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优势到创新优势 载体打造到生态营造
科学城与大学城的“双向奔赴”
目前,我市启动实施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着力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顾虑,不少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尝试。

科教优势到创新优势 载体打造到生态营造
科学城与大学城的“双向奔赴”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10-28

重庆日报记者 任锐 张亦筑

01

西部(重庆)科学城,轨道1号线横穿大学城片区。(摄于5月7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摄于6月23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西部(重庆)科学城如何与“主引擎”大学城融合发展,相互赋能、一起精彩?加入科学城“朋友圈”的各高校,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重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近日,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庆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GMP生产车间内,首款“重庆造”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实现日产能20万人份。

这款产品由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团队研发,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在孵企业——重庆明道捷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从研发到走向市场,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这是科学城与大学城“双向奔赴”过程中激起的一朵小浪花。

举措

市内外名校名院纷纷加入“朋友圈”,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0年,科学城启动建设。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面向科学“铸魂”,面向未来“筑城”,科学城的发展主线脉络清晰。

“五个科学”即开展科学教学、加强科学研究、完善科学设施、深化科学实验、聚集科学机构。

“五个科技”即培育科技人才、壮大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交易、促进科技交流。

“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离不开大学城这个创新‘大脑’。高水平建设科学城,需要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科学城与大学城“两城”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之势。

2020年3月,市政府批复建立科学城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市级部门、重庆高新区、高校加强资源整合和工作联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此举得到各高校积极响应。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14所在渝高校纷纷加入科学城“朋友圈”,推动引进培育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今年4月,《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实施方案(2022—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炉。

“建设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大学城与科学城深度融合’为主线,实现‘科教优势到创新优势’‘载体打造到生态营造’两个跃升。”牵头起草《实施方案》的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表示。

根据《实施方案》,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按照“关联功能集中、专业空间集聚、土地高效利用”空间布局原则,在大学城塑造科创园区、主题大厦和特色街区,构建“一区一带N个小生态”空间格局。“一区”,即大学城中央科创核心区;“一带”,即大学城科创经济带;“N个小生态”,即围绕高校形成的若干个创新小生态。

在强化在渝高校院所“基本盘”作用的同时,科学城还积极引入市外名校名院加入“朋友圈”,充分激发其“生力军”作用。202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字号”院所、“央字头”企业落地创新合作项目12个,其中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个项目已建成投用。

为加快推动“两城”融合,科学城还聚焦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出台了“金凤凰”政策,持续完善综合交通、教育医疗、绿色生态、文化休闲、商业商务、智能智慧“六大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成效

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3个,目前已投用项目29个、兑现支持资金近11亿元

坐落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是科学城的头号工程,占地面积128亩,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于今年6月正式揭牌。目前,首期3.5万平方米的场地已投用。

“金凤实验室从动意、规划、方向的确定,到硬件的建设,堪比‘深圳速度’。”最先入驻该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金凤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卞修武说。

据了解,金凤实验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正在努力打造生命健康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了汇聚这一领域的“最强大脑”,一方面金凤实验室不断提升“内涵”,打造了包括我国首个病理时空组学研究平台在内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向周边不断拓展“外延”,加快配套建设30万平方米的高端人才住房、1100亩的凤栖湖公园,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留住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由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已入驻金凤实验室并开展工作,到位全时科研人员90余人。

不仅是金凤实验室。落户科学城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自2021年3月建院以来,已落成2个中心和14个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国产替代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以及面向大数据智能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2022智博会上,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首次公开发布5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是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目前,研究团队已在科学城成立北太振寰(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推动软件走向市场化。

“我们以项目为抓手,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3个,争取各类资金近52亿元保障项目建设,目前已投用项目29个、兑现支持资金近11亿元。”邓敏军说。

与此同时,科学城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也已逐步形成。

“一年多时间,我们已经发展到150余人,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其中既有院士专家,也有海内外重点高校引进的优秀人才。”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王涛表示。

此外,科学城还通过打造全市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平台,累计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54个,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实现“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

瓶颈

高校研发机构和人才聚集度不高、成果转化仍受体制束缚

激情澎湃的碰撞之后,“两城”如何更好地融合,奏响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当前,‘两城’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和困难,比如高校研发机构和人才在大学城聚集度还不够高,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仍受体制束缚,高校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采访过程中,重庆日报记者发现,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人员还有不少“苦恼”。例如,高校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单位,如果想要转化,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办理一系列相关手续,另一方面学校又担心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目前,为了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渝高校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学校与科研团队共同持股成立公司,共担风险。其优点是科研团队不用一开始就因为国有资产问题支付任何资金,融资资本可以全部用于成果转化,缺点是公司发展决策会受学校约束,特别是涉及发展路线选择或者再次融资等问题,受限明显。

