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树陪刘帅
在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时为开县赵家场)一个叫张家坝的小地方,有一棵年逾百年仍然枝繁叶茂的老黄葛树,多年来一直掩映、守护着刘伯承元帅的故居,成了一处来开州游人“非去不可”的红色旅游景点。
1892年12月4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只因“啊……呀……”一声婴儿的啼哭,完成了其从平凡到伟大的华丽转身。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为共和国屡建奇功、享誉全球的军神——刘伯承元帅。
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识文断字、初明事理,再到胸怀大志、投笔从戎,刘伯承在这个黄葛树掩映、杂草丛生、苍苔碧绿的农家小院里,度过了他一生中重要的十九年。
孩童都有玩耍的天性,儿时的刘伯承也不例外。1898年,年仅6岁的刘伯承正在上私塾。为了让他能用功学习,每天放学,母亲总是抽出时间,守着他读书,直到背熟为止。一天,刘伯承因贪玩心切,心不在焉,背书时乱背一气,前言不搭后语,企图蒙混过关,刚好被从田里干活回来的父亲发现了。在父亲的责骂下,母亲才知道看似用功的刘伯承其实是在糊弄自己,于是捶胸大哭:“老天爷啊,我小时候家穷念不起书,本指望后辈能成才,现在儿子也欺负我不识字,我还有什么指望啊……”
刘伯承后悔不迭,下定决心改掉了贪玩好耍的毛病。从此,少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伴随了他一生。
在故居,刘伯承当年读书用的桌椅、桐油灯和他就寝的床铺,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睹物思人,仿佛只要天一黑、桐油灯一亮起,就会传出幼年刘伯承朗朗的读书声,慈祥的母亲站立一旁,拿着篱笆扇,为他驱蚊、擦汗、鼓劲。
1910年,刘伯承已成长为18岁的壮小伙,经历了科考被逐、借钱葬父、卖字度年等难关,又目睹了朝廷镇压民心所向的红灯教起义、老百姓惨遭屠戮,以及穷人吃不饱饭、自己的弟弟妹妹险些被饿死等社会现象,特别是他当巡警捉了罪犯,却发现官犯勾结,罪犯仍然逍遥法外的时候,他对满清朝廷失望透顶,一气之下脱掉警服,辞掉了别人眼里这一“肥差”,立志要用实际行动救民于水火。
就在他苦苦思索出路的时候,传来了万县募兵和重庆陆军学堂招生的好消息。刘伯承大喜过望,当即通过黄桷古道,翻山越岭走过大垭口,义无反顾地到万县参加了学生军。后来投考重庆陆军学堂,在万县乘船时,大雾漫天,轮船无法起航,眼看着应考时间一天天临近,刘伯承毅然步行千里,终于成功应考并被顺利录取,从此走上戎马生涯。
1986年10月,这位纵横疆场、强我国防的传奇帅星黯然陨落落。当年12月份,当他的骨灰抵达曾经迎接他出生、目送他踏上革命征程的那棵黄葛树下的时候,开县万人空巷,恸哭迎接这位离家70余载的赤子魂归故里。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黄葛树作为开县的县树,已四方生根,传承不息。而刘伯承元帅故居张家坝的那一棵,已百岁有余,按人的年龄来算,已垂垂老矣,虽然全身已经沟壑纵横,但它仍然夜以继日为故居和刘帅的家乡人遮风挡雨,每天直视着刘帅走出和归来的方向,傲然,立正!仿佛永远在传颂着刘伯承那两句坚定、有力的名言:
“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
“为人民立功,光荣得很!”
作者简介:
苏发灯,男,若干文字见于《四川文学》《当代人》《红豆》《短篇小说》等刊,出版有散文集《桃花依旧笑春风》。重庆市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西南班学员,开州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