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身边的变化|村里有个美术馆
“孃孃,村里面有了美术馆,你觉得怎么样?”
“好噻,感觉我们村头洋气多了,还经常可以看到名人、画家哟!”
秋日暖阳下,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山明水秀、青山环绕,一栋白墙灰瓦的建筑掩映其中。这是“入村”刚一年的三合美术馆。
美术馆前,三合美术馆馆长冉刚偶遇扛着锄头的村民伍万桂。简单对话,却反映了村民对美术馆进村的惊讶与欣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房舍俨然、青山不墨山水画,置身其间,冉刚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三河村打造艺术家村落,正是我们以文化为乡村铸魂、艺术为乡村赋能,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
农舍变成美术馆,户外田间皆为展厅
“这是一个乡村里的美术馆,也是一个生长在大自然中的美术馆。”冉刚介绍,他一直想找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
“2021年,我们改建了三河村一栋三层民居,并以‘三河’的谐音取名为三合美术馆。”美术馆里,冉刚带着记者逐层参观,“一楼设有专业展厅,可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二楼、三楼开设有艺术课程和美学生活体验。”
其实,相对于“三合美术馆”这一官方名称,伍万桂等村民更喜欢称之为“村里的美术馆”。“村里的美术馆”也是美术馆顾问、著名当代艺术家傅榆翔提出的美术馆定位:“这会让它更具独立性和标识感,带着泥土的芬芳、回归大自然。”
6月24日,三合美术馆举行了开馆首展开幕式,陈树中、康宁、何力平等艺术界名家都来到了这个山村里的美术馆。
当天,也是青年画家陈正乾的作品第一次在山村里的美术馆展出。“那之后,我时常在三河村周边的山里游走,拍了不少河塘、野花的小景素材。乡村质朴的美丽,对我的创作启发很大。”
“我们不局限于在美术馆内搞展览,还希望将展厅延伸到户外,田间地头也可以成为天然的展场。”美术馆执行馆长、年轻的策展人荣占国对未来满是憧憬。
村民变成参观者,梳洗一新去看展
美术馆进村,村民除了在馆外看热闹,会走进美术馆看展吗?
冉刚介绍,美术馆刚开馆时,村民们会扛着锄头、穿着雨靴进来看稀奇,“这让工作人员觉得很为难:村民也是艺术的受众,不能拒之门外;可村民一身泥进馆又不符合观展礼仪。”
如何才能做到两全其美?
“我们专门邀请周边村民到美术馆里做客,为村民们导览介绍如何看懂一幅画、给他们讲解观展知识和礼仪。”经过冉刚和工作人员的引导培训,如今村民进馆时都会收拾干净、穿戴整齐,有些还要特意梳洗打扮。
伍万桂就住在美术馆隔壁,“没事就进去转转,看不懂我就问,他们都会耐心给我解释。”
耳濡目染下,伍万桂在自家门口挂上了红灯笼,还请人在自家白墙上画上了彩绘,“那么洋气的美术馆在旁边,我的屋子也不能太土气。”
不仅是伍万桂,在美术馆的影响下,三河村许多村民都重新装饰了自家房屋,也更注意居家环境卫生,“画家们经常在村里走走看看,脏兮兮的不像样子。”
农房变成休闲地,艺术赋能展新颜
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的想法,三河村的乡村之美正被艺术一点一点唤醒。
三河村破旧的老窑厂,经过艺术家的包装设计,成了“远山有窑”这一远近闻名的复合型文化休闲空间。
“‘远山有窑’开业至今已有6年时间了,我们正在规划建设‘远山有窑’二期。”观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后,“远山有窑”业主陈世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这坚定了我们扎根乡村的信心。”
不仅是“远山有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三河村分类施策、合理利用,累计盘活闲置农房26栋:废弃猪圈改造后成了图书阅读、书法练习、休闲茶谈的“诸卷书屋”;破旧房屋改建后成了品茗赏景、聚会休憩、畅叙情怀的“三河茶社”……
在三合美术馆落户三河村后,伴山漆、缙泉烧、生·美术馆等20余家艺术企业和众多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纷纷聚汇三河村,形成了艺术家村落。
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梁歆韵介绍,2021年三河村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近3200万元。
重庆日报记者 聂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