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40年蜕变 从小县城到美丽滨江城市
导航

江津:40年蜕变 从小县城到美丽滨江城市

来源:华龙网2018-08-29

华龙网8月29日19时10分讯(特约通讯员 黄柏添 通讯员 贺奎)40年,城市从小到大,从简至繁;40年,从规划的1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到如今规划的135平方公里;40年,规划城市人口从10万人壮大到90万人……

40年破茧成蝶,重庆江津从1981年启动城市总体规划至2013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了从“县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融入重庆主城一体化发展的美丽滨江城市”五次转变,正是在一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积累上,江津从历史上的小县城逐步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编织起一幅宜居宜业的秀美画卷。

重庆江津40年巨变对比。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世纪80年代:每人7平方米就是目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退伍到原江津县城建局工作的时候,走路把江津城转一圈都要不到2个小时。”8月下旬,笔者在江津区规划局办公室采访时,60岁的老规划工作者刘庆贵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津县城,仍记忆犹新。据他介绍,当时的小县城,就是现在的环城路以内,东边到东门文化馆,西边到小西门,周边除了几个小厂就是农田。城区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万人。

刘庆贵的话在江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上有数据印证:1981年江津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

随着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台,江津开始逐步实施旧城改造计划。20米宽的环城路,电影院、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的建成……还有高达6层楼的江津饭店,曾经一度成为江津地标性建筑,也成为老一辈江津人心头永恒的记忆。

“当时的城市规划要点就是保障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楼房建设以调整间距为主。”刘庆贵介绍,随着一条条石板路变成水泥路,一座座参差不齐的平房、瓦房变成了整齐的楼房,江津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一版规划,江津完成了从小县城到小城市的原始“蜕变”。

现在的江津城区,蜿蜒长江穿城而过,风景如画。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小区出现

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1997年,重庆直辖。这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让江津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十里滨江路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德感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相继设立使江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位于客运中心旁边的紫荆花园应该是江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区。”刘庆贵介绍,随着江津境内第一座长江大桥——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江津城市布局逐渐向西面扩张,一个个带着花园的小区商品房在滨江路西段应运而生,市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逐渐提高。

市民需求的变化,带来城市规划也不断更新。1996年,江津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应时而生:规划城市人口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2003,江津再次调规,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口6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1平方公里。

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随着滨江路东段的新建,一幢幢高楼在琅山片区拔地而起,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小区花园、游泳池、游乐园、车库等功能性设施的配备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居住品质。

江津也一跃从小城市过渡到中等城市,再由此发展到大城市格局。

俯瞰江津几江城区。通讯员 谭文奇 摄

新千年新时代:“一轴两翼”同城一体化发展

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长江这一天堑及艾坪山周边山体的阻隔,江津的城区发展局限在几江半岛,形成了依托长江的独特半岛城市风貌。

跨越青山绿水的江綦高速西湖段。贺宝胜 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城市化的节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几江半岛的居住人口已经达到30万人,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居住品质,城市的布局需要寻找新的拓展空间。区规划局副局长刘荣臻介绍,2007年江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破题,此次规划城市人口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依托长江构建“一江两岸”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方向由“北上东进”改为“跨江向北”为主,这是江津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跨越。

随后,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传来,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重庆主城发展全面进入“二环”时代,这为江津城市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13年,第五版江津城市总体规划(即现行城乡总体规划)出炉,提出了一中心三组团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力争用5年至10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双福新区、滨江新城、几江半岛为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以拥有较好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珞璜、德感为东西两翼的“一轴两翼”城区同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小时候从江津到重庆坐车要半天时间,现在只需一个小时。”刘荣臻感叹道,城市规划并没有改变两地的“空间”距离,但是两地的“时间”距离却大大地缩短了。

别看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它印证了江津城市规划从独立城市转变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团,融入重庆主城与主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密切。

如今,几江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轨道交通5号线跳蹬至江津段的新建,区行政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城市重要功能配套搬迁至滨江新城,金科·中央公园城、城海·滨江春城、鲁能·领秀城等高品质洋房住宅陆续建成,圣泉公园、篆山坪公园得到开发,津城主要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山、水、人文协调统一,城市品位得到质的提升。

江津,这座长江要津上的滨水城市,从历史深处走来,迎着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迅速融入重庆主城,蓬勃发展壮大,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江津:40年蜕变 从小县城到美丽滨江城市

