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救援出发电话的时候,杨俊刚从贵阳开完会回来,甚至还没来得及洗去一路奔波的疲惫。
“差不多九点半的时候,来电话说赶紧到医院集合,当晚就要去鲁甸。”杨俊说,8月3号晚上,从贵阳拿回来的行李都还没开箱,直接被提往奔赴鲁甸的路了。
坐了差不多10小时的车后,救援队伍不得不面临前方桥梁塌陷,无法前行的问题。“大家伙都下车走啊,徒步还好,关键是沿途落石不断,我们背着药箱一不小心就要被石头砸到。”杨俊告诉记者,他们徒步差不多15、6公里终于到达震中龙头山镇,而这期间,所有人的神经都没敢松懈。
背着药箱进入龙头山镇的杨俊没有想到,这里已经没有可供饮用的水和食物了。“我们大家4号早上11点多到达震中,一直到下午5点才接到电话撤出,8点回到鲁甸,这中间都没有吃喝。”【阅读全文】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杨秀华告诉记者,“以前总是听别人讲地震救援的故事,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灾民,只是觉得可怜,充满同情,然而这次当自己参与其中,这份心灵上的冲击真的很震撼。”
她同记者讲述了发生在鲁甸县龙头山镇重庆市紧急医疗救治点里的故事。8月4日,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和一岁多的小重孙被送进救治点。经过医护人员的检查,祖孙俩的情况都不算严重。
然而,创伤处理结束后,老太太仍不停地抹着眼泪。从她的哭诉中,杨秀华了解到,老太太原本有一个大家庭,祖孙四代都住在一起。地震发生时,家里的房子摇摇欲坠,她带着最小的一个重孙刚跑到门口就被坍塌的大门压倒了,另外三个重孙都被埋在废墟里。【阅读全文】
“刚进入震区那会儿,因为没有食物和水,我们只能靠生理盐水解渴。”郭春宝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微笑着说道:“不过那味道真的挺难喝。”
地震发生当晚,郭春宝和几个同事一起接到赶赴灾区的指示,连夜跟随医疗救援队赶赴震区。4号早上8点左右,救援队达到了鲁甸县,然而由于前往震中的路因为塌方,致使车辆无法驶入,救援队一行人决定徒步进入震区。
“在过程中我们还巧遇了李克强总理。”郭春宝说,当时总理很细心地慰问受灾群众,还和救援队的队员打了招呼。由于时间紧迫,救援队没做过多停留,便继续上路。
一到现场,救援队就开始接诊伤者。但由于行程匆忙,他们没有带食物和水。面对这样的窘境,队员们只能依靠输液用的生理盐水缓解饥渴。“之后,我和几个年轻队员,又徒步走回鲁甸县【阅读全文】
王亚旭是重医附二院的资深专家了,这次他带队前往灾区,4进4出震中龙头山镇,创了救援队往返次数最多的记录。
“从3号晚上紧急出发到4号中午的10个多小时 里,全体队员几乎未眠,仅靠几块饼干充饥。”回想起当时抢险救援的场景,王亚旭说,前线的条件艰苦,后来经市卫计委方面的多方协调安排,尽管眼前的一次性饭盒里只是简单的饭菜,但是对队员们来讲无疑是顿幸福的大餐。
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王亚旭和同事们多次主动转送伤员,附二院的救护车成了整个救援队中消耗里程数最多的,而开车的龙洪庆师傅已是连续2天未眠,早就熬红了眼睛。
王亚旭说,晚上休息的时候,队员们就在帐篷里搭床,两块木板歪斜着拼凑起来,下面垫着学生的方凳,而让人不得不注意的是,木板上还有斑斑红色的印迹【阅读全文】
“抗震救灾无小事,一点一滴都是爱。”这是刘征参与鲁甸地震救灾之后最大的感触。
“这是随重庆紧急医疗救援队首批赴一线参加的第三次抗震救灾了,最初是08年的汶川地震那会儿。”刘征告诉记者,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腔热血,主动提出参加重 庆医疗队赴震中开展一线救灾工作。
2010年,他再次成为青海玉树地震重庆医疗队的一员,第一批赴高原地区参与了的救灾行动。“这次云南鲁甸地震发生时值周末,接到紧急出发的指令后,顾不上晚饭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医院组织了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医护人员和救援物资,在8月3号晚10点紧急出发。出行前,家人还是很担心的。”刘征说,“不过,他们都很理解我,‘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我们等你’,短短几个字的嘱咐,成为了每次面对危险心中最温暖的长城。”【阅读全文】
今年是郭亮第二次参与地震救援。去年芦山地震的时候,他一个人包揽了所有救援人员十天的伙食。在这次鲁甸地震救援中,他愈加驾轻就熟。
“我本身就是医院保卫科的,医学救援队后勤保障这一块,我不能掉链子。”郭亮说,这次出发去鲁甸的生活保障车,带足了水和食物,可以满足整个救援队3-5天的生活,“我们是过去救援的,决不能给灾区百姓添一丝一毫的负担!”
这次前往鲁甸地震灾区,郭亮要负责随队所有救援人员的安全,除了饮食住宿,队员们休息的时候,郭亮要保持着警惕,守着医疗器材、药品物资等东西;队员们前方救援的时候,他的后勤的同事要准备好伙食、整理好随队物品……
正是有了郭亮和同事们的一份坚守,前方队员队员们的保障也就更多了一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