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进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长寿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长寿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1-06-09

长寿发展的滚滚车轮一直在机遇与挑战中奋进!

从国家“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寿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大发展,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狮子滩水电站、中国石化四川维尼纶厂、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应运而生。

进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长寿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奋发有为 谱写产业生态化新篇章

在重庆经济发展的版图上,工业是长寿的“经济坐标”。

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长寿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17.4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工业亩均投资和产出强度分别提高到400万元、500万元,工业利润达到44.5亿元。“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市级绿色工厂4个,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同样在2020年,长寿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耗用量比2015年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15%……

这“一增一减”的背后,正是长寿区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的真实写照。

——做减法,“有舍才有得”。“十三五”期间,长寿区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和企业投资禁投清单,累计否决、劝退能耗高、安全风险高、环境风险高、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项目达70余个;关闭高能耗、高污染水泥厂3家,环保搬迁具有78年历史的长寿化工厂,去除钢铁过剩产能90万吨;关闭退出29座非煤矿山和所有煤矿……

——做加法,“老树开新枝”。坚持延链补链与技改升级并举,深入推进“百企改造”提升工程,推动钢铁冶金、综合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建成西部绿色智能钢铁冶金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1%。

——做乘法,“插柳绿成荫”。以“高”“新”“绿”产业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引进培育独立法人化研发机构17家,建成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校地合作基地2个,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新活力。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558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做除法,“废物变宝物”。长寿经开区从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形成了副产尾气综合利用、特色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关联度提高到96%以上,粉煤灰、脱硫石膏、化工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绿色示范园区……近年来,长寿区平添多个“国字号”招牌,用实绩实效谱写出了产业生态化的新篇章。

顺势而为 打造生态产业化新样本

仲夏的长寿,碧空如洗,远山如黛,水平如镜,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

长寿素有“天府膏腴之地,川东鱼米之乡”之称,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厚。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过程中,长寿区不算小账算大账,不算眼前账算长远账,不算地方账算整体账,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做足“山水”文章,建设都市康养休闲旅游区。长寿区依托寿山、寿水、寿湖、寿乡,打好“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特色乡村游”三张牌,提升“天赐长寿·人人向往”品牌价值。

——“绿色山水游”主要依托明月山、五华山和长寿湖、大洪湖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避暑、疗养度假、中医康养、特色垂钓等产业。

——“古色人文游”主要依托狮子滩水电文化、巴妇清养生文化、三倒拐历史文化等,塑造“长寿”文化标识,做好长寿缆车、三倒拐、菩提山等人文景点包装整合、营销推广,建设中华长寿文化旅游名城。

——“特色乡村游”以长寿慢城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游、深度体验游,建设集“慢食、慢居、慢行、慢游、慢购、慢娱”为一体的慢游之都,为重庆中心城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好去处。

目前,长寿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获评“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气候养生类)”、重庆首批十大旅游度假区;长寿菩提山、菩提古镇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今年1-4月,全区接待游客39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45%、51.56%。

做好“林田”文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长寿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水稻、柑橘、鲜鱼等农副产品,曾是全国的产粮大区、优质水果基地。依托这些优势,长寿区做好“林田”文章,加快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步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六个“十万”工程,即:发展壮大10万亩现代高效粮油优势区,加速提档10万亩塔罗科血橙、10万亩晚熟杂柑、10万亩长寿柚优势区,发挥“两湖”优势打造10万亩有机渔业优势区,加快建设年产10万吨鲜蛋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长寿区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成为现实,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升级键”。长寿慢城是长寿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市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它位于长寿国家级现代农业种植园区内,依托这里的4.8万亩集中成片的晚熟柑橘,将乡村振兴与“国际慢城”理念结合起来打造,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项目核心区的农民也受益匪浅,去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余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倍。

担当作为 构筑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0年,长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较2017年增加51天,为历史最佳;长江长寿段水质达Ⅱ类,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御临河长寿段水质保持Ⅲ类,长江一级支流桃花溪碧桂园断面年平均水质达Ⅲ类,实现历史性根本好转……长寿百姓的幸福感,写在青山绿水间。

风物长宜放眼量,登高望远天地宽。

近年来,长寿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长寿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鲜明底色和亮丽成色。

