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产业兴村强发展 大米飘香致富路
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九龙山镇依托资源优势,深挖贡米文化,走出了一条以优质稻产业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观光体验为突破口的农旅融合之路。“乡土九龙·凝香贡米”成为九龙山镇的金字招牌和富民品牌。

开州:产业兴村强发展 大米飘香致富路

来源:开州日报2022-10-01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国之大者”。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九龙山镇依托资源优势,深挖贡米文化,走出了一条以优质稻产业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观光体验为突破口的农旅融合之路。“乡土九龙·凝香贡米”成为九龙山镇的金字招牌和富民品牌。

金秋九月丰收季,华夏大地硕果丰。9月23日恰是秋分之日,也是我国第五个农民丰收节。这一天,记者来到九龙山镇青云村,看到沉甸甸的稻穗涌动起金色的稻浪,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收割稻谷。
收割稻谷。

产业振兴新路子

九龙山镇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区内外享有盛名。

九龙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镇,九龙山镇始终坚持“基在农业”原则,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作为全镇共同富裕的根本之路。

在这样一个农业大镇,如何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摆在九龙山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全面考察,多次商讨,九龙山镇党委、政府决定把青云村作为产粮核心区,把九龙山大米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山水相依,沃野相连的青云村位于九龙山镇西北部,海拔700—1000米,现有耕地3397亩,其中水田1697亩,耕地1700亩,是九龙山大米的主要产地。由于村里的水田多以小块梯田为主,主要依靠人力耕种,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就业、学习,造成该村的劳动力不足,部分土地闲置。

由于乡村资源和资产利用率不高,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理念都相对滞后。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于2019年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州区九龙山镇青云村经济联合社。

近年来,开州区九龙山镇青云村经济联合社紧紧围绕优质米产业,整合稻米资源,实行现代规模化经营,开辟出一条“田保姆”服务的新路子,推动优质米产业化发展,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如何致富”的现实问题,激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支部领头谋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羊”。村里经济要如何发展,一句话,就是结合实际情况,竭尽所能,让集体经济强大起来,村民富裕起来。

“70后不想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谈种。”这是当下农业乡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面临的普遍困惑。加上农村土地耕作分散,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种地形不成规模效益,农民增收和解决种粮问题成了不好协调的矛盾。

“村里是从2019年8月开始推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找到了乡村振兴中‘最适合自己脚的鞋’”。青云村党支部书记吴应忠说,当时的矛盾很多,有的担心把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之后,自己就没得田种了;有的村民认为价格低,不愿意流转出来。最后通过多方沟通协调,一共流转了300亩稻田。

青云村5组59岁的村民李开树是个种田的“老把式”,多年来习惯了每天都要到田地里挖上几锄,担心把田流转出去自己“失业”了。村支“两委”了解他心里的“疙瘩”之后,农忙的时候就请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田里打工,每年能增收2000元以上,比种地强。

“我们时常强调,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意味着好高骛远去选择先进的发展模式,只要能为当地经济发展‘造血’,带领村民共同富裕,那就是好模式。”吴应忠说,他担任村干部多年,在选择品种上也走过弯路,曾经追求“高产高效”种过药材和水果,但不懂经营、不懂管理,最后因没有销路和技术而“夭折”。最终选择种植水稻是因为大米是“刚需”,保存期长、需求量大、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等原因。

为了防止雨天稻谷发霉,稻谷的收割期要抢抓在炎热的时间段。今年青云村水稻机收期是8月24日—26日,那几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村支“两委”干部全部出动,到田间装袋、上车。

青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楷是90后,从小很少干农活,他跟着其他人一起在田里边学边干。“边边角角机器去不到的地方,还是要人工用镰刀割,那几天晚上要割到半夜才收工。刚开始认为天气热,就穿了短袖,结果第二天手上全是稻草留下的红色划痕。”李楷说,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收割完毕后,还有一项大的工程,就是把几万斤稻谷运到距离青云村8公里的种粮大户家去烘干。运费和烘干的费用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能够有一台烘干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吴应忠说。

刚刚收获的5万斤“凝香贡米”已经颗粒归仓、脱壳装袋,一袋袋成品大米是村支“两委”干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年酷暑天气之下抢收回来的。

做强品牌效益高

2020年10月21日,九龙山镇大米文化旅游节暨“乡土九龙·凝香贡米”消费帮扶签约仪式在区游泳馆广场举行。活动中,启动了“乡土九龙”品牌发布及“乡土九龙”线上商城上线仪式。九龙山大米在城里有专供门店,还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包装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购买。

以青云村、么店村为主产地的“乡土九龙·凝香贡米”辐射带动东坝村、广佛村等村种植水稻3万多亩,其中青云村去年集体收入5万元。土地正在成为当地农民最可靠、最稳定的收入保障。

九龙山镇组织委员李凌介绍,在选择栽种品种上,村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本土本村已有的特色资源,去积极探索创新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形式,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的多种途径,让村集体经济成为村民的靠山。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丰收的季节,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实。同时地还是那些地,地上还是种粮食,农民收益却成倍增长。这是九龙山镇青云村推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流转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开州日报记者 张芳 文/图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开州:产业兴村强发展 大米飘香致富路

