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士用文图视频讲述重庆故事 独特视角获专家点赞
华龙网10月27日11时讯(记者 李天春 首席记者 张雅萍)“重庆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与世界上其他城市不同,基础设施都很好。我很喜欢看重庆的夜景,非常漂亮。”重庆师范大学的留学生陈伟(中文名)用一封家书讲述了心目中的“重庆印象”。今(27)日,记者从“我在重庆学汉语——沙坪坝区对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组委会了解到,陈伟和重庆邮电大学的留学生林锐(中文名)、重庆大学的留学生阿巴代(中文名)用独特的视角,讲述着重庆的城市美景和沙坪坝区的文化内涵,他们的作品分获家书类、视频类、图片类一等奖。
卢旺达留学生引经据典是“中国通”
陈伟今年刚好20岁,来自卢旺达。2016年9月,他来到重庆,在重庆师范大学学习汉语。
对一名外国留学生而言,学习汉语并不容易。为了学习汉语,陈伟常常要读很多词汇,阅读中国小说,学习中文歌曲和看中国电影。
“重庆人都很友好,我见到的很多重庆人都成了我的朋友。”陈伟说,他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认识了一位重庆女孩,那个女孩不但帮他熟悉了学校,而且还帮他办理了电话卡、银行卡和学生身份证明文件,其他的重庆朋友则帮他适应了城市生活。
在重庆过第一个春节时,陈伟来到沙坪坝一个普通家庭。他记得当时那个家庭里最小的女儿教了他一些重庆话,比如说:要得=好的,啥子=什么,晓得=知道,耍朋友=谈恋爱,乖=漂亮,哈哈儿=一会儿等等。家庭中最年长的老人则对他讲重庆的历史和沙坪坝的文化内涵。
陈伟喜欢上微信,也喜欢上QQ与人聊天,这是他结交朋友和学习汉语的方式之一。不到一年时间,他的中文已经达到日常交流的水平。
今年5月,“我在重庆学汉语——沙坪坝区对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陈伟从HELLO CHONGQING微信公众号上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决定要参与,这可是检验他汉语到底学得怎么样的机会。
在学校里,他用《去过很多城市 我只喜欢呆在重庆》为题写了一封家书,引经据典讲述了重庆的美食、美景和美德。
虽然在重庆只呆了一年,但是陈伟已经能讲很多关于重庆的故事,他觉得自己已是美丽重庆的一部分。
“重庆是我的家,重庆人非常友好,我已经把他们视作我的新家人。”陈伟说,重庆永远是雄起的城市,他祝重庆越来越美,风景越来越好看,永远充满活力。
对于陈伟写的家书,原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明凯给予点赞。他说:“一封家书,娓娓道来,有情节、有细节,让我们在阅读中发现了重庆之美。”
印尼帅哥用3分钟讲述“重庆美景”
“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是过去与现代完美的结合,用现代的生活去介绍古代的美丽。”今年22岁的林锐(中文名)是重庆邮电大学的留学生,来自印度尼西亚。他通过摄像机镜头,将沙坪坝三峡广场、磁器口古镇等地的美食、游客、城市建筑、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融为一体,用细节去发现重庆之美。
当从HELLO CHONGQING微信公众号上得知“我在重庆学汉语”这个活动时,林锐就决定要参加这次比赛,不过这部片子的拍摄对他来说不算容易。
林锐说,因为他的学校在南岸区,对于沙坪坝并不太熟悉。但是,他对沙坪坝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也有所闻,也想通过此次活动加深了解。为此,他反复多次到三峡广场、磁器口去感悟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寻找创作灵感。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他拍摄出了一部3分钟的视频短片,自己对此还比较满意。
“有静、有动、有快、有慢、有重点、有广度、有深度”, 对于林锐的视频作品,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鲜于煌用了七个“有”进行点赞。他认为这部作品深入生活,细节生动,内容丰富,有点有面,非常值得一看,获得视频类一等奖名副其实。
喜爱摄影的也门小伙拍出美丽沙坪坝
“我的中文名字叫阿巴代,今年26岁,在重庆大学读大四,我喜欢拍照”,也门小伙Ezadeen Abadel在参加“我在重庆学汉语”活动过程中,以一张名为《老巷子》的照片,在图片类作品中获得一等奖。
记者从活动组委会了解到,阿巴代摄影作品《老巷子》将磁器口的历史与现代进行了有机融合。在这张照片中,有商家、有中外游客,有青石板,有老房子,既体现了磁器口古镇的“老”,又反映了沙坪坝城市面貌的“新”,城市、街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图片的视觉语言不言而喻。
据了解,“我在重庆学汉语——沙坪坝区对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在2个月的时间里,活动组委会征集到家书、图片、视频三大类作品达460余件。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的在渝外籍人士积极参与其中,从外国人的视角挖掘沙坪坝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重庆良好的城市形象,面向世界讲好重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