——源头严防。科学编制《长江长寿段岸线1公里范围内产业规划》及“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332.22平方公里,坚决禁止沿江1公里范围内新建化工项目,严控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推进国家排污许可环境管理改革,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

——风险严控。建成全国一流、全市领先的“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流域级”五级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坚决不让一滴工业污水流入长江;深入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完成146家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构建企业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过程严管。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4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构建三级河(湖)长体系,设立三级河(湖)长448人,覆盖河流173条、水库107座;在全市率先设立独立的街镇环保所,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95名;督促重点排污企业全面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后果严惩。创新“生态环境+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合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探索出“提前介入”与“线索移交”相结合的联合侦办模式,铁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48件。

——共建共享。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细胞创建,引导市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近年来长寿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7.5%,城市绿地率达45.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下降到32%以下。

踏歌而来,向绿而行。如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动人画卷正在长寿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以崭新的奋斗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手笔 打造百姓“桃花源”

长寿区范家桥水库下游,吕家湾2号隧洞掘进现场,庞大的山体被120米长的盾构机“啃”出1700米长的隧道,龙门吊不停起重装载,运渣车来回转运……

这是长寿区龙溪河——桃花溪水系连通工程,取水口位于龙溪河六剑滩电站处,出水口位于桃花溪范家桥水库大坝下游,工程全长8061.91米,总投资31185.28万元。

斥资3亿多元建设这样一个水系连通工程,意欲何为?长寿区水利局局长王涛说,只为修复桃花溪生态,还市民一条水清景美的“母亲河”。

桃花溪是长江一级支流,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361平方公里,是长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被长寿人民誉为“母亲河”。

然而,早前由于沿岸工业、农业以及生活垃圾的污染,桃花溪积垢成疾,治理桃花溪的呼声越来越高。2014年,长寿区举全区之力,以铁腕手段打响了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制定了“流域治污、河道清淤、景观打造、生态修复、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的总体思路。

河底淤泥,挖;河面垃圾,清;城市管网,改;沿岸绿树鲜花种起来,景观园林建起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如今的桃花溪迎来了蝶变:河面的漂浮物不见了,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一湾碧水;沿岸难闻的恶臭消失了,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景观带;泥泞的小路没有了,看到的是通畅无阻的休闲步道和宽敞整洁的休闲公园……俨然成了百姓的桃花源!

生态治理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长寿区委、区政府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实施了该区近年来斥资最大的民生工程——桃花溪、龙溪河水系连通工程,引龙溪河源源不断之活水,保障桃花溪生态基流,以此改善和修复桃花溪河道水生态系统,确保桃花溪水长流、水长清。

迎着仲夏的朝阳,熙熙攘攘的市民漫步在桃花溪的滨河步道上,欢声笑语不断。“过去那个桃花溪,又回来了!”大家纷纷点赞。

大智慧 织密绿色“防疫网”

10多块连屏显示器上,一串串数据不停闪现,值班人员牢牢盯住屏幕,精确识别数据的变化和异常……

这是近日记者在长寿区能源数据中心看到的一幕。该中心负责人张召涛介绍,大数据将信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在大屏幕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长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决策服务。

去年3月,长寿区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能源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统筹水、电、气、油等能源数据资源,深挖数据价值,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在该中心的大屏幕上,对企业的实时监控画面不停转换着角度,可以看到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大屏幕左侧的企业用电曲线图向上高高扬起。“这两条用电数据增长曲线同时增长,就说明他们的生产设备和环保设备同时在运行。”张召涛介绍,根据用电数据比对,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按规定启用环保设备,是否存在偷排问题,一旦发现有异常,相关部门将立即启动调查程序,而数据将成为企业违法行为的证据。

长寿区能源数据中心的建立,不光是给企业环保排放装上了“天眼”,更是为企业节能减排划

上了红线。去年以来,该中心打通了企业能耗数据隔阂,建立起企业用能监测系统,实时勾勒企业用能画像、监测碳排放等数据,通过引进新疆、内蒙古等地清洁电力资源,全力保障全区企业清洁能源供给,引导企业能耗向电能替代转型升级,力争提前实现“双碳目标”。

长寿区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顾艳春介绍,长寿区还通过能源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助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长寿工业添智、添绿。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长寿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1-06-09 09:34:22 来源:

长寿发展的滚滚车轮一直在机遇与挑战中奋进!

