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溪镇
雍溪坐落于巴岳山下、淮远河畔,始建于唐朝,时称甕溪庙,宋朝、明朝为雍溪里,清朝为锡山里,历代未废。是古代客商到重庆的必经之地,在民间素有“小香港”之称。是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成功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荣获重庆市美丽宜居示范乡镇、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称号。

雍溪以传承和弘扬川剧文化为着力点,成功举办两届川剧文化艺术节,打响大足川剧文化品牌。成功引进天华百卉园等40余家花卉产业,打造‘花卉+文化+旅游’的新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聚力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雍溪古镇——让人记住乡愁的老家
雍溪古镇街道全长637米,现存的部分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超百年光景,是典型的川东传统民居。古镇内古树林立、小桥流水,老茶馆、老酒厂、榨油厂错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戏楼(万年台)和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正觉寺),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几个世纪的岁月沧桑。

雍溪古戏楼(万年台)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雍溪因"上通川黔、下达渝鄂",扼交通要道,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清宣宗以“忠孝兼备”自诩,乡绅士族为上合圣意,彰显地方孝道,故集资捐建雍溪古戏楼,由时下筑造大师“样式雷”第五代传人雷景修负责承建。耗时三月,场镇石木工匠数百人建成戏台(俗称万年台),不知何故,大梁难成。正当掌脉师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乞丐出现,以一根香烛棍绘形,掌脉师豁然大悟,庚即上架"照葫画样"一气呵成,待他回过神来,已不见高人身影。事后传言,乞丐乃鲁班大师所化,感念地方彰显忠孝之功,特来指点迷津。至此之后,这一带的人广结善缘,忠孝教化习俗自此兴起,并就“天地君亲师”牌位立于祭祖的香火台上,逢年过节进行祭拜。
正觉寺(城隍庙)
唐天宝年间,古巴州地方官吏为鼓励农桑,就山立祀,为城隍庙前身。宋元丰二年,雍溪置镇,乡人自河中捞起半罐金银,捐献修庙,故称“甕金庙”,陶罐被置于佛像香台下,为镇寺之宝。因河不能以罐装,故把“甕”字下面的“瓦”字去掉,捞甕之河改称“雍溪河”。明正德年间,有神人托梦,言褒金庙两河,河中常溺亡,皆因神位无主,丰都城两位城隍正在争夺城隍之位,不若请其一,至甕溪庙安居。有乡民耗时月旬,至鬼门关,请一木雕城隍入主,此城隍来历非凡,曾被皇帝敕封辅德大王,按“灌英”太尉宰(宰相)造像,头戴傲龙相雕,身穿大红蟒袍,威扬四方。乡人皆异之,一时香火鼎盛,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古庙修缮,依古制,雕梁画栋,飞鳌垛脊,金漆彩绘,十分美妙。

悬崖之上 石堡花开
雍溪镇石堡村位于巴岳山西麓。俯瞰全村,两条溪河宛如两条长龙,托起了一个花的海洋。那纵贯其中的“迎宾彩虹大道”上有18座拱形花架,宛若18道彩虹,连同彩虹大道尽头开满鲜花的六座石山,与五彩缤纷的花海交相辉映,如同仙境。
相传很久以前,女娲炼石补天,不小心掉落了六块在巴岳山西麓的王家坝,一块落在东边的施家坝。经巴岳山风霜雨雪日夜淬炼,石头逐渐有了灵气。王家坝的石头变成了六座石山,石山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奇异鲜花。施家坝的石头更是奇怪,竟长出一朵含苞待放的石莲花来,每夜幻化着五彩的光。
传说巴岳山天灯石下有个龙洞,洞里盘卧着两条孽龙,这两条孽龙每天都守在洞口,窥伺着洞外,巴望着能助长自己灵气的宝物出现。
有天夜晚,施家坝那朵石莲花又开放着动了起来,发出的亮光正巧被龙洞里的两条孽龙看见。两条龙都想得到宝物,便争抢起来。直斗得天昏地暗,波涛翻滚。顷刻间,巴岳山下变成了一片汪洋。二龙相争惊动了天庭,雷公电母便驾云来到施家坝上空,作法将两条龙降伏了。

雷公又对着坝子南边那条孽龙吹了一口仙气,龙身立刻变成了一条溪河。后来人们便给这条河取名怀远河。
接着,电母也向北边那条孽龙吹了口仙气,只见那条孽龙在泥水中摆动了几下,也变成一条溪河,河水由北往南对着雍溪场镇流去,是为对溪河。
那朵石莲花在二龙争斗中沉入了水底。大水退去后,人们在怀远河北岸发现了变成石包的莲蓬。后来便成了石堡村的村名。
大水消退后,天边出现了十八道彩虹。便是如今迎宾彩虹大道上的十八个拱形花架的来由。

