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走出十位红军高级将领
土地革命时期,重庆一共走出了十位红军高级将领。他们出生在重庆,英勇奋斗在外地,他们的荣誉为重庆人民添光增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红军精神,以及留在家乡的故居、旧居,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重庆广大青少年、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

重庆走出十位红军高级将领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2-28

文| 文俊

土地革命时期,重庆一共走出了十位红军高级将领。他们出生在重庆,英勇奋斗在外地,他们的荣誉为重庆人民添光增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红军精神,以及留在家乡的故居、旧居,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重庆广大青少年、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

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

刘伯承,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理想,于1911年翻山越岭来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参加了反清学生军。这年,他19岁,从此开始了戎马一生。

1916年,刘伯承率部血战丰都,右眼受伤。在眼部手术中,为保护脑神经,他拒绝使用麻醉药而被誉为“军神”。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泸顺起义。1927年8月1日,他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军事最高决策机关——军事参谋团的参谋长。南昌起义失败后,他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7月,刘伯承秘密回国,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谋长。1933年2月,他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刘伯承先是担起殿后的重任,后勇任先遣司令,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中,襄助军委,运筹帷幄,战胜强敌,屡建奇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率部通过凉山彝族地区时,他与小叶丹“彝海结盟”,被传为民族团结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伯承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红一军团政委 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辛亥革命后,他入新式学校就读,小学毕业后考入江津县立中学,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五四运动中,他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底,聂荣臻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求学期间,他于1922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聂荣臻回国,奉党的命令,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北伐战争开始后,聂荣臻奉命出任军委特派员;北伐军打到湖北后,任中共湖北省军委书记。1927年7月,他奉党中央之命,到九江、南昌等地传达武装起义的指示,后到张发奎的第25师策动两个多团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受命担任广东省军委负责人,协助叶挺组织指挥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奉党的命令去香港、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数年的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聂荣臻奉命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改任红一军团政委。此后,他率领红一军团打下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同年8月,率领红一军团连续攻下乐安、南非、宜黄三城,俘敌5000多人;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全歼国民党第52师,基本歼灭了第11师,重创第9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打胜了乌江和温坊两次较大的战斗,共歼敌7000多人。红军开始长征之后,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英勇作战,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在军内担任了许多要职,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贡献。1956年11月聂荣臻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9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亲自组建了火箭、原子能、飞机、舰艇、电子设备等国防科技研究院所,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弹又获成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军事论著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著作已收入《聂荣臻军事文选》。

红三军团政委 杨尚昆

杨尚昆,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区)。1926年初,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同年11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初,从苏联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参与领导了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初,杨尚昆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宣传干事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副校长等职。同年6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转战前方。1934年1月,他接任红三军团政委,并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他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指挥部队赢得许多战斗的胜利。1934年10月,杨尚昆和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开始长征。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8月,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到达陕北后,他先后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领导机构中负责政治工作,战斗在抗战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历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9年11月,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杨尚昆向党中央要求后事从简,遗体火化后骨灰送回家乡潼南,同杨闇公安葬在一起。遵照他的临终遗言,2001年5月18日,杨尚昆骨灰回到家乡安葬。

红三十三军政委 杨克明

杨克明,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云集乡(今属重庆市长寿区)。早在学生时代,他便从事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他参加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中队长。

1932年夏,杨克明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书记,领导达县、宣汉、万源、开江、城口、梁山(今重庆梁平)等县地下党斗争。与时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执委、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发动党组织和群众全力支援川东游击军的斗争,扩大革命武装,创建和发展了川东游击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杨克明、王维舟领导川东游击军迅速动员一切力量,巩固和扩大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扩大革命根据地,争取与主力红军会合。

1933年秋,川东游击军为配合红四方面军发起的宣(汉)达(县)战役,分三条战线截击敌人,与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前后夹击,于10月31日全线告捷,整个战役歼敌8个团,缴获武器1000余件。随着宣达战役的结束,川东游击军发展到近万人,成为发展和巩固川陕苏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实现了与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川东游击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政委。他深入宣汉、达县等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34年后,他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政委、独立师师长,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杨克明所在部队编为左路军。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组成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在长征途中,他同张国焘的“左”倾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三过草地,两翻雪山,胜利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1936年10月下旬,红五军等部队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杨克明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与董振堂等率领部队转战河西走廊,与国民党西北军阀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