从国家“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寿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大发展,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狮子滩水电站、中国石化四川维尼纶厂、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应运而生。

进入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长寿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奋发有为 谱写产业生态化新篇章

在重庆经济发展的版图上,工业是长寿的“经济坐标”。

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长寿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17.4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工业亩均投资和产出强度分别提高到400万元、500万元,工业利润达到44.5亿元。“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市级绿色工厂4个,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同样在2020年,长寿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耗用量比2015年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15%……

这“一增一减”的背后,正是长寿区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的真实写照。

——做减法,“有舍才有得”。“十三五”期间,长寿区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和企业投资禁投清单,累计否决、劝退能耗高、安全风险高、环境风险高、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项目达70余个;关闭高能耗、高污染水泥厂3家,环保搬迁具有78年历史的长寿化工厂,去除钢铁过剩产能90万吨;关闭退出29座非煤矿山和所有煤矿……

——做加法,“老树开新枝”。坚持延链补链与技改升级并举,深入推进“百企改造”提升工程,推动钢铁冶金、综合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建成西部绿色智能钢铁冶金产业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1%。

——做乘法,“插柳绿成荫”。以“高”“新”“绿”产业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引进培育独立法人化研发机构17家,建成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校地合作基地2个,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新活力。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558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做除法,“废物变宝物”。长寿经开区从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形成了副产尾气综合利用、特色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关联度提高到96%以上,粉煤灰、脱硫石膏、化工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绿色示范园区……近年来,长寿区平添多个“国字号”招牌,用实绩实效谱写出了产业生态化的新篇章。

顺势而为 打造生态产业化新样本

仲夏的长寿,碧空如洗,远山如黛,水平如镜,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

长寿素有“天府膏腴之地,川东鱼米之乡”之称,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厚。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过程中,长寿区不算小账算大账,不算眼前账算长远账,不算地方账算整体账,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做足“山水”文章,建设都市康养休闲旅游区。长寿区依托寿山、寿水、寿湖、寿乡,打好“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特色乡村游”三张牌,提升“天赐长寿·人人向往”品牌价值。

——“绿色山水游”主要依托明月山、五华山和长寿湖、大洪湖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避暑、疗养度假、中医康养、特色垂钓等产业。

——“古色人文游”主要依托狮子滩水电文化、巴妇清养生文化、三倒拐历史文化等,塑造“长寿”文化标识,做好长寿缆车、三倒拐、菩提山等人文景点包装整合、营销推广,建设中华长寿文化旅游名城。

——“特色乡村游”以长寿慢城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游、深度体验游,建设集“慢食、慢居、慢行、慢游、慢购、慢娱”为一体的慢游之都,为重庆中心城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好去处。

目前,长寿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获评“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气候养生类)”、重庆首批十大旅游度假区;长寿菩提山、菩提古镇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今年1-4月,全区接待游客39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45%、51.56%。

做好“林田”文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长寿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水稻、柑橘、鲜鱼等农副产品,曾是全国的产粮大区、优质水果基地。依托这些优势,长寿区做好“林田”文章,加快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步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六个“十万”工程,即:发展壮大10万亩现代高效粮油优势区,加速提档10万亩塔罗科血橙、10万亩晚熟杂柑、10万亩长寿柚优势区,发挥“两湖”优势打造10万亩有机渔业优势区,加快建设年产10万吨鲜蛋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长寿区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成为现实,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升级键”。长寿慢城是长寿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市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它位于长寿国家级现代农业种植园区内,依托这里的4.8万亩集中成片的晚熟柑橘,将乡村振兴与“国际慢城”理念结合起来打造,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项目核心区的农民也受益匪浅,去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余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倍。

担当作为 构筑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0年,长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较2017年增加51天,为历史最佳;长江长寿段水质达Ⅱ类,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御临河长寿段水质保持Ⅲ类,长江一级支流桃花溪碧桂园断面年平均水质达Ⅲ类,实现历史性根本好转……长寿百姓的幸福感,写在青山绿水间。

风物长宜放眼量,登高望远天地宽。

近年来,长寿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长寿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鲜明底色和亮丽成色。

