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26年,他成为古镇非遗传人
吃货哪儿都有,重庆特别多。吃货品美食,种类繁多,火锅、江湖菜、休闲食品、甜食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位吃货,很特殊,他爱吃,非满足口福之欲,而是为一门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吃土”26年,他成为古镇非遗传人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1-06-16

刘海龙正在制作土陶坯。

吃货哪儿都有,重庆特别多。吃货品美食,种类繁多,火锅、江湖菜、休闲食品、甜食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位吃货,很特殊,他爱吃,非满足口福之欲,而是为一门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土家族汉子刘海龙,黔江濯水古镇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他口尝陶土,以辨品质,一吃26年。6月15日,当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忙得抽不开身,参加天猫618大促后,他需要大量备货,不断发货。

自从拥抱互联网电商之后,他打破了传统手艺人固守一方、靠向游客推销的模式,如今线上线下两腿走,他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产品远销海内外。

12岁学艺师从父亲

石鸡坨是一个小地名,位于古意盎然的黔江濯水古镇边。传承千年的石鸡坨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自宋代发源于此。

这项技艺以祖辈沿用至今的重庆当地岩土为原料,用龙窑柴烧的古法制作陶艺品,施以传统的印花工艺和古朴的手工旋纹,工艺保持了古朴原始的手工工艺。

因为工艺复杂,手艺需要积累,年轻人熬不住寂寞,都不愿学,加之土陶制品市场萎缩,使这一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土陶作坊曾遍布石鸡坨,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相继倒闭,如今整个黔江区只剩下刘氏兄弟的作坊。

刘海龙的父亲刘沛良从事土陶制作50多年,被黔江区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12岁时,刘海龙正式成为一名学徒,跟随父亲学艺,一年除过年几天假期外,日日与土陶作伴。

学制陶,需要三年基本功。好不容易做出一个陶器药罐,遭到父亲否定,要被自己扔掉,然后再重新做,再扔掉。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三年。父亲的一再否定是在考验一个土陶制作者必须具备的扎实的基本功,刘氏土陶传承人应有的意志和毅力。

烧出好窑的诀窍:吃土

石鸡坨土陶以白砂泥为原料,在刘海龙看来,选泥比烧窑更讲究。

山上的制陶泥分很多层,而石鸡坨土陶是选择濯水特有的砂泥。有优良的透气性,适用于多种民用生活用品,如酒缸、菜缸、盆、碗、茶具等。

砂泥也分很多种,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呢?只有一种方式最有效,靠嘴尝:酸涩的泥好,烧制出来后有一种特殊光泽,而甜腻的一烧就坏。

而分辨泥土甜酸度,仅凭舌头浅尝辄止是不行的,真得将少量泥土吃进嘴里,反复咀嚼,静静品尝,才能觉查出细微差别,最终一锤定音。

这是祖辈们总结的经验,代代相传。父亲吃了一辈子泥,传到刘海龙这一代,也不例外。“我们一年采两次陶泥,为保证各个批次品质一样,我每次都是用嘴尝。”采泥过程中,刘海龙要品尝好多种泥土,直到符合要求,才大量开采回窑。

26年来,他就这样品尝,把村子后山上的泥土都尝遍了。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有了好泥土,再经过12000锤来定型、1000度高温焙烧……刘氏土陶便出窑了。

不断进修提升美学知识

如果说从父亲那里习得制陶手艺,给了刘海龙第一次制作和传承刘氏土陶的希望,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则给了他第二次希望。

2016年,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刘海龙再次走入校园,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从理论层面了解艺术设计、美学等知识,还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参观,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开拓视野。

通过学习,刘海龙的土陶美感提升,越来越被顾客认可。通过各类展售活动和平台推介,其年收入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更可喜的是老顾客的后续订单络绎不绝,其中多为定制款。

刘海龙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南瓜壶》,是他仿造现实生活中的南瓜制作的,南瓜形状、纹路、质地、颜色和实物简直一模一样。有人出价58万,但刘海龙拒绝了。他认为,一件完美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必然与偶然因素的结合,这种偶然和浑然天成是无价的。

开淘宝店非遗产品远销海外

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对于石鸡坨土陶也是一样。

在外学习过程中,刘海龙视野开阔了,他敏锐地觉察到,互联网电商平台对中国传统技艺认知度和销量的推动能力。2017年,他与妻子张芙蓉商量后入驻淘宝,开了一家名为“非遗土陶世家”的网店。

去年,在重庆市文旅委和淘宝联合举办的“淘宝重庆非遗专场推介活动”上,刘海龙现场带去200多件土陶,在网上被卖断货。妻子张芙蓉专门负责网店运营,她说,在疫情期间,他们的非遗产品的销路遇上问题,游客少了,以前主要靠线下销售的渠道断了。在这种情况下,线上便成为销售主渠道。他们要依靠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特别是经过淘宝推介后,短短几天卖了200多个售价128元的水杯。”

刘海龙觉得,搭上电商顺风车,既拓宽了非遗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非遗活态传承,还让老手艺转化为致富新动力。现在,刘海龙的产品通过淘宝,已远销法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

如今,刘海龙线上线下产品的销量已各占一半。今年天猫618大促期间,在消费者的狂欢助推下,为他的小店带来更大流量,销量节节攀升。

现在,刘海龙有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十几名工人。“都是村里乡亲,也算是带动乡亲就业。让他们不用外出,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挣到钱。”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吃土”26年,他成为古镇非遗传人

