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农民诗人”泥文:乡愁与城市间行走的吟唱者

来源:华龙网2017-09-07
渝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渝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9月7日11时讯(记者 王思洋 通讯员 兰卓)“砰/工件携着我心坠/伤痛而又无奈的眼神/看主管脚步似离弦的箭/踩碎我意存侥幸的希冀……”这是泥文于2004年发表的第一首诗《七月二十四日》中的几句。6年后,他获得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社联合授予的2010年“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成为唯一获奖的重庆人。

    此时,泥文在渝北回兴的一家机械加工厂做电工,晚上骑摩托拉客挣钱补贴家用。为了抢客,他多次被人欺负,只好斯文地离开现场。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的泥文,何来诗意?他说,离开家乡后在城市间辗转,漂泊,有一点苦涩、无奈,便催生了诗意。他的诗和远方都抒写在长短句里,“农民诗人”的桂冠前所未有地让他靠近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有梦想就激情满怀

    “泥文”是笔名,他的真名是倪文财,颇有“名利双收”的意思。泥文,取意来自泥土的文字。正如中国作协《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在给泥文的首部诗集《泥人歌》作序时写道的那样,他的诗歌带着泥土的气息,是向上的、有力量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泥文的《草籽的幸福》是诗歌评论家们看好的作品,“ 草籽”是进城务工青年的化身。“我写诗的目的,就是通过现实生活加上想象的拓展,给自己一个‘光亮’下去的理由。”泥文说,他的文学梦始于少年时代——中学期间,他的作文多次被老师当着范文在班上朗读。

    高中只上了一学期,泥文就辍学了。19岁,他就离开了重庆开州区(原开县)老家,在河北进过砖厂,在上海搞过拆迁,城市的繁华、日新月异,使他更加思念故乡。一个人在异乡为了生计打拼的孤寂、苦闷,千千万万的打工仔都有,有的选择了以喝酒、打麻将等方式来宣泄,而泥文喜欢的是文学,那些流动着生命力量和韵律的诗行支撑了他的梦想,让他一路激情满怀。

    他的诗行里,一半是乡愁,一半是城市。《泥人歌》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诗集奖、第二届“精卫杯·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他的文学之旅迎来了鲜花和掌声。

    有梦的青春停不下来

    1995年,在上海搞拆迁时,泥文当包工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小刘,两年后,两人结婚生子。成了家的他,有了安定下来的想法,小两口便回到重庆进了一家机械加工厂。在这里,他虽然每天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工作,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

    在很多人看来,当包工头是进城青年不错的人生转折点。如果放弃文学梦,泥文可能像有的进城青年一样,早已成了老板,即使没有当老板,至少拥有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和很多人一样,他只是时代大潮里的一颗螺丝钉,但他活出了自己的亮色。泥文的首部诗集《泥人歌》的质朴和原生态折服了诗歌界的泰斗,他们把“农民诗人”的桂冠毫无争议地给了泥文。2013年,《泥人歌》经重庆市作协掌门人陈川、王明凯鼎力推荐,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资助出版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卷,该诗集是该年度唯一入选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

    有梦想的青春是停不下来的。“这座山是我的,要不,下一座山是我的……”《我多想停下来》是他第二部诗集中的代表作。这部诗集于2016年入选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渝北区文联、渝北区作协资助的“两江潮丛书”,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渝北,由此成为他的人生归属之地。

    在追梦中净化心灵世界

    《我多想停下来》是泥文的“第二座山”。有的作家写了一辈子都籍籍无名,在诗友们看来,泥文是幸运的。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蒋登科在为该书作评时却写道,泥文似乎一下子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其实很多年里他并没有与文学社团、组织产生联系,他的创作是寂寞的、艰辛的、自强不息的。他努力深入生活底层思考人生,在创作中提升和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求、创造生命的完美。