1937年1月20日,在高台战斗中,红五军主力与超过自己六七倍的敌人顽强作战,敌人以优势兵力轮番猛攻高台城。在弹药无援、兵员无补的情况下,杨克明与董振堂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率领部队浴血奋战7天7夜,坚守高台。终因寡不敌众,杨克明壮烈牺牲,时年31岁。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落成。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烈士陵园”4个大字,徐向前元帅写下“西路军牺牲的烈士们永垂千古”的题词,郭沫若题写了“浩气长存”的横匾。“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这是叶剑英元帅在题为《高台》的诗篇中赞颂杨克明烈士的诗句。在纪念碑南北两侧,则分别建有杨克明、董振堂纪念亭。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周吉可

周吉可,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在中学生时代,他接受五四运动传播的进步思想,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在家乡开展活动。1926年,到成都求学,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他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28年夏,他离妻别子,直奔上海,改名周际可。以求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组织工作,很快他成为了学生和工人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积极发展中共地下党员。

1930年5月,受党中央委派,周吉可奉命随滕代远、何长工等到鄂东南组建红军。6月,他与陈奇、柯乃康等人,将阳新、广济、赣西北、大治地区的革命武装合编为红八军第4、第5纵队。7月,党中央为截断长江,发动武汉暴动,命陈奇、柯乃康、周吉可等率部北渡长江,进入黄梅县考田镇地区。10月,红十五军成立,中央军委任命蔡申熙为军长,陈奇为政委,周吉可为政治部主任。

1931年1月,红十五军挥师北上,在河南商城与红一军会师,两军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周吉可任所属第10师政治部主任。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他于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1932年10月,周吉可随军转战于鄂、豫、陕、川边境,最后到达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参与和组织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历次反“围剿”的斗争。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4月渡过嘉陵江,6月在懋功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8月,周吉可在随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时不幸牺牲于川西,年仅29岁。

然而,遗憾的是,周吉可却是一位牺牲53年后才被确认籍贯的革命烈士。原来他在上海时改名为周际可,牺牲后,组织上一直无法查找他的籍贯,虽然其革命事迹早已载入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于1963年7月编印的《烈士资料汇编》和1986年4月中国军事科学院战史编委会编辑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团以上烈士英名录》,但仍然无法确定籍贯。

1930年3月15日周吉可离开上海赴鄂东南时,给母亲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决于日内同友人赴北京,转道满洲,俟机经日本去欧洲再为深造。”他还写道:“希望你们相信我有我伟大的事业……请你们原谅我,以后是很少与家庭写信的,现在总是不能回家,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此后,他就杳无音信,下落不明。由于周吉可失去踪迹,而乡间邻里和众多亲友又纷纷传言称周是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周家只得将周吉可留下的信件、书刊全部烧毁,有关信息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88年,他的女儿周美瞻历经千辛万苦,在重庆、上海等当地党史研究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周吉可的下落。1988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周吉可为革命烈士,而这时,离烈士牺牲已53年之久。

为了党和革命事业,周吉可抛妻离子,改换名字,隐匿行踪,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可谓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红三军政委 万涛

万涛,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黔江县(今重庆市黔江区)。他自幼勤奋,读书刻苦,于1923年7月离开家乡到重庆求学,并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从事学生运动、青年运动,积极要求进步和追求真理。192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经童庸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万涛作为中央巡视员,到湖北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指导农运、农暴工作。1928年1月,鄂西特委在宜昌成立,他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0年2月中旬,他传达中央和鄂西特委关于红四军东进与红六军会师的指示,出任红四军政委。两军会师后,组成红二军团,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1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万涛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军委委员、湘鄂西临时省委常委和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委员。9月28日,红三军召开团级以上前委扩大会议,改组了红三军前委,他任前委书记和红三军政委。

