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捕渔民谢兵生在江边、长在江边,2000年就开始在长江上捕鱼,亲眼见证了“鱼儿越捕越小、渔民越捕越穷”的状况。全面禁渔后,谢兵带头响应政策号召、退捕上岸。
2021年6月,涪陵区组建长江禁渔渔政协助巡护队,谢兵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招用,成为了涪陵区渔政协助巡护队队长兼石沱片区执勤站负责人。他和全区5个护渔执勤站、40名护渔队员一道,肩负着全区13条河流、岸线总长600多公里禁捕水域的巡护工作。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谢兵感受到了守护长江母亲河的荣耀,也体会到了做好护渔工作的艰辛与责任。
涪陵区检察院以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落实落地为基础,迭代升级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始于2018年。2021年7月,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正式向全市推行,重庆市三级检察机关44个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同时挂牌履职。
2021年8月,涪陵区检察院检察五部正式挂牌成立长江生态检察办公室并积极履行职责。据了解,2020年至今该院共起诉非法捕捞案件229件371人,共督促犯罪嫌疑人共缴纳生态修复金84.82万元。对非法捕捞案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3件,诉请法院判处被告人生态赔偿金31.7万元。
龙溪河是长江北岸的一级支流,流经梁平、垫江、长寿三个区县,其中垫江段全长98.7公里,流经11个镇、58个行政村居。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愈加严重,龙溪河渐渐变得不再清澈,成为当地有名的“臭水河”。
为改变这一状况,垫江县于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常态化集中清漂工作,并确定了龙溪河(垫江段)河道清漂、巡河、发电、水生生物资源管护“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工作,有力保障了龙溪河垫江段水生生物资源,逐步修复龙溪河的生态环境。
“2022年3月12日,我们在长江上游万州武陵段意外发现了一条长江鲟,这也是我工作30年以来,第一次发现长江鲟的踪迹。”回忆起去年的一幕,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负责人傅秋民仍旧难掩激动。
大周基地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野化驯养基地,平日里主要开展各类鱼类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及野生鱼类救护等工作,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禁渔后,水质越来越好,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傅秋民说。
巫山县是重庆库区的最后一道长江干流防线,为了把一江清水送到下游,“水医生”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神女溪青石点位上,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通过现场采样进行水质检测,实时关注长江干流及支流水质变化。
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魏嵬告诉记者,实施长江禁渔近三年以来,巫山段水域水质逐年向好,透明度为2.4米,达国家二类水质标准。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由江津区法院、市鱼保处、江津区林业局共同建造,系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收容救护为主要功能的长江流域首个船舶式珍稀特有鱼类收容救护中心,于2022年5月正式启用。
该收容救护中心船体总长21米,型宽5.2米,内部具有与长江水体同质性的独立救护船舱,设立有观察池、救治池、康复池和驯化池,主要救助环境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在巡护中拦获、查处中收缴,或者群众发现的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
截至目前,中心已收容救护鱼类鯵子鱼、中华倒刺鲃、长江鲟、翘嘴鱼等1900余尾。
巴南木洞水域警务室是全市首批首个挂牌成立的水域禁捕警务室,致力于严厉打击“电毒炸”、绝户网、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非法捕捞犯罪行为,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技术正为巡护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水域禁捕警务室安装了渔政AI预警系统,一旦发现有人正在进行电捕鱼,报警器就会响起,并可同一时间调取监控,对事发位置、人员等进行分析研判,使其执法人员快速赶到现场。
“2022年我们查处的涉渔案件有250件,2023年已经下降到20件,这项技术对不法分子的威慑力和我们的办案能力都明显有所增强。”木洞水域禁捕警务室相关负责人刘国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