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始建于唐朝的慈云寺 曾见证重庆开埠历史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17-08-14

  慈云寺旧照。 市规划局供图

  题刻典故 “字水”

  重庆晨报讯 位于南滨路的慈云寺,是重庆开埠历史的重要见证,你见过手绘的慈云寺吗?为配合主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工作,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勘测院采用手绘地图的方式,勾画出主城区28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统称传统风貌街区),昨日发布的是慈云寺传统风貌区手绘图。

  慈云寺始建于唐

  重庆开埠后,在慈云寺传统风貌区一带,建有洋行、工厂、货栈、码头等,慈云寺是重庆开埠历史的重要见证。

  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

  该寺为从宁波天童寺应邀来此弘法的云岩法师(人称慈云和尚)募资改建而成。目前是重庆市佛教开放的庙宇,又是僧尼合庙,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文化研究价值。

  慈云寺整体坐东向西,依山取势而建,青砖墙面配上金黄的琉璃瓦低调而不失庄严,形制中西合璧风格。

  青狮白象锁大江

  慈云寺四楼一底砖石结构,高约25米,长为35米,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现有殿堂6个,入大门上20级台阶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3间13.6米,进深2间7.7米,供奉一尊从缅甸迎来的玉佛,高1.87米,宽1.34米,重1500斤,是中国四大玉佛之一。

  大殿右厢临江依阁建有楼亭九个,上下两层,四角飞鳌翘立,两根红柱上的白色宝瓶,撑托亭盖,共有十八个楼亭。

  殿门寺门外左侧原俯卧一石刻青狮,既象征佛祖说法如狮吼雷音,惊醒愚顽;又以它来震慑寺前羊角滩下、门坎石上江流险急所带来的覆舟之虞。原青狮相传是宋代遗物,与渝中区白象街的大白象隔江相望,故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

  抗战时期贡献大

  在抗战时期,敌机对重庆城区进行无差别的狂轰乱炸时,慈云寺的僧侣自发组织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从中挑出20岁至40岁年轻体壮者六七十人,十五人一小组,平时僧侣内着圆领救护短装,外穿大袖僧袍,在寺内修持劳作。一遇到日军突然空袭便立即脱去僧袍,扛起担架药包赶往被炸现场,展开救助。

  救护队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当时的重庆城区及南岸、江北沿江一带。僧侣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在日机轰炸中受伤受难的群众,为保全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支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慈云寺出门左侧的岩壁上,现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由原川东书院(后为川东师范学堂)徐琴斻(昌绪)书写、石匠崔兴发所雕刻的“字水”题刻。该题刻分布在长17.3米,高7米的岩壁上,自右向左排列,楷书,阴刻,字高3.5米,宽2.5米,字距3米。在“字水”两字之间刻有“生成岷江势,河分大小流,朝天巴字水,嘉陵对渝州”的诗句。

  “字水”源于重庆字水宵灯的典故,可追溯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巴县知县王尔鉴将其列为“巴渝十二景”。旧志记载“重庆两江交汇,凿崖为城,沿江为池。入夜万家灯火,层间叠出,高下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字水宵灯可谓是当时重庆城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

  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现有殿堂6个。是僧尼合庙,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文化研究价值。

  大雄宝殿供奉一尊从缅甸迎来的玉佛,高1.87米,宽1.34米,重1500斤,是中国四大玉佛之一。

  抗战时期,慈云寺的僧侣自发组织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在日机轰炸中受伤受难的群众。

    本报记者 蒋艳 实习生 周雅丽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始建于唐朝的慈云寺 曾见证重庆开埠历史

2017-08-14 10:28:32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

  慈云寺旧照。 市规划局供图

  题刻典故 “字水”

  重庆晨报讯 位于南滨路的慈云寺,是重庆开埠历史的重要见证,你见过手绘的慈云寺吗?为配合主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工作,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勘测院采用手绘地图的方式,勾画出主城区28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统称传统风貌街区),昨日发布的是慈云寺传统风貌区手绘图。

  慈云寺始建于唐

  重庆开埠后,在慈云寺传统风貌区一带,建有洋行、工厂、货栈、码头等,慈云寺是重庆开埠历史的重要见证。

  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

  该寺为从宁波天童寺应邀来此弘法的云岩法师(人称慈云和尚)募资改建而成。目前是重庆市佛教开放的庙宇,又是僧尼合庙,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文化研究价值。

  慈云寺整体坐东向西,依山取势而建,青砖墙面配上金黄的琉璃瓦低调而不失庄严,形制中西合璧风格。

  青狮白象锁大江

  慈云寺四楼一底砖石结构,高约25米,长为35米,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现有殿堂6个,入大门上20级台阶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3间13.6米,进深2间7.7米,供奉一尊从缅甸迎来的玉佛,高1.87米,宽1.34米,重1500斤,是中国四大玉佛之一。

  大殿右厢临江依阁建有楼亭九个,上下两层,四角飞鳌翘立,两根红柱上的白色宝瓶,撑托亭盖,共有十八个楼亭。

  殿门寺门外左侧原俯卧一石刻青狮,既象征佛祖说法如狮吼雷音,惊醒愚顽;又以它来震慑寺前羊角滩下、门坎石上江流险急所带来的覆舟之虞。原青狮相传是宋代遗物,与渝中区白象街的大白象隔江相望,故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

  抗战时期贡献大

  在抗战时期,敌机对重庆城区进行无差别的狂轰乱炸时,慈云寺的僧侣自发组织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从中挑出20岁至40岁年轻体壮者六七十人,十五人一小组,平时僧侣内着圆领救护短装,外穿大袖僧袍,在寺内修持劳作。一遇到日军突然空袭便立即脱去僧袍,扛起担架药包赶往被炸现场,展开救助。

  救护队主要活动区域包括当时的重庆城区及南岸、江北沿江一带。僧侣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在日机轰炸中受伤受难的群众,为保全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支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慈云寺出门左侧的岩壁上,现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由原川东书院(后为川东师范学堂)徐琴斻(昌绪)书写、石匠崔兴发所雕刻的“字水”题刻。该题刻分布在长17.3米,高7米的岩壁上,自右向左排列,楷书,阴刻,字高3.5米,宽2.5米,字距3米。在“字水”两字之间刻有“生成岷江势,河分大小流,朝天巴字水,嘉陵对渝州”的诗句。

  “字水”源于重庆字水宵灯的典故,可追溯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巴县知县王尔鉴将其列为“巴渝十二景”。旧志记载“重庆两江交汇,凿崖为城,沿江为池。入夜万家灯火,层间叠出,高下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字水宵灯可谓是当时重庆城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慈云寺位于南岸南滨路长江边上,该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年间,现有格局为民国16年(1927年)修建。

  建筑面积为4000余平方米。现有殿堂6个。是僧尼合庙,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文化研究价值。

  大雄宝殿供奉一尊从缅甸迎来的玉佛,高1.87米,宽1.34米,重1500斤,是中国四大玉佛之一。

  抗战时期,慈云寺的僧侣自发组织了“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许多在日机轰炸中受伤受难的群众。

    本报记者 蒋艳 实习生 周雅丽

[责任编辑: 王正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