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华:让中医开枝南非 回到重庆继续扎根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297
    “只要中医馆运行正常,越来越受到病患的肯定和欢迎,我的心就踏实了。”3 月4日,郭剑华收到一封来自南非的电子邮件,邮件是他的朋友徐有强发来的,说他们在南非合力打造的中医馆,如今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详细]
记者:周梦莹
编辑:徐兴渝
应朋友邀请到南非创办中医院 没曾想处境如此尴尬
  1998年,旅居南非的徐有强希望在当地成立中医诊所和中医药馆,作为朋友,他们看中了郭剑华的医术医德,邀请其前往协助创办。徐有强夫妇都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在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后,郭剑华应邀前往。
  到了南非,郭剑华才发现当地当时的中医处境那么的尴尬。
  “南非早期从事中医的基本是游方郎中,虽然能治好一些病症,但很难解释其机理。”谈及当时南非中医的地位,郭剑华有些无奈,“南非政府和南非西医根本看不起中医,不少人把中医针灸视为巫医巫术,中医始终得不到官方认可。”
  尽管是经过南非内政部批准,持工作签证到的南非,但身在异乡,单凭一己之力如何才能扭转眼前的局面呢?
  “中医的尴尬处境已非一朝一夕,想要改变现状不是简单的事情。”郭剑华感叹道,“首先是南非民众主观上对中医的认识不足,其次就是当地的中医各承家技,难以团结。”
郭剑华给南非足球运动员诊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点击更多图片】
老照片讲述创办历程:他让中医最终得到南非官方认可
  在郭剑华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叠厚厚的老照片,记录了他在南非创办中医院的历程。
  破烂的平房、低垂的门帘、寥寥无几的患者,乍一看还以为是某个贫民窟。
  “这可不是什么贫民窟,是当时南非中医诊所的普遍模样,当时肯接受中医治疗的仅仅是少数的华侨和当地贫民。”郭剑华介绍说,在南非行中医的华人都想以自己为核心,为自己谋利,之前成立的小型中医学会形同虚设。
  “这是南非《侨声日报》的记者。”在另一张照片上,郭剑华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让华人先看到科普性的文章,在对中医有了正确认识之后,他们会起到一个义务宣传的作用。”在郭建华的眼里,中医也是一种公关方式,“依靠南非的华人,在和当地的民众甚至政府官员打交道时去宣传中医药,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找到中医,亲身感受中医的疗效。”
  从1998年到2001年,郭剑华在南非三大华文报纸上共发表了科普文章百余篇。他笑着说:“都是零稿酬,逐个去拜访报社,先让他们亲自感受到疗效再做宣传。”
  往后翻,照片里已很少出现破烂的房屋和简陋的医疗设备。“我们创办了‘南非中国中医诊疗院’和‘中国大药房’,一切都标准化”。在郭剑华看来,只有用有科学的依据和疗效才能“征服”当地百姓。
  “这是在给南非内政部的官员把脉,这是给南非的足球运动员诊疗……”郭剑华指着照片里正在就诊的患者,一一介绍说,“这张是当时的中国卫生部领导来南非,查看中医诊疗院的照片。”
  在诸多影像中,其中一张显得格外有意义。
  “这是当时的南非总统姆贝基。”在翻看到这张照片时,郭剑华舒心地笑了。原来,在2001年,正是时任南非总统姆贝基签署了有关传统自然疗法法案,这也标志着,中医在南非最终合法化。
郭剑华在给外国病人进行中医针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急流勇退,人虽离开南非心一直牵挂着
  通过三年的努力,中医在南非民众心里越来越受到肯定,医馆的经营状况也越来越好。可就在2001年,郭剑华谢绝了徐有强夫妇的挽留,毅然回到了中国、回到了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虽然离开了南非,但是郭剑华一直跟那边保持者联系,随时就医学问题做交流沟通。
  郭剑华回忆起在南非工作的这三年,感慨万千,他说:“相比以前,现在去当地中医院的都是中产阶级或者政府官员,能让中医在得到南非官方认可,并在那里培养出一批年轻的中医骨干,让中医之花在南非盛开,也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骄傲。”
  他也说,这三年的国外行医经历,也让他受益匪浅,尤其是改善医疗环境、改进医患关系方面,郭剑华更有体会了。他总是说,只要医护人员更多一点耐心和细心,多主动跟患者沟通,换位思考,万事自然好办。
  记者采访的当天,并不是郭剑华的出诊日,可上门就诊的病人却络绎不绝。
  一位中年人拿着一张CT片,说是他父亲的,请郭剑华看看。在仔细看片之后,郭剑华询问道:“你父亲这是股骨头坏死,以前用过大量激素?”在得知患者之前曾依靠私人诊所开的药镇痛时,郭剑华严肃的告诉该男子:“小诊所多半是使用大量激素来镇痛的,对病症的治疗没有好处,很多时候还会有反作用。”
  开处方时,郭剑华专门问了住址,“要住得近,我少开些,用完了再来就是。”这让为父亲开药的男子很是感动,一连说了好几声“谢谢”。
  患者就是上帝。在郭剑华眼里,和谐的医患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在创建软伤科室的20多年里,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甚至从未有过一起患者投诉。
郭剑华通过看CT了解病人有无病变。记者 周梦莹 摄
中医界“大师” 却对学生亦师亦友
  发明“中国霸王灸”、“神农塔灸”,“郭氏砭木”等器械,并主研颈舒胶囊、腰舒胶囊等专科用药,出版中医著作5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中医科普文章300余篇,完成科研11项、获中国专利4项……作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郭剑华在学生面前却从不摆架子。
  “小马,这文件怎么打不开了?”对于打不开的word文档,郭剑华显得有些“郁闷”,赶紧让学生小马过来帮忙看看。
  “这是我的学生,是个电脑行家哦。”在马医生修电脑的时候,郭剑华指着自己用的手写输入板,笑着跟记者介绍说,“在医学上我能当他老师,但在这方面,我老咯,他才是我的老师。”
  小马告诉记者,郭剑华对学生就像是家长一样,爱并“唠叨着”。但是大家都打心眼里服他,尤其对他在南非那段行医经历佩服万分。小马和同事们都希望,在学习好中医的同时,有机会向国外展示和传播中医。
  当记者问不留在国外工作的原因时,郭剑华说:“在南非工作过三年,之后也两次应邀去美国讲学,但我还是喜欢回到中国回到重庆。让中医走出国门开枝散叶、发扬光大是我的责任,但中医的根在中国,我也必将留在这里。在这里,我才滋润自在。”
在进行诊治时,郭剑华也会细心的指导学生。记者 周梦莹 摄
出品:新闻部  编辑:徐兴渝  记者:周梦莹  美编:袁佳莹 出品日期: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