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鹿鸣乡:小鱼塘变“聚宝盆”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清晨的阳光洒在彭水县鹿鸣乡向家村的生态鱼养殖基地,群山环绕,一泓清泉泛泛作响,鱼塘整齐排列,波光粼粼。虹鳟鱼、鲟鱼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不时跃出水面,溅起层层水花。村民们忙碌地清洗鱼池,清除杂草,给鱼儿投放饲料,确保水质清澈、环境优良。

彭水县鹿鸣乡:小鱼塘变“聚宝盆”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来源:华龙网2024-07-03

华龙网讯(通讯员 周术军 钟建)清晨的阳光洒在彭水县鹿鸣乡向家村的生态鱼养殖基地,群山环绕,一泓清泉泛泛作响,鱼塘整齐排列,波光粼粼。虹鳟鱼、鲟鱼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不时跃出水面,溅起层层水花。村民们忙碌地清洗鱼池,清除杂草,给鱼儿投放饲料,确保水质清澈、环境优良。

近年来,向家村立足区位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规模化水产养殖,提高了养殖户的收入,小鱼塘变“聚宝盆”,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从小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黄学建是向家村生态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他从小在向家村长大,自幼便与村中的后河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这片水域中嬉戏玩耍,清澈的河水、灵动的鱼儿成为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这片水域独特情感的种子。

“我从小学习成绩不是很好,1997年,初中未毕业就只身一人前往西安务工。”黄学建说,他当时主要从事室内装饰工作,试图在陌生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学建结识了装修客户吴永辉,两人在闲聊中聊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养鱼,于是两人相谈甚欢,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后来,经常一起钓鱼,相互交流养鱼的方法。

生活有时就是那么奇妙,有时不经意的一次接触,却会在你未来的某个时间带来影响。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格外眷顾。尽管在随后的12年里,他辗转陕西、云南、浙江、上海等地辛勤劳作,虽然充满了汗水与努力,却没有换来他所期望的回报。

“每年过年回家,村上都会邀请大家一起聊聊在外务工的情况和家乡发展的现状以及当下农村的一些好政策。”黄学建说,村上也希望在外的青年人回家共谋家乡发展。

出于对故土的眷恋,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黄学建一直也想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在后河沟里戏水的欢乐场景,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仿佛在召唤着我。”黄学建说,他也常常想起村支书说的如何将家乡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也想起了与好友吴永辉一起交流养鱼心得的美好时刻。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生。经过精心的思考和整理,黄学建主动拨通了吴永辉的电话,向他阐述了一起回乡养鱼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回到黄学建的老家向家村,开启他们的养鱼事业。

十年禁渔计划重燃养鱼想法

2012年,黄学建和吴永辉一同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向家村,准备合伙发展生态鱼养殖项目。

“我们首先对当地的地理条件、水源、水质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包括含氧度、水流量、酸碱度等各项指标。”黄学建说,检测结果显示,向家村后河沟的各项条件都非常适合养殖生态鱼。

这一结果让他们信心倍增,两人毫不犹豫地前后投入75万元,流转了7亩撂荒地,引进了虹鳟鱼和鲟鱼,正式开启了养殖之路。

向家村后河沟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生长的鱼,肉质鲜美、口感极佳。

“尽管鱼的品质上乘,但由于基地偏僻,再加上当时网络销售尚不发达,导致鱼的销路不畅。”黄学建说,最终养殖事业还是以失败告终。

面对这一沉重的打击,黄学建不得不暂时放弃养鱼,重新拾起室内装饰的老本行以维持生计。但他内心深处对于养鱼事业的热情从未熄灭,一直在寻找着重新崛起的机会。

向家村村支书张远权一直关注着黄学建的情况,他深知像黄学建这样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人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经常都在与黄学建保持联系,鼓励他回乡创业,继续谋划,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张远权说。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在2020年悄然而至。

“我当时从新闻上看到,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禁止捕捞天然渔业资源的计划公告。”黄学建激动地说,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于是,他立即与村支书进行对接,阐述了自己想要重操旧业的想法。

村“两委”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是如获至宝。并对黄学建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将全力支持他的创业行动。

利益联结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黄学建决定再次投身养鱼事业。经过短暂的修整和安排,2021年,黄学建投入3万多元重新启动鱼塘。这一次,他更加谨慎和用心,投放了5000尾虹鳟鱼,最终4300尾存活。

为了打开销路,他积极创新,通过拍摄短视频上传各大网络平台的方式,成功联系到了上海三文鱼公司,并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一直困扰他的销路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2022年下半年,黄学建的生态鱼养殖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营收达到37万余元。这一成绩不仅让黄学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向家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黄学建没有安于现状,决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由于缺乏资金,我就向村里申请资金,想要村集体经济加入进来一起扩大规模,共同发展。”黄学建说。

2023年,村上决定投入70万元扩大生态鱼养殖基地规模,并采用“村集体+公司+大户”的合作模式,每年为村集体返利3.5万元(总投入额的5%),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养殖基地面积已扩大到18亩,现有虹鳟鱼7000余尾、鲟鱼2万余尾。

“这样不仅能带动养殖户扩大规模,也让村集体经济有着固定的收入来源。”张远权说。

养殖基地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已有5名村民在基地实现就近务工,他们不仅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基地技术员谭小刚满怀感激地说,“我在这里包住包吃,一个月还有6000元收入,又能照顾家庭,真是太好了。”