2021-06-16 06:36:39 来源: 0 条评论

刘海龙正在制作土陶坯。

吃货哪儿都有,重庆特别多。吃货品美食,种类繁多,火锅、江湖菜、休闲食品、甜食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位吃货,很特殊,他爱吃,非满足口福之欲,而是为一门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土家族汉子刘海龙,黔江濯水古镇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他口尝陶土,以辨品质,一吃26年。6月15日,当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忙得抽不开身,参加天猫618大促后,他需要大量备货,不断发货。

自从拥抱互联网电商之后,他打破了传统手艺人固守一方、靠向游客推销的模式,如今线上线下两腿走,他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产品远销海内外。

12岁学艺师从父亲

石鸡坨是一个小地名,位于古意盎然的黔江濯水古镇边。传承千年的石鸡坨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自宋代发源于此。

这项技艺以祖辈沿用至今的重庆当地岩土为原料,用龙窑柴烧的古法制作陶艺品,施以传统的印花工艺和古朴的手工旋纹,工艺保持了古朴原始的手工工艺。

因为工艺复杂,手艺需要积累,年轻人熬不住寂寞,都不愿学,加之土陶制品市场萎缩,使这一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土陶作坊曾遍布石鸡坨,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相继倒闭,如今整个黔江区只剩下刘氏兄弟的作坊。

刘海龙的父亲刘沛良从事土陶制作50多年,被黔江区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12岁时,刘海龙正式成为一名学徒,跟随父亲学艺,一年除过年几天假期外,日日与土陶作伴。

学制陶,需要三年基本功。好不容易做出一个陶器药罐,遭到父亲否定,要被自己扔掉,然后再重新做,再扔掉。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三年。父亲的一再否定是在考验一个土陶制作者必须具备的扎实的基本功,刘氏土陶传承人应有的意志和毅力。

烧出好窑的诀窍:吃土

石鸡坨土陶以白砂泥为原料,在刘海龙看来,选泥比烧窑更讲究。

山上的制陶泥分很多层,而石鸡坨土陶是选择濯水特有的砂泥。有优良的透气性,适用于多种民用生活用品,如酒缸、菜缸、盆、碗、茶具等。

砂泥也分很多种,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呢?只有一种方式最有效,靠嘴尝:酸涩的泥好,烧制出来后有一种特殊光泽,而甜腻的一烧就坏。

而分辨泥土甜酸度,仅凭舌头浅尝辄止是不行的,真得将少量泥土吃进嘴里,反复咀嚼,静静品尝,才能觉查出细微差别,最终一锤定音。

这是祖辈们总结的经验,代代相传。父亲吃了一辈子泥,传到刘海龙这一代,也不例外。“我们一年采两次陶泥,为保证各个批次品质一样,我每次都是用嘴尝。”采泥过程中,刘海龙要品尝好多种泥土,直到符合要求,才大量开采回窑。

26年来,他就这样品尝,把村子后山上的泥土都尝遍了。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有了好泥土,再经过12000锤来定型、1000度高温焙烧……刘氏土陶便出窑了。

不断进修提升美学知识

如果说从父亲那里习得制陶手艺,给了刘海龙第一次制作和传承刘氏土陶的希望,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则给了他第二次希望。

2016年,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刘海龙再次走入校园,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从理论层面了解艺术设计、美学等知识,还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参观,结合理论在实践中开拓视野。

通过学习,刘海龙的土陶美感提升,越来越被顾客认可。通过各类展售活动和平台推介,其年收入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更可喜的是老顾客的后续订单络绎不绝,其中多为定制款。

刘海龙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南瓜壶》,是他仿造现实生活中的南瓜制作的,南瓜形状、纹路、质地、颜色和实物简直一模一样。有人出价58万,但刘海龙拒绝了。他认为,一件完美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必然与偶然因素的结合,这种偶然和浑然天成是无价的。

开淘宝店非遗产品远销海外

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对于石鸡坨土陶也是一样。

在外学习过程中,刘海龙视野开阔了,他敏锐地觉察到,互联网电商平台对中国传统技艺认知度和销量的推动能力。2017年,他与妻子张芙蓉商量后入驻淘宝,开了一家名为“非遗土陶世家”的网店。

去年,在重庆市文旅委和淘宝联合举办的“淘宝重庆非遗专场推介活动”上,刘海龙现场带去200多件土陶,在网上被卖断货。妻子张芙蓉专门负责网店运营,她说,在疫情期间,他们的非遗产品的销路遇上问题,游客少了,以前主要靠线下销售的渠道断了。在这种情况下,线上便成为销售主渠道。他们要依靠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特别是经过淘宝推介后,短短几天卖了200多个售价128元的水杯。”

刘海龙觉得,搭上电商顺风车,既拓宽了非遗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非遗活态传承,还让老手艺转化为致富新动力。现在,刘海龙的产品通过淘宝,已远销法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

如今,刘海龙线上线下产品的销量已各占一半。今年天猫618大促期间,在消费者的狂欢助推下,为他的小店带来更大流量,销量节节攀升。

现在,刘海龙有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十几名工人。“都是村里乡亲,也算是带动乡亲就业。让他们不用外出,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挣到钱。”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