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大江奔流|“以前长江养我,现在我来护她”看江津“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捕鱼人”成了“护鱼人”。

看效果•大江奔流|“以前长江养我,现在我来护她”看江津“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2-22
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员正上岸检查,2018年底,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很多“捕鱼人”成了“护鱼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2日11时讯(记者 李华侨)12月21日下午,程永彬驾着船在长江上巡护。52岁的他,已在长江上行船了30多年。最初的身份是渔民,而现在他成了一名渔业资源义务巡护员。

江津区是长江入渝第一个区县,程永彬的家就在位于江津区的油溪镇。从10多岁开始,程永彬就做起了渔民,在他的记忆里,80年代那会儿一网下去二三十斤鱼,后来电鱼的多了,一天下来有2、3斤鱼就不错了,“看着长江鱼越来越少,我心里十分着急。”

2014年,一位叫刘鸿的人找到他,邀请他加入志愿护鱼的队伍,打击非法捕捞的行为,程永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以前是长江生我养我,现在轮到我来保护长江了。”2018年,江津实施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转产工作,程永彬彻底放下渔网,成了一名“护鱼人”。

程永彬并非渔民转产资源义务巡护员的个例。“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报道团记者一行在江津采访时了解到,2018年底,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其中,不少像程永彬这样的“捕鱼人”成了“护鱼人”。

除了日常巡航,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还要用竹竿和油草为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捕鱼人”变身“护鱼人”长江里为鱼儿搭起“人工产房”

除了日常巡航,最近刘鸿和他的护鱼队队员在准备一项新的工作——给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这是由竹竿和油草搭建而成的人工鱼巢,因为在过几个月,就到鱼的产卵期了。

为了赶上鱼儿们的繁殖期,刘鸿他们每年会在元月底到二月初将人工鱼巢扎好放到水中。刘鸿说,人工鱼巢主要充当水草的作用,因为粘附性强,鱼儿在此产卵成活率高,还能避免其他天敌的袭扰。同时人工鱼巢靠近岸边,远离主航道,既利于鱼卵孵化,也不会影响正常航运。

长江江津段长127公里,江津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9条,其中流域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16条,渔业资源较为丰富。

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江津珞璜地维长江大桥以上水域,保护对象有白鲟、长江鲟(长江特有)、胭脂鱼等3种珍稀鱼类,以及6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丰富的鱼类资源,给渔民提供了生活来源。然而,2000年左右,长江鱼类的“噩梦”开始了。“光江津区就有两百多条电鱼船,四五百名非法电鱼者,既有渔民,也有社会人员。”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说,“非法电鱼的人不分白天和黑夜,这拨走了那拨又来。当时,管理部门人手有限,缺乏装备。即使遇上执法船巡查,电鱼者照样不慌不忙,因为执法船无法在浅水区行进,更追不上电鱼船。”

眼看着长江里的鱼被非法捕捞的越来越多,刘鸿心里越是着急。做建筑生意有些积蓄的他,2014年3月牵头组建长江护鱼志愿队,与非法捕鱼者进行惊心动魄的“战斗”。当地渔民在江里捕不到鱼,赖以生存的饭碗被打碎了,他们对电鱼者的痛恨可想而知。刘鸿一号召,立即有22名队员加入,绝大多数都是当地渔民,程永彬就是其中一个。

除了护鱼志愿队,今年,江津区整合了渔政、种子、动物卫生监督、农机监理等执法机构,组建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配备执法车船、取证设备,加强禁渔执法能力;并进一步压实长江沿线的镇(街)村两级日常巡护责任,实现巡护管理全覆盖。同时健全完善渔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构,健全农业农村、林业、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海事等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禁渔打非”合力;联动相邻区县开展联合执法,有效解决边界水域执法“真空”问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江津区共查处非法捕捞案件107件,查获渔获物538公斤,查获作案工具114件。江津区人民法院共受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99件(含周边区县),其中已结案68件。

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带领队员正在江上巡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五百余名渔民转产上岸 开餐馆进公司“生活越来越舒适”

今年1月1日起,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而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江津区提前开展了渔民退捕转产工作,于2018年底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

“早在2018年8月,我们就开始了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为做好退捕转产工作,江津开展了渔民退捕转产民意调查,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建议,“不到两个月,所有渔民都签了退捕转产协议。”

转产后,渔民如何生活?56岁的肖承刚退捕转产开起了餐馆。肖承刚说,捕了30多年鱼,这些年,他发现鱼儿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江水越来越浑浊,长江生态环境确实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他表示,“个人多少有些损失,但我支持长江实施十年禁渔。”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舒适多了。”今年56岁的杨才君是油溪镇的渔民组长,实施退捕后,杨才君积极响应,按照政策得到了十多万元的补助。他说,在渔船上打渔,天天都是日晒雨淋,作息没有规律,随着年纪的增加,感觉十分劳累。退捕后,他和妻子在一家物业公司找到了工作,他当保安,妻子做保洁,每月收入近4000元,生活十分的惬意。

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按照政策规定,转产渔民参加了城乡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全面落实了安置政策,除21名60周岁以上男性和54名55周岁以上女性外,其余468人通过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自主创业、公益岗位、转型护渔等方式,全部实现退捕上岸,开始了新的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江津区全面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认真落实河长制,长江江津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称,预计到2035年,境内一江五河(长江、綦江河、笋溪河、璧南河、临江河、塘河)等重要水域生态环境将会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看效果•大江奔流|“以前长江养我,现在我来护她”看江津“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2020-12-22 11:31:04 来源:
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员正上岸检查,2018年底,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很多“捕鱼人”成了“护鱼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2日11时讯(记者 李华侨)12月21日下午,程永彬驾着船在长江上巡护。52岁的他,已在长江上行船了30多年。最初的身份是渔民,而现在他成了一名渔业资源义务巡护员。

