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
赏月、拍照、吃月饼……除了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习俗,你还能想起哪些中秋习俗?是不是一时间还真有点词穷了?在这一点上,古人其实远比现在的我们会“玩”得多。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2-09-11

原标题:

古今但赏中秋月 寻思岂是月华别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

一起来听听历史文化作家讲述古时的重庆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1

▲昨晚,一轮明月升起在重庆主城夜空。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2

上海“貂蝉拜月”彩印年画(民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藏

赏月、拍照、吃月饼……除了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习俗,你还能想起哪些中秋习俗?是不是一时间还真有点词穷了?在这一点上,古人其实远比现在的我们会“玩”得多。

昨天,记者专门请来了重庆市文旅协会副会长、知名历史文化作家司马青衫,一起聊一聊古时的重庆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

拜月

祈福内容都是女性话题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来历似乎已经无需多言。在公认的文化研究成果中,普遍认为这个源自天象崇拜的节日,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当时的人们习惯在秋夕时祭拜月亮,进而演变成了后来的中秋节。

到了唐朝时,后世更为熟悉的中秋节完全定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就可算作最好的证明。

“既然是从祭拜月亮演化而来,不论后世为它赋予了多少家人团圆思念故乡等等更为丰富的内涵,那拜月这个环节也都是最关键的。它在整个封建时期,一直到民国初年也都是存在的。”司马青衫说,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可能不少人都不清楚。“那就是古时的中秋节在不少地方都被视为‘女儿节’,即以女性为主导的节日。”

司马青衫特别举例说,“比如我们重庆就有一句老话‘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说的就是拜月的都是女性。”

具体来说,就是中秋节这天,家里主事的女性会在家中门前或后院设置香案插上香烛、摆上月饼,对月祭拜。“这其中,我们重庆民间插香的方式也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叫‘橙子香’。”司马青衫说,当时拜月前会选好一个橙子,在上面把香密密麻麻插满,就像一个刺猬一样;再用一根长一些的竹竿,插上去做手柄。

而拜月时说的祈福内容也都是女性话题。司马青衫说:“就像是给天上的嫦娥小姐姐说点女生之间的私密心里话。没结婚的,大多是求一段美好姻缘;已婚的,一般都有求子的内容。”

摸秋

女性相约到瓜地偷瓜

而对于重庆的古人来说,拜月结束还没完。司马青衫在乾隆年间的《巴县志》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述:“中秋,妇女相率入园圃探瓜,以得为弄璋兆,曰摸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秋节重庆的女性会相约一起到瓜地里偷瓜,偷到了的接下来很可能要生儿子。“古语‘弄璋’就是指生儿子。”司马青衫特别提到,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重庆民间一直有俗语说:“八月半摸秋不算偷”。

为什么是偷瓜?司马青衫解释,在中国传统语境里,瓜内多籽,象征的是多子多福。

吃月饼

都是当家的女性负责切

当然,作为中秋节的重要元素,月饼不能不提。不过,老重庆吃得更多的是“大月饼”;与此同时,糍粑也是标志性的中秋特色吃食。

“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月饼还是有点奢华了。更广大的农村地区都是吃糍粑更多。”司马青衫说,和如今绝大部分人吃糍粑都是炸不同,早时还有煮糍粑汤,“就是把糍粑切块,加上醪糟、红糖等。”

老重庆吃的“大月饼”更像是现在的麻饼。“当年条件有限,馅料大多是和现在重庆的传统汤圆心子差不多:冬瓜条等蜜饯,加上桔饼之类。”司马青衫说,但个头更大。

司马青衫还特别提到,当时切月饼的习俗也再一次证明了川渝地区女性地位一直都比较高。“负责切的人一般都是家里当家的女性,家里有好多人就切多少份。”司马青衫说,这里面通常会把在外的游子,以及还在母亲腹中的胎儿都算上。

“可以考证到的清末到民国初年都是如此。”司马青衫表示,这在封建社会是有些难以想象的,当时不少从外地来重庆的读书人还专门写文章抨击过。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

