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川渝地区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
不久前印发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指出,依托巴蜀地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研学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研学品牌体系。

推进川渝地区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9-01

屈玥 喻子曦

不久前印发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指出,依托巴蜀地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研学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研学品牌体系。在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因其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逐渐成为各类研学旅游的热门之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推进研学旅游发展,在“学”“游”“融”上下功夫,把整合川渝两地博物馆文化旅游资源、合力打造“巴山蜀水”研学品牌作为重要抓手,进行“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

在“学”上下功夫,进一步做优研学旅游内容供给。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不仅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也成为社会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需要在开展研学旅游中不断挖掘、分享与解读藏品信息,做优博物馆研学旅游内容供给。与学校相比,博物馆具有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元的教育方式,实现“寓教于游”。一是在认知层面上,要让研学旅游者获得博物馆相关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二是在价值层面上,充分激发研学旅游者的乐趣、灵感及创造力,引发审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在行动层面上,在研学旅游过程中,研学旅游者的行为会受到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进而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通过整合川渝两地多家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面向市场推出的“巴山蜀水”暑假研学旅游,以历史为线,将单个零散的博物馆教育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研学路线。如三峡博物馆研学能够了解巴人的生活以及重庆城市的发展,从历史地理到人文风俗,让研学旅游者形成自己心中的“重庆人·重庆城”;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研学能够了解不同时期古蜀人的生活;四川博物院的研学能够了解汉代四川人的生活;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武侯祠博物馆则分别代表唐代和三国时期的蜀文化。

在“游”上下功夫,进一步做实研学旅游管理服务。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往往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相比,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而博物馆研学旅游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文旅商品,是一种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服务。要优化管理,进一步盘活博物馆自身文物资源和专家资源,培养一批专职社教人员,配强融合历史学、考古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开发出具有川渝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课程,保障研学活动设计、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升研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研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一批彰显巴蜀生活美学的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打造多元沉浸消费新场景,持续提升“巴山蜀水”研学活动的服务质量,实现博物馆研学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充分把博物馆的教育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优质的旅行社、文化机构的资源,补齐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在市场宣传、推广和客户群体维护等环节中的短板,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发研学项目,延长项目周期,为研学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服务。

在“融”上下功夫,进一步做好研学旅游跨界融合。不同地区的博物馆代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元素都有所不同。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禀赋,如何做到文旅资源融合,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研学路线,是博物馆研学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以川渝两地为例,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两地各自拥有代表性的“蜀文化”与“巴文化”,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川渝两地博物馆研学资源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川渝两地从古至今交流频繁,两地因自然和人文等条件形成了相似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旅游资源。“巴山蜀水”研学旅游要统筹两地博物馆资源,加强与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高校等联动,优化设计博物馆研学旅游路线。要根据成都、重庆地域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把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相融合,探索扩展“巴山蜀水”暑假研学的外延,将研学与旅游深度融合,将跨省域旅游与研学资源深度整合,达到“1+1>2”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以自然和民俗结合为主线,将四川大熊猫繁殖基地、金沙鹿苑、锦里古街,重庆“红色三岩”、长江三峡、武隆喀斯特、大足石刻等文旅资源穿插在研学路线中,重点突出川渝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打造贯通川渝两地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研学旅游路线。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推进川渝地区博物馆研学旅游发展

2022-09-01 09:33:32 来源:

屈玥 喻子曦

不久前印发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指出,依托巴蜀地区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高质量研学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研学品牌体系。在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博物馆因其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逐渐成为各类研学旅游的热门之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推进研学旅游发展,在“学”“游”“融”上下功夫,把整合川渝两地博物馆文化旅游资源、合力打造“巴山蜀水”研学品牌作为重要抓手,进行“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

在“学”上下功夫,进一步做优研学旅游内容供给。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不仅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也成为社会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需要在开展研学旅游中不断挖掘、分享与解读藏品信息,做优博物馆研学旅游内容供给。与学校相比,博物馆具有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元的教育方式,实现“寓教于游”。一是在认知层面上,要让研学旅游者获得博物馆相关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二是在价值层面上,充分激发研学旅游者的乐趣、灵感及创造力,引发审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在行动层面上,在研学旅游过程中,研学旅游者的行为会受到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进而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通过整合川渝两地多家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面向市场推出的“巴山蜀水”暑假研学旅游,以历史为线,将单个零散的博物馆教育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研学路线。如三峡博物馆研学能够了解巴人的生活以及重庆城市的发展,从历史地理到人文风俗,让研学旅游者形成自己心中的“重庆人·重庆城”;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研学能够了解不同时期古蜀人的生活;四川博物院的研学能够了解汉代四川人的生活;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武侯祠博物馆则分别代表唐代和三国时期的蜀文化。

在“游”上下功夫,进一步做实研学旅游管理服务。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往往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相比,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而博物馆研学旅游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文旅商品,是一种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服务。要优化管理,进一步盘活博物馆自身文物资源和专家资源,培养一批专职社教人员,配强融合历史学、考古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开发出具有川渝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课程,保障研学活动设计、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升研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要加强研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一批彰显巴蜀生活美学的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打造多元沉浸消费新场景,持续提升“巴山蜀水”研学活动的服务质量,实现博物馆研学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充分把博物馆的教育与旅游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优质的旅行社、文化机构的资源,补齐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在市场宣传、推广和客户群体维护等环节中的短板,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发研学项目,延长项目周期,为研学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服务。

在“融”上下功夫,进一步做好研学旅游跨界融合。不同地区的博物馆代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元素都有所不同。成渝两地的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禀赋,如何做到文旅资源融合,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的研学路线,是博物馆研学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以川渝两地为例,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两地各自拥有代表性的“蜀文化”与“巴文化”,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川渝两地博物馆研学资源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川渝两地从古至今交流频繁,两地因自然和人文等条件形成了相似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旅游资源。“巴山蜀水”研学旅游要统筹两地博物馆资源,加强与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高校等联动,优化设计博物馆研学旅游路线。要根据成都、重庆地域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把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相融合,探索扩展“巴山蜀水”暑假研学的外延,将研学与旅游深度融合,将跨省域旅游与研学资源深度整合,达到“1+1>2”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以自然和民俗结合为主线,将四川大熊猫繁殖基地、金沙鹿苑、锦里古街,重庆“红色三岩”、长江三峡、武隆喀斯特、大足石刻等文旅资源穿插在研学路线中,重点突出川渝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打造贯通川渝两地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研学旅游路线。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