二是“权益让渡”转化模式,即通过向单位一次性缴纳资源占用费后,科研团队自主实施成果转化。其优点是提高了公司经营效率,缺点是在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科研团队要提前为风险埋单。

前不久,我市某高校科研团队研究出一项成果,通过该校实施的职务科技成果“权益让渡”转化模式,获得该成果所有权,并成立一家公司,让科技成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不管公司未来发展如何,我们从一开始就承担了成果转化风险,每个科研人员都有不小的压力。对于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团队来说,这可能会是很大的阻力。”该科研团队负责人坦言。

在他看来,如果今后在充分保护国有资产的基础上,有更灵活的支付资源占用费的方式,比如分期支付等形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让大家“轻装上阵”搞转化,将更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我们期盼相关政策能够进一步细化。”我市一高校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去年4月,科学城出台了“金凤凰”人才政策,并启动了相关人才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不过,按照认定条件,“金凤凰”人才政策适用于注册、税收和统计关系在科学城核心区的单位,而他所在的高校虽然建有大学城校区,在科学城核心区范围内,但颇为尴尬的是,他的人事关系却在科学城核心区外的校本部,因此不能纳入科学城人才统计体系,无法享受到“金凤凰”人才政策的支持。

“高校成果转化服务地方还需要专业化队伍来助推。”采访中,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地方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刘震谈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与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相比,在知识储备、转化手段、资源获取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老师想开展校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点“力不从心”。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成就这场“双向奔赴”的新时代之约?

据悉,目前,我市启动实施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着力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顾虑,不少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尝试。

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两城”融合发展,科学城将深入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大技术经纪人引育力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他山之石>>>

中关村科学城:

先使用后付费 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是北京构建“三城一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中的“领头羊”,集聚了北大、清华等27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中科院等30多家研究所,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8000余家高科技企业。

中关村科学城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积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加速科技成果批量转化,把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成经济优势。比如在做强创新主体方面,前不久发布了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科技应用场景、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3项支持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其中,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支持措施,旨在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探索开放许可、先使用后付费或免费许可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对此,中关村科学城所在的海淀区还发布指南,对开展相关探索的高校院所,结合成效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同时,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运营担保基金,鼓励担保机构为先使用后付费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履约担保服务,并为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落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科教优势到创新优势 载体打造到生态营造
科学城与大学城的“双向奔赴”

2022-10-28 09:01:30 来源:

重庆日报记者 任锐 张亦筑

01

西部(重庆)科学城,轨道1号线横穿大学城片区。(摄于5月7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摄于6月23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西部(重庆)科学城如何与“主引擎”大学城融合发展,相互赋能、一起精彩?加入科学城“朋友圈”的各高校,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重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近日,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庆高新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GMP生产车间内,首款“重庆造”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实现日产能20万人份。

这款产品由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团队研发,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IVD)研究院在孵企业——重庆明道捷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从研发到走向市场,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这是科学城与大学城“双向奔赴”过程中激起的一朵小浪花。

举措

市内外名校名院纷纷加入“朋友圈”,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0年,科学城启动建设。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面向科学“铸魂”,面向未来“筑城”,科学城的发展主线脉络清晰。

“五个科学”即开展科学教学、加强科学研究、完善科学设施、深化科学实验、聚集科学机构。

“五个科技”即培育科技人才、壮大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交易、促进科技交流。

“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离不开大学城这个创新‘大脑’。高水平建设科学城,需要把大学城智力优势转化为科学城高质量发展优势。”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科学城与大学城“两城”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之势。

2020年3月,市政府批复建立科学城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市级部门、重庆高新区、高校加强资源整合和工作联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此举得到各高校积极响应。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14所在渝高校纷纷加入科学城“朋友圈”,推动引进培育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学城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校地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

今年4月,《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实施方案(2022—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炉。

“建设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以‘大学城与科学城深度融合’为主线,实现‘科教优势到创新优势’‘载体打造到生态营造’两个跃升。”牵头起草《实施方案》的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邓敏军表示。

根据《实施方案》,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按照“关联功能集中、专业空间集聚、土地高效利用”空间布局原则,在大学城塑造科创园区、主题大厦和特色街区,构建“一区一带N个小生态”空间格局。“一区”,即大学城中央科创核心区;“一带”,即大学城科创经济带;“N个小生态”,即围绕高校形成的若干个创新小生态。

在强化在渝高校院所“基本盘”作用的同时,科学城还积极引入市外名校名院加入“朋友圈”,充分激发其“生力军”作用。202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字号”院所、“央字头”企业落地创新合作项目12个,其中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个项目已建成投用。