2022-09-11 07:02:43 来源:

原标题:

古今但赏中秋月 寻思岂是月华别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

一起来听听历史文化作家讲述古时的重庆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1

▲昨晚,一轮明月升起在重庆主城夜空。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200多年前,重庆女性拜完月还要摸秋2

上海“貂蝉拜月”彩印年画(民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藏

赏月、拍照、吃月饼……除了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习俗,你还能想起哪些中秋习俗?是不是一时间还真有点词穷了?在这一点上,古人其实远比现在的我们会“玩”得多。

昨天,记者专门请来了重庆市文旅协会副会长、知名历史文化作家司马青衫,一起聊一聊古时的重庆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

拜月

祈福内容都是女性话题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来历似乎已经无需多言。在公认的文化研究成果中,普遍认为这个源自天象崇拜的节日,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当时的人们习惯在秋夕时祭拜月亮,进而演变成了后来的中秋节。

到了唐朝时,后世更为熟悉的中秋节完全定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就可算作最好的证明。

“既然是从祭拜月亮演化而来,不论后世为它赋予了多少家人团圆思念故乡等等更为丰富的内涵,那拜月这个环节也都是最关键的。它在整个封建时期,一直到民国初年也都是存在的。”司马青衫说,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可能不少人都不清楚。“那就是古时的中秋节在不少地方都被视为‘女儿节’,即以女性为主导的节日。”

司马青衫特别举例说,“比如我们重庆就有一句老话‘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说的就是拜月的都是女性。”

具体来说,就是中秋节这天,家里主事的女性会在家中门前或后院设置香案插上香烛、摆上月饼,对月祭拜。“这其中,我们重庆民间插香的方式也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叫‘橙子香’。”司马青衫说,当时拜月前会选好一个橙子,在上面把香密密麻麻插满,就像一个刺猬一样;再用一根长一些的竹竿,插上去做手柄。

而拜月时说的祈福内容也都是女性话题。司马青衫说:“就像是给天上的嫦娥小姐姐说点女生之间的私密心里话。没结婚的,大多是求一段美好姻缘;已婚的,一般都有求子的内容。”

摸秋

女性相约到瓜地偷瓜

而对于重庆的古人来说,拜月结束还没完。司马青衫在乾隆年间的《巴县志》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述:“中秋,妇女相率入园圃探瓜,以得为弄璋兆,曰摸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秋节重庆的女性会相约一起到瓜地里偷瓜,偷到了的接下来很可能要生儿子。“古语‘弄璋’就是指生儿子。”司马青衫特别提到,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重庆民间一直有俗语说:“八月半摸秋不算偷”。

为什么是偷瓜?司马青衫解释,在中国传统语境里,瓜内多籽,象征的是多子多福。

吃月饼

都是当家的女性负责切

当然,作为中秋节的重要元素,月饼不能不提。不过,老重庆吃得更多的是“大月饼”;与此同时,糍粑也是标志性的中秋特色吃食。

“对于古时的人们来说,月饼还是有点奢华了。更广大的农村地区都是吃糍粑更多。”司马青衫说,和如今绝大部分人吃糍粑都是炸不同,早时还有煮糍粑汤,“就是把糍粑切块,加上醪糟、红糖等。”

老重庆吃的“大月饼”更像是现在的麻饼。“当年条件有限,馅料大多是和现在重庆的传统汤圆心子差不多:冬瓜条等蜜饯,加上桔饼之类。”司马青衫说,但个头更大。

司马青衫还特别提到,当时切月饼的习俗也再一次证明了川渝地区女性地位一直都比较高。“负责切的人一般都是家里当家的女性,家里有好多人就切多少份。”司马青衫说,这里面通常会把在外的游子,以及还在母亲腹中的胎儿都算上。

“可以考证到的清末到民国初年都是如此。”司马青衫表示,这在封建社会是有些难以想象的,当时不少从外地来重庆的读书人还专门写文章抨击过。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