1932年5月,湘鄂西苏区“肃反”运动开始,万涛被捕。8月31日,随着“肃反”运动的扩大化,万涛被戴上“反革命高级坐探”“改组派首领”等帽子,被错杀于湖北洪湖瞿家湾青龙坑。

红六军军长 汤慕禹

汤慕禹,1903年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25年9月,到重庆美专校街投考黄埔军校,录取后被编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第1团,曾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底,由中共中央派赴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1930年,汤慕禹毕业后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参谋长,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随部转战荆(门)当(阳)远(安)一带,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被选为中共鄂西临时分特委执行委员,后任红25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

1932年初,汤慕禹率部返回洪湖地区,先后任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总队队长,红三军9师25团团长、师参谋长,红8师师长等职,参加了瓦庙集、张家场等战斗。同年10月,他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29岁。

1945年中共七大前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明确汤慕禹为革命烈士。1992年11月2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汤慕禹为革命烈士。

红四军军长 王良

王良,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綦江县(今重庆市綦江区)。他少小离家,12岁考入重庆华英中学,18岁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及其叔父王奇岳(中共党员、革命烈士)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26年9月,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5期,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7月下旬,接受中共中央指示,王良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9月,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王良任11师31团1营1连连长。8月,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他率领一个连坚守哨口阵地,阻击了数倍的来犯之敌,保存了根据地,创造了红军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为此,毛泽东挥笔写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篇,给予高度赞扬。

1930年6月后,王良先后任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10师师长、11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12月,在龙冈战斗中,坚决执行毛泽东“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全歼敌军第18师,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全胜。毛泽东、朱德为表彰王良的卓越战功,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一支钢笔奖给了他。毛泽东还写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篇赞颂王良等红军将士。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王良率部参加了九寸岭、广昌、莲塘、良村、黄陂等10余次战斗,在毛泽东领导下,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和政委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良治军严肃,军纪严明,每到一处,秋毫无犯,因此,老百姓赞誉红四军为“铁四军”。6月13日,他率红四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因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终前,他把毛泽东、朱德奖给他的怀表和钢笔转交给罗瑞卿,嘱咐罗瑞卿“将怀表、钢笔替他带到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烈士,綦江县人民政府在綦江烈士陵园树立了王良烈士纪念碑。王良转交给罗瑞卿的怀表、钢笔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

2005年,王良诞辰100周年,当地群众在王良的家乡永城镇最高的山——凤冠山上,自发修建了一座“将军亭”,山上的大石头上,刻有“军功传千古”“千古之师”等题刻。

红四军军委书记 刘安恭

刘安恭,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永川县(今重庆市永川区)。1917年,他赴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在德国留学期间,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员,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共产国际,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刘安恭先后任杨森军部参谋和成都市电话局长。杨森部驻扎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期间,刘安恭与朱德一起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从事兵运工作。1927年初,刘安恭在南昌第3军军官教导团任副团长(朱德任团长),并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初,他与刘伯承等赴苏联学习。1929年3月回国,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红四军指导工作,5月出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6月下旬,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安恭等人当选为前委委员。7月上旬,刘安恭任2纵队司令员。1929年10月21日,他率部队在粤西永定与大埔交界的石下坝遭遇强敌,身负重伤而牺牲,年仅30岁。

后来,朱德向《伟大的道路》的作者爱格尼丝·史沫特莱介绍说:“两年以前,铁军就在这里被打垮的。这一次又被19路军打败了。红四军损失了几百人,然而最大的损失之一乃是红军出色将领、受过高等教育的团长(纵队长)刘安康(恭)阵亡。”

红三军参谋长 唐赤英

唐赤英,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他先后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洪湖警卫师师长,参与指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战斗。洪湖苏区被敌人占领后,他与军长贺龙率红三军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到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因反对王明“左”倾路线,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1945年,党的七大追认唐赤英为革命烈士。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走出十位红军高级将领

2021-02-28 09:00:00 来源:

文| 文俊

土地革命时期,重庆一共走出了十位红军高级将领。他们出生在重庆,英勇奋斗在外地,他们的荣誉为重庆人民添光增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红军精神,以及留在家乡的故居、旧居,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重庆广大青少年、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平台。

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

刘伯承,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理想,于1911年翻山越岭来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参加了反清学生军。这年,他19岁,从此开始了戎马一生。

1916年,刘伯承率部血战丰都,右眼受伤。在眼部手术中,为保护脑神经,他拒绝使用麻醉药而被誉为“军神”。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泸顺起义。1927年8月1日,他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军事最高决策机关——军事参谋团的参谋长。南昌起义失败后,他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7月,刘伯承秘密回国,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谋长。1933年2月,他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刘伯承先是担起殿后的重任,后勇任先遣司令,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中,襄助军委,运筹帷幄,战胜强敌,屡建奇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率部通过凉山彝族地区时,他与小叶丹“彝海结盟”,被传为民族团结史上的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伯承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红一军团政委 聂荣臻

聂荣臻,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辛亥革命后,他入新式学校就读,小学毕业后考入江津县立中学,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五四运动中,他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底,聂荣臻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求学期间,他于1922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8月,聂荣臻回国,奉党的命令,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北伐战争开始后,聂荣臻奉命出任军委特派员;北伐军打到湖北后,任中共湖北省军委书记。1927年7月,他奉党中央之命,到九江、南昌等地传达武装起义的指示,后到张发奎的第25师策动两个多团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受命担任广东省军委负责人,协助叶挺组织指挥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奉党的命令去香港、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数年的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聂荣臻奉命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改任红一军团政委。此后,他率领红一军团打下漳州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同年8月,率领红一军团连续攻下乐安、南非、宜黄三城,俘敌5000多人;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全歼国民党第52师,基本歼灭了第11师,重创第9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打胜了乌江和温坊两次较大的战斗,共歼敌7000多人。红军开始长征之后,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英勇作战,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在军内担任了许多要职,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贡献。1956年11月聂荣臻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9年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亲自组建了火箭、原子能、飞机、舰艇、电子设备等国防科技研究院所,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弹又获成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军事论著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著作已收入《聂荣臻军事文选》。

红三军团政委 杨尚昆

杨尚昆,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今重庆市潼南区)。1926年初,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同年11月,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初,从苏联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参与领导了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初,杨尚昆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宣传干事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副校长等职。同年6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转战前方。1934年1月,他接任红三军团政委,并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他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指挥部队赢得许多战斗的胜利。1934年10月,杨尚昆和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开始长征。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8月,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到达陕北后,他先后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领导机构中负责政治工作,战斗在抗战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历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9年11月,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98年9月14日,杨尚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杨尚昆向党中央要求后事从简,遗体火化后骨灰送回家乡潼南,同杨闇公安葬在一起。遵照他的临终遗言,2001年5月18日,杨尚昆骨灰回到家乡安葬。

红三十三军政委 杨克明

杨克明,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云集乡(今属重庆市长寿区)。早在学生时代,他便从事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4月,他参加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中队长。

1932年夏,杨克明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书记,领导达县、宣汉、万源、开江、城口、梁山(今重庆梁平)等县地下党斗争。与时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执委、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发动党组织和群众全力支援川东游击军的斗争,扩大革命武装,创建和发展了川东游击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杨克明、王维舟领导川东游击军迅速动员一切力量,巩固和扩大川东游击军,配合红四方面军,扩大革命根据地,争取与主力红军会合。

1933年秋,川东游击军为配合红四方面军发起的宣(汉)达(县)战役,分三条战线截击敌人,与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前后夹击,于10月31日全线告捷,整个战役歼敌8个团,缴获武器1000余件。随着宣达战役的结束,川东游击军发展到近万人,成为发展和巩固川陕苏区的一支重要力量,实现了与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使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川东游击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政委。他深入宣汉、达县等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34年后,他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政委、独立师师长,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杨克明所在部队编为左路军。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组成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在长征途中,他同张国焘的“左”倾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三过草地,两翻雪山,胜利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1936年10月下旬,红五军等部队奉命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并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杨克明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与董振堂等率领部队转战河西走廊,与国民党西北军阀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