2022-10-01 06:30:00 来源: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国之大者”。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九龙山镇依托资源优势,深挖贡米文化,走出了一条以优质稻产业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观光体验为突破口的农旅融合之路。“乡土九龙·凝香贡米”成为九龙山镇的金字招牌和富民品牌。

金秋九月丰收季,华夏大地硕果丰。9月23日恰是秋分之日,也是我国第五个农民丰收节。这一天,记者来到九龙山镇青云村,看到沉甸甸的稻穗涌动起金色的稻浪,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收割稻谷。
收割稻谷。

产业振兴新路子

九龙山镇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区内外享有盛名。

九龙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镇,九龙山镇始终坚持“基在农业”原则,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作为全镇共同富裕的根本之路。

在这样一个农业大镇,如何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摆在九龙山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全面考察,多次商讨,九龙山镇党委、政府决定把青云村作为产粮核心区,把九龙山大米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山水相依,沃野相连的青云村位于九龙山镇西北部,海拔700—1000米,现有耕地3397亩,其中水田1697亩,耕地1700亩,是九龙山大米的主要产地。由于村里的水田多以小块梯田为主,主要依靠人力耕种,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就业、学习,造成该村的劳动力不足,部分土地闲置。

由于乡村资源和资产利用率不高,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理念都相对滞后。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于2019年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州区九龙山镇青云村经济联合社。

近年来,开州区九龙山镇青云村经济联合社紧紧围绕优质米产业,整合稻米资源,实行现代规模化经营,开辟出一条“田保姆”服务的新路子,推动优质米产业化发展,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如何致富”的现实问题,激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支部领头谋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羊”。村里经济要如何发展,一句话,就是结合实际情况,竭尽所能,让集体经济强大起来,村民富裕起来。

“70后不想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谈种。”这是当下农业乡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面临的普遍困惑。加上农村土地耕作分散,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种地形不成规模效益,农民增收和解决种粮问题成了不好协调的矛盾。

“村里是从2019年8月开始推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找到了乡村振兴中‘最适合自己脚的鞋’”。青云村党支部书记吴应忠说,当时的矛盾很多,有的担心把田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之后,自己就没得田种了;有的村民认为价格低,不愿意流转出来。最后通过多方沟通协调,一共流转了300亩稻田。

青云村5组59岁的村民李开树是个种田的“老把式”,多年来习惯了每天都要到田地里挖上几锄,担心把田流转出去自己“失业”了。村支“两委”了解他心里的“疙瘩”之后,农忙的时候就请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田里打工,每年能增收2000元以上,比种地强。

“我们时常强调,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意味着好高骛远去选择先进的发展模式,只要能为当地经济发展‘造血’,带领村民共同富裕,那就是好模式。”吴应忠说,他担任村干部多年,在选择品种上也走过弯路,曾经追求“高产高效”种过药材和水果,但不懂经营、不懂管理,最后因没有销路和技术而“夭折”。最终选择种植水稻是因为大米是“刚需”,保存期长、需求量大、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等原因。

为了防止雨天稻谷发霉,稻谷的收割期要抢抓在炎热的时间段。今年青云村水稻机收期是8月24日—26日,那几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村支“两委”干部全部出动,到田间装袋、上车。

青云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楷是90后,从小很少干农活,他跟着其他人一起在田里边学边干。“边边角角机器去不到的地方,还是要人工用镰刀割,那几天晚上要割到半夜才收工。刚开始认为天气热,就穿了短袖,结果第二天手上全是稻草留下的红色划痕。”李楷说,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收割完毕后,还有一项大的工程,就是把几万斤稻谷运到距离青云村8公里的种粮大户家去烘干。运费和烘干的费用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能够有一台烘干机,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吴应忠说。

刚刚收获的5万斤“凝香贡米”已经颗粒归仓、脱壳装袋,一袋袋成品大米是村支“两委”干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年酷暑天气之下抢收回来的。

做强品牌效益高

2020年10月21日,九龙山镇大米文化旅游节暨“乡土九龙·凝香贡米”消费帮扶签约仪式在区游泳馆广场举行。活动中,启动了“乡土九龙”品牌发布及“乡土九龙”线上商城上线仪式。九龙山大米在城里有专供门店,还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包装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购买。

以青云村、么店村为主产地的“乡土九龙·凝香贡米”辐射带动东坝村、广佛村等村种植水稻3万多亩,其中青云村去年集体收入5万元。土地正在成为当地农民最可靠、最稳定的收入保障。

九龙山镇组织委员李凌介绍,在选择栽种品种上,村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基于本土本村已有的特色资源,去积极探索创新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形式,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的多种途径,让村集体经济成为村民的靠山。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丰收的季节,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实。同时地还是那些地,地上还是种粮食,农民收益却成倍增长。这是九龙山镇青云村推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流转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开州日报记者 张芳 文/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