    “诗歌是我灵魂的支点,文学是我的信仰。”泥文说,最初他只是看,不会写。2001年,他首次萌生了自己创作的念头。刚开始他只是觉得心中有话要说,在写作一年后,他看到沿海地区一些底层打工仔因写作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也有了这种想法。可最后的事实让他改变了自己的这一想法,那就是走纯文学的道路。于是,工作之余他将时间用在了寂寞的写作中。“正是能够甘于寂寞,才能够创作出好作品。”诗人、《红岩》杂志编辑张远伦说,泥文的作品根植于现实,而超脱于现实。

    工厂的工作是枯燥的,但15W的灯泡、炊烟、篱笆、荒地等,在泥文眼里都充满了诗意。2014年,泥文的组诗《去远行,在征途》获得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梦”专项奖励。这一年,是他发表作品的第11个年头,刚满40岁的他水到渠成地加入了中国作协,不懈努力后收获的点点滴滴,让他的脚步更加铿锵。

    采访手记>>>

    圆梦路上是幸福的

    记者采访泥文时看到,他家里有些简陋,客厅、阳台、卧室里都放着书籍。他妻子刘女士说,从认识丈夫第一天起,就知道他是一个书迷,现在丈夫“升级”成了诗人,“他能圆梦就好”。泥文每次发表作品或获奖,一家三口就很高兴,“像过节一样”。

    泥文说,刚刚辞职,想换一个工作环境。随着生活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泥文不仅仅是写诗,他还给诗友们写评论、随笔,他还在谋划写长篇小说。前不久,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发在了《延河》杂志的头条,这让他很兴奋,这是他文学梦的一个新起点。

    “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篇。”泥文说,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激情,梦想让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活力,给予生活一对能飞翔的翅膀,让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

    不忘初心,一个有梦想的人活着是幸福的。正如诗人叶延滨所说,泥文是幸运的,他一生中两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一次是走出了山村,再一次是他选择了诗歌,在流水线与蜗居的生活中,诗歌成为他灵魂的伴侣,而诗歌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一个诗人的称号和用诗行谱写出的青春与自信。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农民诗人”泥文:乡愁与城市间行走的吟唱者

2017-09-07 12:17:52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泥文”是笔名,他的真名是倪文财,颇有“名利双收”的意思。泥文,取意来自泥土的文字。正如中国作协《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在给泥文的首部诗集《泥人歌》作序时写道的那样,他的诗歌带着泥土的气息,是向上的、有力量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渝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渝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9月7日11时讯(记者 王思洋 通讯员 兰卓)“砰/工件携着我心坠/伤痛而又无奈的眼神/看主管脚步似离弦的箭/踩碎我意存侥幸的希冀……”这是泥文于2004年发表的第一首诗《七月二十四日》中的几句。6年后,他获得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社联合授予的2010年“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成为唯一获奖的重庆人。

    此时,泥文在渝北回兴的一家机械加工厂做电工,晚上骑摩托拉客挣钱补贴家用。为了抢客,他多次被人欺负,只好斯文地离开现场。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的泥文,何来诗意?他说,离开家乡后在城市间辗转,漂泊,有一点苦涩、无奈,便催生了诗意。他的诗和远方都抒写在长短句里,“农民诗人”的桂冠前所未有地让他靠近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有梦想就激情满怀

    “泥文”是笔名,他的真名是倪文财,颇有“名利双收”的意思。泥文,取意来自泥土的文字。正如中国作协《诗刊》原主编叶延滨在给泥文的首部诗集《泥人歌》作序时写道的那样,他的诗歌带着泥土的气息,是向上的、有力量的,也是充满希望的。

    泥文的《草籽的幸福》是诗歌评论家们看好的作品,“ 草籽”是进城务工青年的化身。“我写诗的目的,就是通过现实生活加上想象的拓展,给自己一个‘光亮’下去的理由。”泥文说,他的文学梦始于少年时代——中学期间,他的作文多次被老师当着范文在班上朗读。

    高中只上了一学期,泥文就辍学了。19岁,他就离开了重庆开州区(原开县)老家,在河北进过砖厂,在上海搞过拆迁,城市的繁华、日新月异,使他更加思念故乡。一个人在异乡为了生计打拼的孤寂、苦闷,千千万万的打工仔都有,有的选择了以喝酒、打麻将等方式来宣泄,而泥文喜欢的是文学,那些流动着生命力量和韵律的诗行支撑了他的梦想,让他一路激情满怀。