江津区是长江入渝第一个区县,程永彬的家就在位于江津区的油溪镇。从10多岁开始,程永彬就做起了渔民,在他的记忆里,80年代那会儿一网下去二三十斤鱼,后来电鱼的多了,一天下来有2、3斤鱼就不错了,“看着长江鱼越来越少,我心里十分着急。”

2014年,一位叫刘鸿的人找到他,邀请他加入志愿护鱼的队伍,打击非法捕捞的行为,程永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以前是长江生我养我,现在轮到我来保护长江了。”2018年,江津实施长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渔民转产工作,程永彬彻底放下渔网,成了一名“护鱼人”。

程永彬并非渔民转产资源义务巡护员的个例。“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五周年”报道团记者一行在江津采访时了解到,2018年底,江津区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其中,不少像程永彬这样的“捕鱼人”成了“护鱼人”。

除了日常巡航,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还要用竹竿和油草为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捕鱼人”变身“护鱼人”长江里为鱼儿搭起“人工产房”

除了日常巡航,最近刘鸿和他的护鱼队队员在准备一项新的工作——给长江野生鱼搭建“人工产房”。这是由竹竿和油草搭建而成的人工鱼巢,因为在过几个月,就到鱼的产卵期了。

为了赶上鱼儿们的繁殖期,刘鸿他们每年会在元月底到二月初将人工鱼巢扎好放到水中。刘鸿说,人工鱼巢主要充当水草的作用,因为粘附性强,鱼儿在此产卵成活率高,还能避免其他天敌的袭扰。同时人工鱼巢靠近岸边,远离主航道,既利于鱼卵孵化,也不会影响正常航运。

长江江津段长127公里,江津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9条,其中流域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16条,渔业资源较为丰富。

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江津珞璜地维长江大桥以上水域,保护对象有白鲟、长江鲟(长江特有)、胭脂鱼等3种珍稀鱼类,以及6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丰富的鱼类资源,给渔民提供了生活来源。然而,2000年左右,长江鱼类的“噩梦”开始了。“光江津区就有两百多条电鱼船,四五百名非法电鱼者,既有渔民,也有社会人员。”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说,“非法电鱼的人不分白天和黑夜,这拨走了那拨又来。当时,管理部门人手有限,缺乏装备。即使遇上执法船巡查,电鱼者照样不慌不忙,因为执法船无法在浅水区行进,更追不上电鱼船。”

眼看着长江里的鱼被非法捕捞的越来越多,刘鸿心里越是着急。做建筑生意有些积蓄的他,2014年3月牵头组建长江护鱼志愿队,与非法捕鱼者进行惊心动魄的“战斗”。当地渔民在江里捕不到鱼,赖以生存的饭碗被打碎了,他们对电鱼者的痛恨可想而知。刘鸿一号召,立即有22名队员加入,绝大多数都是当地渔民,程永彬就是其中一个。

除了护鱼志愿队,今年,江津区整合了渔政、种子、动物卫生监督、农机监理等执法机构,组建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配备执法车船、取证设备,加强禁渔执法能力;并进一步压实长江沿线的镇(街)村两级日常巡护责任,实现巡护管理全覆盖。同时健全完善渔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构,健全农业农村、林业、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海事等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禁渔打非”合力;联动相邻区县开展联合执法,有效解决边界水域执法“真空”问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江津区共查处非法捕捞案件107件,查获渔获物538公斤,查获作案工具114件。江津区人民法院共受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99件(含周边区县),其中已结案68件。

江津区鸿鹄护鱼志愿队队长刘鸿带领队员正在江上巡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毅 摄

五百余名渔民转产上岸 开餐馆进公司“生活越来越舒适”

今年1月1日起,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而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江津区提前开展了渔民退捕转产工作,于2018年底完成了长江干流544名渔民的退捕转产。

“早在2018年8月,我们就开始了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为做好退捕转产工作,江津开展了渔民退捕转产民意调查,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建议,“不到两个月,所有渔民都签了退捕转产协议。”

转产后,渔民如何生活?56岁的肖承刚退捕转产开起了餐馆。肖承刚说,捕了30多年鱼,这些年,他发现鱼儿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江水越来越浑浊,长江生态环境确实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他表示,“个人多少有些损失,但我支持长江实施十年禁渔。”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舒适多了。”今年56岁的杨才君是油溪镇的渔民组长,实施退捕后,杨才君积极响应,按照政策得到了十多万元的补助。他说,在渔船上打渔,天天都是日晒雨淋,作息没有规律,随着年纪的增加,感觉十分劳累。退捕后,他和妻子在一家物业公司找到了工作,他当保安,妻子做保洁,每月收入近4000元,生活十分的惬意。

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按照政策规定,转产渔民参加了城乡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全面落实了安置政策,除21名60周岁以上男性和54名55周岁以上女性外,其余468人通过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自主创业、公益岗位、转型护渔等方式,全部实现退捕上岸,开始了新的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江津区全面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认真落实河长制,长江江津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江津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称,预计到2035年,境内一江五河(长江、綦江河、笋溪河、璧南河、临江河、塘河)等重要水域生态环境将会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