特写|守护缙云山
北碚缙云山火情继续牵动着所有人的心。25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火情一线,见证守护缙云山的保卫战。
01
山脚下,摩托车大军组成一条运输线
“你们是要上山吗?”坐着热心志愿者的摩托车,25日下午3时,记者一行从三花石游客中心抵达广电六二五台,这里是一个物资转运点。
现场,堆放着各方送来的物资,摩托车有序排队接任务。
从六二五台到隔离带的那段路,太窄,太崎岖,只有摩托车可以通行。
一路上轰鸣声声,灰尘满天。各种各样的摩托车,运着满满的物资络绎不绝。有家用踏板车,有时尚复古摩托,还有越野机车,此时都顶着灰尘,往山林深处冲。
有人开玩笑说,感觉重庆90%的摩托车都来到了这里。
西大附中组织了数十位体育老师来到现场。“我们是体育老师,体力好!”一位老师说,学校就在山脚下,大家对缙云山感情很深。
搭我们上山的一位骑手,是个刺青店老板,也是一个机车俱乐部成员。从21日晚上,他和兄弟伙已经在这边守了四天四夜。
两江新区为明学校的语文老师代兰兰,是摩托大军中为数不多的女骑手。平时就喜欢机车,爱好足球,经常户外徒步。班里的孩子,得知自己老师参加山火救援一事,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了矿泉水,让她帮忙带上山。她说,“重庆是我家,这里有我的家人、朋友,必须得站出来守护他们。”
02
密林中,建起三公里的“人肉”物资传送带
“盒饭!盒饭来了!志愿者先不吃哈,让消防救援人员先吃!”
“水还是冰的,尽快往前传!”
“灭火器可以不要了,够了!”
“前方还缺啥子?”
一声声吆喝和嘱咐,缙云山的密林中,从未像现在这样人声鼎沸过。
3公里左右的山路,一个人挨着一个人,一双手接着一双手。
水、灭火器、盒饭、葡萄糖、盐水……运往前线的物资,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传到最前线——隔离带作业现场。
现场1000多名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有男有女,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也有一二十岁的学生。
31岁的谭美林是早上11点来到这里的。10点睡醒后,他刷到一条朋友圈,说前方需要冰块。他在九街开酒吧,正好有三台制冰机,冰箱里有现成的冰。一下从床上弹起来,他取了冰,还带上了一些手套、口服生理盐水,开上车就往北碚赶。
谭美林发现自己来晚了,“人肉传送带”早已搭好。他就背起背篼,来到最前面,负责最后一站,往隔离带施工现场送物资。送空了,他就把山上的空瓶子捡起来,顺便带下山。“虽然缙云山现在这样了,但也不能让她受到污染。”
30岁的东儿是做生意的个体户,看到新闻后,昨晚12点就约上十几个朋友连夜上山。“主要是砍隔离带、帮消防队搬东西、抽水,力气活我们都能干!”东儿和兄弟们干了一个通宵,下午太困了,便躺在地上睡了一会。没一会又惊醒,“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在吃火锅。”他笑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些来到现场的志愿者,问他们为什么来,头也不回甩过来一句话:“我们是重庆人的嘛!”
03
山顶上,24小时挖出“决战”隔离带
24小时、30多台挖掘机、60余人,挖出3公里长的“决战”隔离带。
21日晚,北碚区歇马街道虎头村突发森林火情。第二天凌晨,中铁建重庆市传感器产业园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收到应急指挥部安排,沿山腰迅速建立一条防火隔离带,阻止火势对下方山林及村民房屋造成威胁。
火势蔓延,防火隔离带与火线平行距离,仅剩不到200米。确定隔离带走向后,5台挖掘机、30多名突击队员迅速投入紧张的作业。
挖掘机在前方开路,突击队员用油锯清理残留树枝,并迅速移除到外侧。
随着第二批突击队员抵达现场,一条长约800米、宽约15米的隔离带迅速形成。
在虎头村的火情得到控制后,突击队员们又迅速转战缙云山挖断坟区域。其中,不少人已在前线奋战了20多个小时,来不及回家休息,又迅速投入到另一场“战斗”中。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涛介绍,挖断坟区域处于缙云山脉东侧,地势陡峭、植被茂密,挖掘机很难开到山顶。一方面,挖掘机从璧山一侧较平坦处出发,向山顶开路;另一方面,突击队员们使用油锯等器械,人工清理。
众志成城,24小时内,一条“决战”火情的3公里长隔离带,便完成了。
随着夜幕降临,浓烟随风起,山火逼近。一批专业灭火队伍值守现场,严阵以待。
晚上8时许,又一批志愿者排队进山来,清理现场散落的树枝,巩固隔离带。还有更多志愿者在山林里席地而坐,原地待命。
守护缙云山,今夜无眠。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佘振芳 董进 李文科 记者 王旭睿 谢鹏飞 陈毅 石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