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精神”折射时代光芒 “智志双扶”决战脱贫攻坚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7日10时讯(记者 赵铁琥)6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1580户44683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降至0.05%,群众认可度达96.87%;2017年历史性“摘帽”,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东西扶贫协作考核、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三样“大考”“两好一优”......这就是重庆市首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的摘帽区县之一,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批“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样本区县、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的黔江所交出的“脱贫攻坚成绩单”。
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口帮扶单位的无私支援,离不开黔江人民的默默奋斗,更离不开自“八七扶贫攻坚”起,便烙印在黔江人骨子里的“黔江精神”!“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正是这简单淳朴积极向上的八个字,让黔江区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高擎“善扶贫、敢脱贫”的光荣旗帜,立志增智,使青山变金山、山区变景区,把曾今的穷窝窝变成如今的金窝窝,在决胜全面小康之际,谱写出颇具“黔江亮点”的精准扶贫新篇章。
扶贫驻村工作队纷纷进驻农村,深入农户全面了解情况。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智志双扶”:扶出内生源动力
三故事立志 三队伍增智 三联结扶技
重庆市卫健委帮扶集团对口帮扶的黔江区金溪镇,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望岭村则位于金溪镇的东南角。c曾几何时,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用地条件极差。全村720户2237人,其中仅贫困户就有75户293人,而且“坐等扶贫干部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精神贫困”成了脱贫路上的“拦路坎”。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深入农户出诊。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2017年10月,黔江区委党校派驻望岭村的驻村扶贫干部田富通过遍访发现了这些问题。“我们决定首先从人居环境卫生着手,不定期走访查看贫困户家庭环境卫生并拍照记录进行对比展示,通过广播和政策宣传车通报评比情况,引导村民从改变环境卫生养成勤奋习惯。同时,在村里搭建了乡村大讲堂,结合望岭村实际,定期分段分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让贫困户户户上台讲‘我的脱贫故事’,让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上台讲‘我的创业故事’,让帮扶责任人上台讲我的‘帮扶故事’。还通过村民小组和院坝会等方式,讲扶贫形势、政策、全村发展规划和未来前景等。”
黄溪镇塘河村第一书记、黔江中学教师李长元(左一)走访贫困户。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水产+羊肚菌”立体农业园区。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如果说讲“三个故事”是立志,那么建“三支队伍”就是增智。干部遍访、教师家访、医生随访,自创新开展“三访”制度以来,黔江区5052名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2327名乡村教师入户家访9万余次,1248名“白衣天使”上门随访服务6万余人次,全区无一个贫困人口因贫失学辍学,所有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全房,所有农村居民饮上卫生水、用上安全电,场镇居民还用上了天然气。
人居环境得极大改善的冯家街道马林移民新村。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黔江区黎水镇华阳社区村民覃太清讲述脱贫故事。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两化实践”:变出脱贫新成效
青山变金山 山区变景区 穷窝变金窝
说起“天梯”,很多人都会想起大名鼎鼎的“爱情天梯”,但在黔江望岭村也有一个“脱贫天梯”,而且这个“脱贫天梯”虽不是以“爱情”为主题,但却饱含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自发图强的不息精神,见证了当地村民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观念的转变,堪称“黔江精神”的真实写照。
农民有了签约家庭医生。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2019年初,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望岭村村民自发集资18万元、投工投劳,修建了一条万步梯,吸引了大量游客入村体验。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为“脱贫天梯”“网红天梯”。得益于“天梯”的修建和脱贫的努力,望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8800元,规模产业基本为零,发展为现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1元,全村已发展蚕桑1840亩,实现产值300万元,让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今朝“产业村”。
把“穷窝”变“金窝”、让“山区”变“景区”、让“青山”变“金山”,让“助力”变“合力”,黔江正是以“四个变”推进“两化实践”,变出了许多类似望岭这般的脱贫新成效,而这也正是黔江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另一大亮点。
“公司+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小南海镇新建村依托乡村振兴建设开放式景区。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2019年,黔江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975元,较2014年增长64.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873元,比2014年增长72.56%,比全区增速快7.86百分点。此外,黔江连续12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荣获“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等称号;连续3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40%以上增长,不仅有力的推进的景区方阵的建设,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依托旅游,实现了脱贫增收,该区的濯水景区也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旅游扶贫示范区进行推介。
而针对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劣的地区,黔江则用好用活用足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们投资1.5亿元建了全市规模最大、唯一在城郊工业园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搬迁入住全区29个乡镇街道建卡贫困户413户1531人,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房屋收储、宅基地复垦等资金,从而实现政府、企业、搬迁户三不负债。配套建设300亩食用菌产业园,让群众获取‘菌种场投资股金+大棚设施租金+反承包经营薪金+务工酬金’‘四金收益’,实现了‘帮扶有对子’‘居住有房子’‘就业有位子’‘生产有棚子’‘种菜有园子’的‘五子登科’,让他们‘搬出一片新天地、迁出幸福好生活’。”
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的黔江区脱贫攻坚图片展。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铁琥 摄
同时,黔江区还充分凝聚中信集团、山东日照、重庆永川、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的帮扶合力,让“助力”变“合力”,探索出“中央单位+地方”的协作示范。如今,黔江启动建设了以市场化方式投资120亿元的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打响了“赴日照看海•来黔江看山”旅游品牌;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为金溪镇量身打造的“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农场”“三金”扶贫品牌,也已让280余人成功在家门口务工,累计销售黔江农特产品3000余万元,带动了金溪1854户5354人增收致富,使脱贫成果得到了持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