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六局以“智慧工地”加快石黔高速建设进程
华龙网10月28日9时讯(记者 李成 冉长军)如今,“智慧”概念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智慧旅游”亦或是“智慧商场”,这些“智慧”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具体体现,那么“智慧工地”你听说过吗?10月25日,华龙网记者为了一探“智慧工地”这一新理念,特意深入中铁十六局集团承建的石黔高速,带你了解高速公路是如何应用新技术加大施工进程和确保工人人身安全的。
一枚小“纽扣”实时掌控工人作业位置
在石柱县六塘乡高龙村七曜山脚下,每天进进出出的泥头车、搅拌车上百辆。同时,无论是在隧道内还是河道边还有一群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在忙碌的身影。
10月25日上午8时,是工人上班时间。七曜山隧道洞门前,两排队伍正整齐站在班前教育讲台下,认真的听着台上管理人员对当天工作的安全质量教育。每天的工人岗前教育已经成了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名现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早上和中午上班都要叮嘱他们在洞内作业的注意事项,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也能起到一个警示作用。”简短的岗前培训后,工人们陆续刷卡通过闸机,再到保卫处签字才能进入洞内作业。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每位工人的腰间都佩戴着一个类似门禁卡的纽扣,而这枚“纽扣”对于工人们来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是工人定位仪,可以实时监控工人所在位置,办公室的电脑都能监测到工人所在的位置。”现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在七曜山隧道口发现,一块显示着作业人员信息以及隧洞内各种检测数据的LED屏特别引人注意,“由于隧道内地质结构复杂,瓦斯监测一定要精准,现在通过在隧洞内安装几个遥感监控探头,完全能监测瓦斯数据。同时,为了数据更为准确,我们还派专人在隧道内人工监测,专人和智能系统同步进行。”现场管理人员说。
新技术创新应用 加快隧道施工进程
石黔高速公路是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03-2020)“三环十射三联线”中的“二联”线,贯通重庆市石柱县、黔江区、彭水县,全长86公里,届时从重庆石柱到黔江的车程将由现在的4小时缩短到1小时。同时,石黔高速公路也是陕西、四川、重庆通往华南地区的主要转换通道。
据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姚远介绍,由该公司承建石黔高速路线长40.110Km,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隧道29.65m/10座,其中5Km以上特长隧道2座,桥隧集中,桥隧比占路线87.52%,是目前重庆市在建桥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地质复杂,施工过程中存在煤层、岩溶、突水、低瓦斯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
作为石黔高速最长的隧道七曜山隧道,由于各种复杂地形影响了施工进程。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指挥部书记姚远告诉记者,传统爆破施工方式,容易造成隧道开挖作业面围岩扰动较大,超欠挖控制不理想。一是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二是影响初支工序的作业效率;三是消耗更多的混凝土,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增加了建设成本。然而,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一项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中迎刃而解。
面临众多难题,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指挥部立即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QC攻关技术小组,重新对七曜山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最终把铁路隧道施工中使用的“水压光面爆破技术”应用到公路隧道施工的想法得到了认同。经过多次试验,反复调整爆破参数得到的试验数据和效果表明,“水压光面爆破技术”在公路隧道的应用达到预期效果,既保证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又大幅提高了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降低了建设成本。
“智慧工地”助推“石黔品质”
创新应用新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展确保了工人安全,这都是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指挥部建设“智慧工地”的一个缩影。该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姚远告诉记者,通过建立智能联网联控的施工信息化管理平台,助推了“智能管控”手段,初步打造了“智慧工地”建设。
“通过‘智慧工地’建设,我们推广了工艺检测、安全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远程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在施工管理中的集成应用,形成“安全、质量、物管”等监管网络化,提升了项目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姚远对记者说,同时“智慧工地”还实现了从“现场检查”向“远程监控”延伸、从“事后整改”向“过程控制”转变。
那么监控系统是如何掌握隧道内有毒有害气体情况呢?姚远说,监控系统与通风机相连实现风电闭锁功能,当接掘进工作面或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甲烷传感器超出范围,且局部通风机处于停止运行时,对局部通风机进行闭锁使之不能启动,当接掘进工作面或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的甲烷传感器降到规定值以下时,自动解锁。
姚远告诉记者,现如今,中铁十六局集团石黔高速“以安全生产为主线,以信息化管理为平台,以创新为抓手,以学习为手段,抓好前期策划,加强过程管控,紧盯产值任务不放松”,高效推进石黔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努力把石黔高速公路项目打造成为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