1937年1月20日,在高台战斗中,红五军主力与超过自己六七倍的敌人顽强作战,敌人以优势兵力轮番猛攻高台城。在弹药无援、兵员无补的情况下,杨克明与董振堂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率领部队浴血奋战7天7夜,坚守高台。终因寡不敌众,杨克明壮烈牺牲,时年31岁。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落成。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烈士陵园”4个大字,徐向前元帅写下“西路军牺牲的烈士们永垂千古”的题词,郭沫若题写了“浩气长存”的横匾。“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这是叶剑英元帅在题为《高台》的诗篇中赞颂杨克明烈士的诗句。在纪念碑南北两侧,则分别建有杨克明、董振堂纪念亭。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周吉可

周吉可,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在中学生时代,他接受五四运动传播的进步思想,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在家乡开展活动。1926年,到成都求学,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他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28年夏,他离妻别子,直奔上海,改名周际可。以求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组织工作,很快他成为了学生和工人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积极发展中共地下党员。

1930年5月,受党中央委派,周吉可奉命随滕代远、何长工等到鄂东南组建红军。6月,他与陈奇、柯乃康等人,将阳新、广济、赣西北、大治地区的革命武装合编为红八军第4、第5纵队。7月,党中央为截断长江,发动武汉暴动,命陈奇、柯乃康、周吉可等率部北渡长江,进入黄梅县考田镇地区。10月,红十五军成立,中央军委任命蔡申熙为军长,陈奇为政委,周吉可为政治部主任。

1931年1月,红十五军挥师北上,在河南商城与红一军会师,两军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周吉可任所属第10师政治部主任。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他于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1932年10月,周吉可随军转战于鄂、豫、陕、川边境,最后到达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参与和组织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历次反“围剿”的斗争。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4月渡过嘉陵江,6月在懋功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8月,周吉可在随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时不幸牺牲于川西,年仅29岁。

然而,遗憾的是,周吉可却是一位牺牲53年后才被确认籍贯的革命烈士。原来他在上海时改名为周际可,牺牲后,组织上一直无法查找他的籍贯,虽然其革命事迹早已载入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于1963年7月编印的《烈士资料汇编》和1986年4月中国军事科学院战史编委会编辑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团以上烈士英名录》,但仍然无法确定籍贯。

1930年3月15日周吉可离开上海赴鄂东南时,给母亲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决于日内同友人赴北京,转道满洲,俟机经日本去欧洲再为深造。”他还写道:“希望你们相信我有我伟大的事业……请你们原谅我,以后是很少与家庭写信的,现在总是不能回家,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此后,他就杳无音信,下落不明。由于周吉可失去踪迹,而乡间邻里和众多亲友又纷纷传言称周是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周家只得将周吉可留下的信件、书刊全部烧毁,有关信息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88年,他的女儿周美瞻历经千辛万苦,在重庆、上海等当地党史研究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周吉可的下落。1988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周吉可为革命烈士,而这时,离烈士牺牲已53年之久。

为了党和革命事业,周吉可抛妻离子,改换名字,隐匿行踪,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可谓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

红三军政委 万涛

万涛,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黔江县(今重庆市黔江区)。他自幼勤奋,读书刻苦,于1923年7月离开家乡到重庆求学,并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毅然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从事学生运动、青年运动,积极要求进步和追求真理。192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经童庸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万涛作为中央巡视员,到湖北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指导农运、农暴工作。1928年1月,鄂西特委在宜昌成立,他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30年2月中旬,他传达中央和鄂西特委关于红四军东进与红六军会师的指示,出任红四军政委。两军会师后,组成红二军团,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1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万涛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军委委员、湘鄂西临时省委常委和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委员。9月28日,红三军召开团级以上前委扩大会议,改组了红三军前委,他任前委书记和红三军政委。