为加快推动“两城”融合,科学城还聚焦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出台了“金凤凰”政策,持续完善综合交通、教育医疗、绿色生态、文化休闲、商业商务、智能智慧“六大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成效

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3个,目前已投用项目29个、兑现支持资金近11亿元

坐落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是科学城的头号工程,占地面积128亩,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于今年6月正式揭牌。目前,首期3.5万平方米的场地已投用。

“金凤实验室从动意、规划、方向的确定,到硬件的建设,堪比‘深圳速度’。”最先入驻该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金凤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卞修武说。

据了解,金凤实验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正在努力打造生命健康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了汇聚这一领域的“最强大脑”,一方面金凤实验室不断提升“内涵”,打造了包括我国首个病理时空组学研究平台在内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向周边不断拓展“外延”,加快配套建设30万平方米的高端人才住房、1100亩的凤栖湖公园,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留住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由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已入驻金凤实验室并开展工作,到位全时科研人员90余人。

不仅是金凤实验室。落户科学城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自2021年3月建院以来,已落成2个中心和14个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国产替代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以及面向大数据智能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2022智博会上,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首次公开发布5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是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目前,研究团队已在科学城成立北太振寰(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推动软件走向市场化。

“我们以项目为抓手,专班推进、滚动实施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3个,争取各类资金近52亿元保障项目建设,目前已投用项目29个、兑现支持资金近11亿元。”邓敏军说。

与此同时,科学城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也已逐步形成。

“一年多时间,我们已经发展到150余人,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其中既有院士专家,也有海内外重点高校引进的优秀人才。”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王涛表示。

此外,科学城还通过打造全市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平台,累计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54个,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实现“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

瓶颈

高校研发机构和人才聚集度不高、成果转化仍受体制束缚

激情澎湃的碰撞之后,“两城”如何更好地融合,奏响高质量发展的雄浑乐章?

“当前,‘两城’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和困难,比如高校研发机构和人才在大学城聚集度还不够高,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仍受体制束缚,高校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采访过程中,重庆日报记者发现,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人员还有不少“苦恼”。例如,高校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单位,如果想要转化,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办理一系列相关手续,另一方面学校又担心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目前,为了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渝高校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学校与科研团队共同持股成立公司,共担风险。其优点是科研团队不用一开始就因为国有资产问题支付任何资金,融资资本可以全部用于成果转化,缺点是公司发展决策会受学校约束,特别是涉及发展路线选择或者再次融资等问题,受限明显。

二是“权益让渡”转化模式,即通过向单位一次性缴纳资源占用费后,科研团队自主实施成果转化。其优点是提高了公司经营效率,缺点是在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科研团队要提前为风险埋单。

前不久,我市某高校科研团队研究出一项成果,通过该校实施的职务科技成果“权益让渡”转化模式,获得该成果所有权,并成立一家公司,让科技成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不管公司未来发展如何,我们从一开始就承担了成果转化风险,每个科研人员都有不小的压力。对于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团队来说,这可能会是很大的阻力。”该科研团队负责人坦言。

在他看来,如果今后在充分保护国有资产的基础上,有更灵活的支付资源占用费的方式,比如分期支付等形式,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让大家“轻装上阵”搞转化,将更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我们期盼相关政策能够进一步细化。”我市一高校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去年4月,科学城出台了“金凤凰”人才政策,并启动了相关人才认定和政策兑现工作。不过,按照认定条件,“金凤凰”人才政策适用于注册、税收和统计关系在科学城核心区的单位,而他所在的高校虽然建有大学城校区,在科学城核心区范围内,但颇为尴尬的是,他的人事关系却在科学城核心区外的校本部,因此不能纳入科学城人才统计体系,无法享受到“金凤凰”人才政策的支持。

“高校成果转化服务地方还需要专业化队伍来助推。”采访中,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地方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刘震谈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与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相比,在知识储备、转化手段、资源获取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老师想开展校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点“力不从心”。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成就这场“双向奔赴”的新时代之约?

据悉,目前,我市启动实施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着力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顾虑,不少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尝试。

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两城”融合发展,科学城将深入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大技术经纪人引育力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他山之石>>>

中关村科学城:

先使用后付费 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是北京构建“三城一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中的“领头羊”,集聚了北大、清华等27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中科院等30多家研究所,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8000余家高科技企业。

中关村科学城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积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加速科技成果批量转化,把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成经济优势。比如在做强创新主体方面,前不久发布了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科技应用场景、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3项支持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其中,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支持措施,旨在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探索开放许可、先使用后付费或免费许可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进一步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对此,中关村科学城所在的海淀区还发布指南,对开展相关探索的高校院所,结合成效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同时,设立规模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运营担保基金,鼓励担保机构为先使用后付费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履约担保服务,并为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落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旻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