拳拳赤子心 殷殷桑梓情
在雍溪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生在雍溪,长在雍溪,小时候大多都家境贫寒,为求生计外出务工经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着他们吃苦耐劳的劲头,他们一步步从小工成长为师傅,逐渐发展成为包工头、小老板,最后发展壮大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但他们致富不忘家乡,总是心系桑梓、情怀故里,带着浓浓的故乡情,自愿发起组织成立雍溪商会,积极投身于家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家饮水思源回报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雍溪商会会长王耕耘先生,从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从事建筑行业开始,就经常往返于宜良与家乡之间,每次回乡不是为了出钱修路搞建设就是帮助困难学生或群众度难关,累计捐款额达150余万元,还时常专门回家协助镇村调解发展建设中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担任雍溪商会会长后,为工作尽心竭力,团结带领雍溪商会成员积极助力家乡发展建设,雍溪商会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誉会长李明忠先生,为报效家乡养育之恩多次慷慨解囊,十年坚持修建“一座桥”,为解决家乡群众出行安全,每次家乡的人行平板桥被洪水冲毁他都出资修复,后来直接改建成了一座钢索吊桥,最后看到还是无法抵御洪水,干脆心一横,投资550万元,修建了一座横跨淮远河的双向双车道公路大桥——均发大桥,极大地缓解了雍溪场镇拥堵问题和红星社区、团结村、玉峡村等地5000余名群众的出行困难。荣誉会长罗富朝先生,投资350万元为雍溪实验学校捐建四层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投资320万元为玉峡村民捐建健身广场一处,面积达3600平方米,成为群众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荣誉会长罗富千先生,为打通雍溪镇界牌村出境铜梁土桥镇重要通道,投资130万元修建跨孔家河公路桥梁——富贵桥一座,并配套建设连接公路,建成后极大缩短了界牌村出境铜梁区的距离。荣誉会长雷文刚先生,看到建设一条硬化道路成为界牌村民出行的迫切需要,积极奔走协调,捐资120万元促成吉界公路拓宽硬化工程实施,极大的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
这样的事迹在雍溪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在雍溪商会的积极倡议和引导下,时时牵挂着雍溪的发展与变化,身在他乡不忘乡,无私地帮助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家乡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想方设法在家乡投资兴业,无私奉献捐资民生项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雍溪特有的桑梓情怀。
雍溪界牌高等小学——早期反帝斗争活动地旧址
雍溪界牌村位于大足区和铜梁区交界处,解放前是大足东出的门户。由于这里离铜梁旧市坝较近,生源较多,便在此办起高等小学——雍溪界牌高等小学。是早期反帝斗争活动地旧址。
张希铭又名张长焞,生于1903年,江津真武乡(今仁沱镇)人。1925年毕业于四川遂宁师范学校。1926年受大足县雍溪乡界牌高等小学校长张德中之聘,到雍溪任教。
1926年9月5日,英国军舰炮轰万县城,屠杀中国军民,打死604人,打伤398人,损毁民房1000多间,造成财产损失2000多万银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万县惨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立即组织成立“万县惨案”四川国民雪耻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
万县惨案的消息传到大足,张希铭在校长张德中的支持下,发动全校师生,在雍溪、万古、云路(今国梁)三个乡镇举行示威游行。全县人民积极响应,愤怒声讨英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张希铭也因此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打击,被迫离开。
当年冬,张希铭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四川安岳人吴建庄相识、深交。后由吴建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道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返回大足,在县城北街崇善堂创办平民学校,在县城开设进步书店——“星火书店”。1928年2月,中共大足县支部在平民学校成立,张希铭任书记,革命的星火在大足燎原。后,因判徒出卖被捕,经朋友保释出狱,回到江津老家。于1935年病故。
作为大足早期反帝斗争活动地的界牌高等小学,以传播新思想,传承新文化为己任。大足党组织首任书记张希铭,中共大足支部发展的第一位党员赵庆提,大足早期地下党员袁贵玉等都在此接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和新文化的洗礼,后来都成为大足地下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和大足革命斗争的领导者。
麻辣香脆的雍溪口水兔
雍溪口水兔源于雍溪镇石堡村,创始人施祖翔是一名普通村民。90年代初,村里掀起了务工热潮,施祖翔离开故乡,到外地打拼。这期间,他走南闯北,当过木匠、卖过五金,在跑生意的同时,也对各地美食有了一定了解。2001年底,施祖翔有了转行的念头:“四处奔波,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于是,他和妻子韩万贞俩琢磨着在老家开个餐馆。“鸡鸭鱼之类的都有人卖,但卖兔肉的不多。” 施祖翔发现,一般家庭里,会做鸡鸭鱼的人比较普遍,但会杀兔子的却不多,更别说做了。夫妻俩一番讨论后,觉得当时卖兔肉的餐厅较少,便决定从烹饪兔肉着手。兔肉营养丰富,有‘荤中之素’的美誉。夫妻俩觉得只要兔肉味道做得好,一定备受食客青睐。
2002年初,夫妻俩拿出所有积蓄,在镇上开了家小餐馆,主打菜便是“雍溪口水兔”。雍溪口水兔以“麻辣香脆”闻名。将新鲜兔肉切成颗粒,用料酒、五香粉、盐、葱姜腌制20分钟以上;锅置火上,下油烧至七成熟时,倒入兔丁炸至焦黄酥脆,捞起备用;另起油锅,放入花椒、辣椒、大蒜、泡姜等10多种佐料熬制出香味,兔肉入锅,一起烧制5分钟左右,放入大葱、香油后出锅。
雍溪口水兔因味道独特,来往食客无不交口称赞,逐渐声名鹊起,在2017年举办的大足区首届特色菜评选活动中,雍溪口水兔一举拔得头筹。如今加盟店遍布铜梁、荣昌、楚雄等地。雍溪总店已由原来的两个门市扩大到现在的四层酒楼,可容纳百余桌宴席。麻辣、鲜嫩的口水兔,经过施祖翔、韩万贞夫妇不断研发、创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