对于未来,向家村有着更加宏大的规划。养殖基地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垂钓等项目,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分享
新浪微博

彭水县鹿鸣乡:小鱼塘变“聚宝盆”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2024-07-03 15:10:28 来源:

华龙网讯(通讯员 周术军 钟建)清晨的阳光洒在彭水县鹿鸣乡向家村的生态鱼养殖基地,群山环绕,一泓清泉泛泛作响,鱼塘整齐排列,波光粼粼。虹鳟鱼、鲟鱼在水中欢快地游弋,不时跃出水面,溅起层层水花。村民们忙碌地清洗鱼池,清除杂草,给鱼儿投放饲料,确保水质清澈、环境优良。

近年来,向家村立足区位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规模化水产养殖,提高了养殖户的收入,小鱼塘变“聚宝盆”,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从小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黄学建是向家村生态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他从小在向家村长大,自幼便与村中的后河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这片水域中嬉戏玩耍,清澈的河水、灵动的鱼儿成为了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这片水域独特情感的种子。

“我从小学习成绩不是很好,1997年,初中未毕业就只身一人前往西安务工。”黄学建说,他当时主要从事室内装饰工作,试图在陌生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学建结识了装修客户吴永辉,两人在闲聊中聊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养鱼,于是两人相谈甚欢,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后来,经常一起钓鱼,相互交流养鱼的方法。

生活有时就是那么奇妙,有时不经意的一次接触,却会在你未来的某个时间带来影响。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格外眷顾。尽管在随后的12年里,他辗转陕西、云南、浙江、上海等地辛勤劳作,虽然充满了汗水与努力,却没有换来他所期望的回报。

“每年过年回家,村上都会邀请大家一起聊聊在外务工的情况和家乡发展的现状以及当下农村的一些好政策。”黄学建说,村上也希望在外的青年人回家共谋家乡发展。

出于对故土的眷恋,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黄学建一直也想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在后河沟里戏水的欢乐场景,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仿佛在召唤着我。”黄学建说,他也常常想起村支书说的如何将家乡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也想起了与好友吴永辉一起交流养鱼心得的美好时刻。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萌生。经过精心的思考和整理,黄学建主动拨通了吴永辉的电话,向他阐述了一起回乡养鱼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回到黄学建的老家向家村,开启他们的养鱼事业。

十年禁渔计划重燃养鱼想法

2012年,黄学建和吴永辉一同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向家村,准备合伙发展生态鱼养殖项目。

“我们首先对当地的地理条件、水源、水质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包括含氧度、水流量、酸碱度等各项指标。”黄学建说,检测结果显示,向家村后河沟的各项条件都非常适合养殖生态鱼。

这一结果让他们信心倍增,两人毫不犹豫地前后投入75万元,流转了7亩撂荒地,引进了虹鳟鱼和鲟鱼,正式开启了养殖之路。

向家村后河沟的水质优良、清澈见底,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生长的鱼,肉质鲜美、口感极佳。

“尽管鱼的品质上乘,但由于基地偏僻,再加上当时网络销售尚不发达,导致鱼的销路不畅。”黄学建说,最终养殖事业还是以失败告终。

面对这一沉重的打击,黄学建不得不暂时放弃养鱼,重新拾起室内装饰的老本行以维持生计。但他内心深处对于养鱼事业的热情从未熄灭,一直在寻找着重新崛起的机会。

向家村村支书张远权一直关注着黄学建的情况,他深知像黄学建这样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人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经常都在与黄学建保持联系,鼓励他回乡创业,继续谋划,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张远权说。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在2020年悄然而至。

“我当时从新闻上看到,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禁止捕捞天然渔业资源的计划公告。”黄学建激动地说,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于是,他立即与村支书进行对接,阐述了自己想要重操旧业的想法。

村“两委”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是如获至宝。并对黄学建的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表示将全力支持他的创业行动。

利益联结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黄学建决定再次投身养鱼事业。经过短暂的修整和安排,2021年,黄学建投入3万多元重新启动鱼塘。这一次,他更加谨慎和用心,投放了5000尾虹鳟鱼,最终4300尾存活。

为了打开销路,他积极创新,通过拍摄短视频上传各大网络平台的方式,成功联系到了上海三文鱼公司,并建立了固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一直困扰他的销路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2022年下半年,黄学建的生态鱼养殖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营收达到37万余元。这一成绩不仅让黄学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向家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黄学建没有安于现状,决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由于缺乏资金,我就向村里申请资金,想要村集体经济加入进来一起扩大规模,共同发展。”黄学建说。

2023年,村上决定投入70万元扩大生态鱼养殖基地规模,并采用“村集体+公司+大户”的合作模式,每年为村集体返利3.5万元(总投入额的5%),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养殖基地面积已扩大到18亩,现有虹鳟鱼7000余尾、鲟鱼2万余尾。

“这样不仅能带动养殖户扩大规模,也让村集体经济有着固定的收入来源。”张远权说。

养殖基地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目前,已有5名村民在基地实现就近务工,他们不仅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基地技术员谭小刚满怀感激地说,“我在这里包住包吃,一个月还有6000元收入,又能照顾家庭,真是太好了。”

对于未来,向家村有着更加宏大的规划。养殖基地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垂钓等项目,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促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