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瞭望台 | 闻道云安曲米春 苏轼倾心的云阳登云梯走高铁
相关链接>>
核心提示:
郑渝高铁穿越时空,飞驰大江南北,诗仙李白笔下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了现实。伴江而居的重庆巫山、奉节、云阳、万州,至此多了快速出山路、协同发展路和旅游振兴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品牌栏目《渝州瞭望台》隆重推出大型主题策划,从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为你解读高铁时代带给这些区县的发展机遇。
向上!向上!再向上!
攀登,已经镌刻进云阳的基因。
这里,有攀登之形,万里长江第一梯镶嵌其中,云阳新城建在山坡之上。
这里,有攀登之姿,133万云阳人踩着步步阶梯,热情奔赴每一个目的地。
这里,有攀登之变,从偏安三峡库区腹心,向现代化云阳迈进。
郑渝高铁通车,好比搭起登“云”梯,云阳就此打通了“链接”世界的发展之门;也洞开了历史人文的记忆之门。
本期《渝州瞭望台》——郑渝高铁特别报道,让我们走进三峡梯城云阳,感受奋勇攀登的精神,感受高铁带来的变化。
高铁新城
一个新区的攀登
云阳,最早因云安闻名,这里不仅有千年盐厂,还有文人墨客的足迹。
杜甫曾在此疗养,苏轼则在这里品酒,后者还留下了“闻道云安曲米春”的佳句。
如今,云阳因为通了高铁,则为“岁月静好”平添了一脉动线。
云阳站,是云阳人望穿岁月的期待。
而云阳站设在黄石镇,是很多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这个距县城以北8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万多人的镇,迎来历史性机遇。
经过26个月建设,黄石镇从一个破败沉寂小镇,正在向高铁新城攀登“城”长。
在澎溪河畔,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一眼就望见云阳高铁站。白色波浪形的线条,勾勒出台阶和梯田模样。汉隶红色字体“云阳站”3个字,在蓝天白云下,光彩醒目。
云阳高铁站像个磁场,站房站前广场、旅游集散中心、公交首末站、景观公园铺散开来。
在磁场外围,正在构建一个由黄石路、平安路、黄杨路、高铁大道组成的交通网络。该网络将与云阳外环大道、云阳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等道路相通。通达性提高后,人们从县城到高铁站,车程10分钟以内。
经过黄石镇的云阳江龙高速进展迅速。工人们在黄石特大桥施工现场忙碌着。待全线建成后,可实现云阳向南与利川、恩施的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向北可经开云巫高速衔接银白高速,形成一条新的北上通道。
作为黄石高铁新城建设的第一个公建类项目——云阳县城市新区综合服务楼,今年底就建成投用。
重大项目一个个开工,黄石镇一天天热闹起来。餐馆和其他各类店铺冒出来。外地商人来云阳考察,都会抽时间到黄石高铁新城转悠两圈。
在“高铁开通后最想去哪儿”线上讨论里,有数千条留言。有人激动地说“第一站就要去重庆的幺儿家”“请外地的朋友来云阳耍”,有人一看就是吃货“早晨喝胡辣汤,中午吃热干面,晚上烫火锅”。
不久,黄石高铁新城就是现代化云阳的城市形象新窗口。
黄石高铁新城的“城”长,是云阳奋勇攀登的缩影。
产城融合
一座梯城的攀登
云阳是立体的,城内坡坎密布,人们习惯一步一步,艰难往上。在县城中央,有1999步台阶的登云梯,光建设就花了10年时间。
郑渝高铁在云阳境内全长约67公里,26个月建成投用。这是云阳新的攀登速度。
因为这67公里,万州到云阳仅10分钟左右,到奉节20分钟,到巫山不过半小时左右。这意味说,4个区县的人,串门就是看几个短视频的工夫。
因为这67公里,云阳到重庆中心城区2小时,到成都、武汉、西安3小时,到北上广只要6小时。这意味着,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在中国版图上的区位优势上了新台阶。
67公里,缩短了云阳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更拉进了云阳与外界的心理距离。
一条高铁,打通了云阳发展的任督二脉。
景城融合。全县3636平方公里,将作为一个开放式大景区来规划打造,大IP云阳龙缸景区补全旅游价值链,张飞庙国家5A级景区正在创建,侏罗纪世界(中国)恐龙公园项目加速推进……
产城融合。工业迈向“千亿”目标。重点发展绿色消费、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为主的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建成西部首家广告材料产业园。今年一季度,云阳围绕“链群”实现重大项目精准招商,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7%。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云阳天地等商业地标,共同推进区域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业发展及会展中心建设。加快市级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培育壮大现代金融业,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
拥有2300多年建县史的云阳,历经从脱贫摘帽到“中国西部百强县”的转身。现在又如同疾驰的列车,加速向“五地一支撑”的新目标驶去。
抱团协作
一片区域的攀登
郑渝高铁开通后,云阳、奉节、巫山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加上万州,这4个区县终于串珠成线。其中,云阳到万州仅10分钟左右,太方便了。
借助高铁东风,云阳与周边区县抱团发展将按下快进键。
自去年7月《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实施以来,万开云抱团已深入人心。万云城际公交已经开通了。万开云正在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和万开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最新的规划,也为云阳制定了清晰的抱团发展路径。
在云阳“五地一支撑”的总体目标中,“一支撑”指打造“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云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
不久前发布的《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对云阳的功能定位是: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三峡库区城市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绿色工业基地。