2018-08-29 19:43:19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8月29日19时10分讯(特约通讯员 黄柏添 通讯员 贺奎)40年,城市从小到大,从简至繁;40年,从规划的1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到如今规划的135平方公里;40年,规划城市人口从10万人壮大到90万人……

40年破茧成蝶,重庆江津从1981年启动城市总体规划至2013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了从“县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融入重庆主城一体化发展的美丽滨江城市”五次转变,正是在一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积累上,江津从历史上的小县城逐步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编织起一幅宜居宜业的秀美画卷。

重庆江津40年巨变对比。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世纪80年代:每人7平方米就是目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退伍到原江津县城建局工作的时候,走路把江津城转一圈都要不到2个小时。”8月下旬,笔者在江津区规划局办公室采访时,60岁的老规划工作者刘庆贵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津县城,仍记忆犹新。据他介绍,当时的小县城,就是现在的环城路以内,东边到东门文化馆,西边到小西门,周边除了几个小厂就是农田。城区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万人。

刘庆贵的话在江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上有数据印证:1981年江津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

随着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台,江津开始逐步实施旧城改造计划。20米宽的环城路,电影院、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的建成……还有高达6层楼的江津饭店,曾经一度成为江津地标性建筑,也成为老一辈江津人心头永恒的记忆。

“当时的城市规划要点就是保障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楼房建设以调整间距为主。”刘庆贵介绍,随着一条条石板路变成水泥路,一座座参差不齐的平房、瓦房变成了整齐的楼房,江津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一版规划,江津完成了从小县城到小城市的原始“蜕变”。

现在的江津城区,蜿蜒长江穿城而过,风景如画。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小区出现

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1997年,重庆直辖。这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让江津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十里滨江路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德感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相继设立使江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位于客运中心旁边的紫荆花园应该是江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区。”刘庆贵介绍,随着江津境内第一座长江大桥——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江津城市布局逐渐向西面扩张,一个个带着花园的小区商品房在滨江路西段应运而生,市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逐渐提高。

市民需求的变化,带来城市规划也不断更新。1996年,江津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应时而生:规划城市人口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2003,江津再次调规,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口6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1平方公里。

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随着滨江路东段的新建,一幢幢高楼在琅山片区拔地而起,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小区花园、游泳池、游乐园、车库等功能性设施的配备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居住品质。

江津也一跃从小城市过渡到中等城市,再由此发展到大城市格局。

俯瞰江津几江城区。通讯员 谭文奇 摄

新千年新时代:“一轴两翼”同城一体化发展

21世纪以来,由于受到长江这一天堑及艾坪山周边山体的阻隔,江津的城区发展局限在几江半岛,形成了依托长江的独特半岛城市风貌。

跨越青山绿水的江綦高速西湖段。贺宝胜 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城市化的节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几江半岛的居住人口已经达到30万人,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居住品质,城市的布局需要寻找新的拓展空间。区规划局副局长刘荣臻介绍,2007年江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破题,此次规划城市人口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依托长江构建“一江两岸”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方向由“北上东进”改为“跨江向北”为主,这是江津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跨越。

随后,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传来,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重庆主城发展全面进入“二环”时代,这为江津城市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13年,第五版江津城市总体规划(即现行城乡总体规划)出炉,提出了一中心三组团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力争用5年至10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双福新区、滨江新城、几江半岛为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以拥有较好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珞璜、德感为东西两翼的“一轴两翼”城区同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小时候从江津到重庆坐车要半天时间,现在只需一个小时。”刘荣臻感叹道,城市规划并没有改变两地的“空间”距离,但是两地的“时间”距离却大大地缩短了。

别看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它印证了江津城市规划从独立城市转变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团,融入重庆主城与主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密切。

如今,几江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轨道交通5号线跳蹬至江津段的新建,区行政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城市重要功能配套搬迁至滨江新城,金科·中央公园城、城海·滨江春城、鲁能·领秀城等高品质洋房住宅陆续建成,圣泉公园、篆山坪公园得到开发,津城主要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山、水、人文协调统一,城市品位得到质的提升。

江津,这座长江要津上的滨水城市,从历史深处走来,迎着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迅速融入重庆主城,蓬勃发展壮大,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