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有位国际象棋教练 一室一厅走出四个世界冠军
在涪陵区三环路一栋不起眼的居民楼里,有一间不平凡的房间,铁门上方写着“冠军的摇篮”五个字,在这个不到6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真的走出了四个世界冠军。
房间的主人是一位叫黄学隆的74岁老人,在涪陵国际象棋圈里,他的名字无人不知。因为他是首个把国际象棋带到涪陵的人,也见证了涪陵国际象棋的兴衰荣辱,而如今,这位做了43年的国际象棋基层教练依旧奋战在第一线。“我希望干到80岁!”老爷子的脸布满皱纹,却笑容灿烂。
艰难起步 教材全是手抄本
9岁那年,黄学隆开始接触中国象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在少年宫的茶馆里练习下棋。天赋凛然的他在20多岁时就能打败很多老板凳,“70年代初的涪陵象棋比赛我得了中国象棋冠军,那时就是涪陵公认的中国象棋第一人了。”黄学隆说。
一次经历改变了他。1973年四川省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在成都举行,黄学隆作为中国象棋教练带涪陵小孩参赛,赛会期间他第一次看到了国际象棋,立马被皇帝、皇后生动的棋子深深吸引:“我当时决定把国际象棋带到涪陵,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美妙的运动。”黄学隆说。回涪陵后,他便抓紧时间自学国际象棋,并于当年12月在原涪陵县体委的棋类训练班中首次推出了国际象棋项目。
“我是唯一的国象教练,最初的学员只有6人,还是从中国象棋拉过来的。”黄学隆回忆说,因为没有教材,他只有收集自己参加国家比赛的实战棋局,一有时间,就去找当年的四川省队队长肖冠军和国家女队的教练曾子林手抄资料。
成绩飞跃 外地学生慕名而来
因为对国际象棋的热爱,在涪陵林业局工作的黄学隆业余时间都去体委作国际象棋教练,直到1979年10月,黄学隆才正式调到体委做棋类教练,并参加了当年四川省体委组织的棋牌教练培训班拿到结业证书。
1984年,黄学隆的学生陈凡在南充举行的四川省青少年比赛中代表涪陵获得了冠军。“这是涪陵国际象棋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11年的单打独斗,很痛苦很寂寞,但我没有想过放弃!”黄学隆说。四年后,学生王垚垚又在1987年为涪陵夺得首个全国冠军,随后涪陵国际象棋在四川省的名气扶摇直上,甚至逐渐代表了整个西南地区的最高水平。
从此,不少外地家长带着孩子到黄学隆这里学棋,现国家队队员、世界女子国际象棋等级分排名前20的谭中怡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爸爸每周带她从重庆主城坐船来涪陵学棋,经过黄学隆的调教,谭中怡在2000年-2002年连续三年夺世界国际象棋青少年锦标赛冠军。2007年,黄学隆带队到成都参加希望杯比赛,包揽了90%以上的奖牌,海口一名家长当即辞掉工作带着5岁半的女儿楚若桐从海口迁到涪陵,租下一套房子陪女儿学棋。两年之后,楚若桐在土耳其夺得2009年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女子8岁组冠军,现已入选国家集训队。
Q:你如何发现一个好苗子?
A:看眼睛,在下棋过程中眼神敏锐的孩子肯定有天赋。二是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我的第一批学生张起帆有次出去比赛,我说了句好好比赛,不能愧对江东父老。他马上就问我江东在哪儿。后来,他成了四川大学的数学教授。
Q:培养一个好苗子有什么方法?
A:要出成绩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天天练!在我这一年只有七天假:六一儿童节、春节初一至初六,其余时间你都得过来练棋!
Q:下棋还是蛮枯燥的,你用什么方法刺激孩子们的激情?
A:我模仿了足球联赛的规则,班级内部联赛里赢一场3分,和一场是1分,孩子们肯定觉得赢一场要划算得多,这就激励他们敢于拼搏,所以我的学生出去比赛,眼里是没有和棋的!另外我还引入了升降级制度,根据学生近期学习水平分为甲A、甲B联赛,学生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你追我赶很有激情。
Q: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A:场地问题吧!从1973年到现在,涪陵的国际象棋班总共搬了17次,有的地方三五个月就喊走了,没有比这样流浪漂泊的状态更折磨人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