在融合中共进,在共进中繁荣。云阳还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向开放桥头堡,畅通铁公水空四种方式,对接中欧班列(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争取万州口岸功能延伸至云阳。
抱团发展,共同攀登。地处三峡核心的区县,摆脱了“偏远区县”的桎梏。高铁,将它们集体推送到世人眼前。
走出国门
一个梦想的攀登
高铁让云阳融入世界。
云阳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梦想:“让世界知道云阳,让云阳知道世界”。
旅游营销一座城。今年春节,登云梯上1600多平方米城市形象IP兴云兔彩绘,让人眼前一新。云阳的城市代言人兴云兔,在世界最长人字梯上奔跑,跑过“让世界知道云阳,让云阳知道世界”两行字。
这里已是云阳的流量打卡地。许多主播和游客来此拍照打卡,想把云阳宣传到全世界,唱响“万里长江·天生云阳”旅游品牌。
携三峡风韵,和世界握手。云阳瞄准国际范,在旅游上擦靓“六张名片”,建成侏罗纪恐龙公园,加快打造清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度开发峡谷地质奇观、三国主题研学等区域游线,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云阳将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推动新材料、服装玩具、电子配件等产品出口,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出口转型示范基地,推动优质产品走出国门……
过去五年,云阳经济总量已突破500亿元大关,持续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如今又接续攀登在“五地一支撑”新目标的路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云阳的梦想终能实现。
主政者说:
云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彭武:
喜迎“高铁时代”
云阳加速建设“五地一支撑”
未来五年,云阳将加快建成“五地一支撑”,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地、科技创新承接地、公园城市标杆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和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云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彭武,请其揭秘云阳加速发展的未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如何继续推进黄石高铁新城建设?
彭武:黄石高铁新城正在建设一个“交通骨干网”,由黄石路、平安路、黄杨路、高铁大道等组成。
目前,高铁大道、黄石路等4条道路争取尽快完工;城市新区综合楼、黄杨路延伸段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黄石高铁新城作为云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关乎云阳未来发展、百姓福祉,我们将各项工程倒排时间表,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推进黄石高铁新城建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进入“高铁时代”后,云阳交通迎来怎样的发展?
彭武:云阳的交通建设将全面提档升级。江龙高速2024年通车后,云阳将形成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十字形高速公路网。巫云开高速2025年通车后,到开州半小时,到巫溪缩短半小时。同时,沿江高速南线万州至巴东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云阳“三横一纵”高速骨架网结构初显。
云阳坐拥6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万吨级船舶可通江达海,“三横一纵两循环”高速路网和“两高两普一货四环”铁路路网正加快形成,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综合交通门户枢纽和万开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核心支撑。
对内,云阳建设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持续优化公交线路。33公里的环湖绿道全线开放。
云阳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已然形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内畅外联的交通,对云阳加快建设“五地一支撑”目标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彭武:“五地一支撑”是云阳未来五年发展的“路线图”。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超过8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
高铁开通后,将直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激活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要素集聚。
内畅外联的交通将助推“五地一支撑”目标加速实现。通过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更好融入发展新格局。
记者手记:
攀登不止,实干兴云。
二十年前,因三峡工程修建,云阳搬迁到山坡上。
搬迁后,为上通下达,云阳修建一条登云梯。
如今,为内畅外联,又搭起高铁这架登云梯。
三峡腹地的云阳,借此融入了世界。
“勇于攀登”的城市精神,融入了云阳人心里。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云阳人靠着步步攀登,创造美好生活,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仰望高峰,攀登向前。和世界握手的云阳,一定更加美好。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凤兰 /文
张馨月/视频
冉长军/外联
赵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