——源头严防。科学编制《长江长寿段岸线1公里范围内产业规划》及“三线一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332.22平方公里,坚决禁止沿江1公里范围内新建化工项目,严控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推进国家排污许可环境管理改革,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

——风险严控。建成全国一流、全市领先的“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流域级”五级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坚决不让一滴工业污水流入长江;深入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完成146家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构建企业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过程严管。坚持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24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构建三级河(湖)长体系,设立三级河(湖)长448人,覆盖河流173条、水库107座;在全市率先设立独立的街镇环保所,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95名;督促重点排污企业全面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后果严惩。创新“生态环境+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合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探索出“提前介入”与“线索移交”相结合的联合侦办模式,铁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48件。

——共建共享。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细胞创建,引导市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近年来长寿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8.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7.5%,城市绿地率达45.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下降到32%以下。

踏歌而来,向绿而行。如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动人画卷正在长寿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以崭新的奋斗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手笔 打造百姓“桃花源”

长寿区范家桥水库下游,吕家湾2号隧洞掘进现场,庞大的山体被120米长的盾构机“啃”出1700米长的隧道,龙门吊不停起重装载,运渣车来回转运……

这是长寿区龙溪河——桃花溪水系连通工程,取水口位于龙溪河六剑滩电站处,出水口位于桃花溪范家桥水库大坝下游,工程全长8061.91米,总投资31185.28万元。

斥资3亿多元建设这样一个水系连通工程,意欲何为?长寿区水利局局长王涛说,只为修复桃花溪生态,还市民一条水清景美的“母亲河”。

桃花溪是长江一级支流,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361平方公里,是长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被长寿人民誉为“母亲河”。

然而,早前由于沿岸工业、农业以及生活垃圾的污染,桃花溪积垢成疾,治理桃花溪的呼声越来越高。2014年,长寿区举全区之力,以铁腕手段打响了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制定了“流域治污、河道清淤、景观打造、生态修复、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的总体思路。

河底淤泥,挖;河面垃圾,清;城市管网,改;沿岸绿树鲜花种起来,景观园林建起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如今的桃花溪迎来了蝶变:河面的漂浮物不见了,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一湾碧水;沿岸难闻的恶臭消失了,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景观带;泥泞的小路没有了,看到的是通畅无阻的休闲步道和宽敞整洁的休闲公园……俨然成了百姓的桃花源!

生态治理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桃花溪污染综合整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长寿区委、区政府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实施了该区近年来斥资最大的民生工程——桃花溪、龙溪河水系连通工程,引龙溪河源源不断之活水,保障桃花溪生态基流,以此改善和修复桃花溪河道水生态系统,确保桃花溪水长流、水长清。

迎着仲夏的朝阳,熙熙攘攘的市民漫步在桃花溪的滨河步道上,欢声笑语不断。“过去那个桃花溪,又回来了!”大家纷纷点赞。

大智慧 织密绿色“防疫网”

10多块连屏显示器上,一串串数据不停闪现,值班人员牢牢盯住屏幕,精确识别数据的变化和异常……

这是近日记者在长寿区能源数据中心看到的一幕。该中心负责人张召涛介绍,大数据将信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在大屏幕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长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决策服务。

去年3月,长寿区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能源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统筹水、电、气、油等能源数据资源,深挖数据价值,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在该中心的大屏幕上,对企业的实时监控画面不停转换着角度,可以看到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大屏幕左侧的企业用电曲线图向上高高扬起。“这两条用电数据增长曲线同时增长,就说明他们的生产设备和环保设备同时在运行。”张召涛介绍,根据用电数据比对,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按规定启用环保设备,是否存在偷排问题,一旦发现有异常,相关部门将立即启动调查程序,而数据将成为企业违法行为的证据。

长寿区能源数据中心的建立,不光是给企业环保排放装上了“天眼”,更是为企业节能减排划

上了红线。去年以来,该中心打通了企业能耗数据隔阂,建立起企业用能监测系统,实时勾勒企业用能画像、监测碳排放等数据,通过引进新疆、内蒙古等地清洁电力资源,全力保障全区企业清洁能源供给,引导企业能耗向电能替代转型升级,力争提前实现“双碳目标”。

长寿区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顾艳春介绍,长寿区还通过能源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助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长寿工业添智、添绿。

[责任编辑: 熊世华]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