    他的诗行里,一半是乡愁,一半是城市。《泥人歌》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诗集奖、第二届“精卫杯·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他的文学之旅迎来了鲜花和掌声。

    有梦的青春停不下来

    1995年,在上海搞拆迁时,泥文当包工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小刘,两年后,两人结婚生子。成了家的他,有了安定下来的想法,小两口便回到重庆进了一家机械加工厂。在这里,他虽然每天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工作,却迎来了创作的高峰。

    在很多人看来,当包工头是进城青年不错的人生转折点。如果放弃文学梦,泥文可能像有的进城青年一样,早已成了老板,即使没有当老板,至少拥有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和很多人一样,他只是时代大潮里的一颗螺丝钉,但他活出了自己的亮色。泥文的首部诗集《泥人歌》的质朴和原生态折服了诗歌界的泰斗,他们把“农民诗人”的桂冠毫无争议地给了泥文。2013年,《泥人歌》经重庆市作协掌门人陈川、王明凯鼎力推荐,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资助出版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卷,该诗集是该年度唯一入选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

    有梦想的青春是停不下来的。“这座山是我的,要不,下一座山是我的……”《我多想停下来》是他第二部诗集中的代表作。这部诗集于2016年入选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渝北区文联、渝北区作协资助的“两江潮丛书”,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渝北,由此成为他的人生归属之地。

    在追梦中净化心灵世界

    《我多想停下来》是泥文的“第二座山”。有的作家写了一辈子都籍籍无名,在诗友们看来,泥文是幸运的。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蒋登科在为该书作评时却写道,泥文似乎一下子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其实很多年里他并没有与文学社团、组织产生联系,他的创作是寂寞的、艰辛的、自强不息的。他努力深入生活底层思考人生,在创作中提升和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求、创造生命的完美。

    “诗歌是我灵魂的支点,文学是我的信仰。”泥文说,最初他只是看,不会写。2001年,他首次萌生了自己创作的念头。刚开始他只是觉得心中有话要说,在写作一年后,他看到沿海地区一些底层打工仔因写作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也有了这种想法。可最后的事实让他改变了自己的这一想法,那就是走纯文学的道路。于是,工作之余他将时间用在了寂寞的写作中。“正是能够甘于寂寞,才能够创作出好作品。”诗人、《红岩》杂志编辑张远伦说,泥文的作品根植于现实,而超脱于现实。

    工厂的工作是枯燥的,但15W的灯泡、炊烟、篱笆、荒地等,在泥文眼里都充满了诗意。2014年,泥文的组诗《去远行,在征途》获得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国梦”专项奖励。这一年,是他发表作品的第11个年头,刚满40岁的他水到渠成地加入了中国作协,不懈努力后收获的点点滴滴,让他的脚步更加铿锵。

    采访手记>>>

    圆梦路上是幸福的

    记者采访泥文时看到,他家里有些简陋,客厅、阳台、卧室里都放着书籍。他妻子刘女士说,从认识丈夫第一天起,就知道他是一个书迷,现在丈夫“升级”成了诗人,“他能圆梦就好”。泥文每次发表作品或获奖,一家三口就很高兴,“像过节一样”。

    泥文说,刚刚辞职,想换一个工作环境。随着生活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泥文不仅仅是写诗,他还给诗友们写评论、随笔,他还在谋划写长篇小说。前不久,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发在了《延河》杂志的头条,这让他很兴奋,这是他文学梦的一个新起点。

    “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篇。”泥文说,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激情,梦想让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活力,给予生活一对能飞翔的翅膀,让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

    不忘初心,一个有梦想的人活着是幸福的。正如诗人叶延滨所说,泥文是幸运的,他一生中两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一次是走出了山村,再一次是他选择了诗歌,在流水线与蜗居的生活中,诗歌成为他灵魂的伴侣,而诗歌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一个诗人的称号和用诗行谱写出的青春与自信。

[责任编辑: 宋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