1932年5月,湘鄂西苏区“肃反”运动开始,万涛被捕。8月31日,随着“肃反”运动的扩大化,万涛被戴上“反革命高级坐探”“改组派首领”等帽子,被错杀于湖北洪湖瞿家湾青龙坑。

红六军军长 汤慕禹

汤慕禹,1903年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25年9月,到重庆美专校街投考黄埔军校,录取后被编入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第1团,曾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底,由中共中央派赴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1930年,汤慕禹毕业后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参谋长,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随部转战荆(门)当(阳)远(安)一带,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同年7月,被选为中共鄂西临时分特委执行委员,后任红25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

1932年初,汤慕禹率部返回洪湖地区,先后任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总队队长,红三军9师25团团长、师参谋长,红8师师长等职,参加了瓦庙集、张家场等战斗。同年10月,他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29岁。

1945年中共七大前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明确汤慕禹为革命烈士。1992年11月2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汤慕禹为革命烈士。

红四军军长 王良

王良,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綦江县(今重庆市綦江区)。他少小离家,12岁考入重庆华英中学,18岁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及其叔父王奇岳(中共党员、革命烈士)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26年9月,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5期,先学步科,后学骑科,成绩优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7月下旬,接受中共中央指示,王良乘船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9月,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王良任11师31团1营1连连长。8月,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他率领一个连坚守哨口阵地,阻击了数倍的来犯之敌,保存了根据地,创造了红军作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为此,毛泽东挥笔写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篇,给予高度赞扬。

1930年6月后,王良先后任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10师师长、11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12月,在龙冈战斗中,坚决执行毛泽东“诱敌深入”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全歼敌军第18师,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全胜。毛泽东、朱德为表彰王良的卓越战功,把缴获张辉瓒的一块怀表、一支钢笔奖给了他。毛泽东还写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诗篇赞颂王良等红军将士。在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王良率部参加了九寸岭、广昌、莲塘、良村、黄陂等10余次战斗,在毛泽东领导下,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和政委罗瑞卿率部参加漳州战役。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良治军严肃,军纪严明,每到一处,秋毫无犯,因此,老百姓赞誉红四军为“铁四军”。6月13日,他率红四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因亲自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终前,他把毛泽东、朱德奖给他的怀表和钢笔转交给罗瑞卿,嘱咐罗瑞卿“将怀表、钢笔替他带到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烈士,綦江县人民政府在綦江烈士陵园树立了王良烈士纪念碑。王良转交给罗瑞卿的怀表、钢笔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献身的历史见证。

2005年,王良诞辰100周年,当地群众在王良的家乡永城镇最高的山——凤冠山上,自发修建了一座“将军亭”,山上的大石头上,刻有“军功传千古”“千古之师”等题刻。

红四军军委书记 刘安恭

刘安恭,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永川县(今重庆市永川区)。1917年,他赴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在德国留学期间,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员,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共产国际,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刘安恭先后任杨森军部参谋和成都市电话局长。杨森部驻扎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期间,刘安恭与朱德一起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从事兵运工作。1927年初,刘安恭在南昌第3军军官教导团任副团长(朱德任团长),并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初,他与刘伯承等赴苏联学习。1929年3月回国,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红四军指导工作,5月出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6月下旬,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安恭等人当选为前委委员。7月上旬,刘安恭任2纵队司令员。1929年10月21日,他率部队在粤西永定与大埔交界的石下坝遭遇强敌,身负重伤而牺牲,年仅30岁。

后来,朱德向《伟大的道路》的作者爱格尼丝·史沫特莱介绍说:“两年以前,铁军就在这里被打垮的。这一次又被19路军打败了。红四军损失了几百人,然而最大的损失之一乃是红军出色将领、受过高等教育的团长(纵队长)刘安康(恭)阵亡。”

红三军参谋长 唐赤英

唐赤英,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他先后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洪湖警卫师师长,参与指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战斗。洪湖苏区被敌人占领后,他与军长贺龙率红三军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到湘鄂边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因反对王明“左”倾路线,在“肃反”中被诬陷杀害。1945年,党的七大追认唐赤英为革命烈士。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