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用工匠精神绣出中国的“小而美”
活力水城:梦里水乡 一朝尽现
“山在城里留,水在城中游”。如今流连于璧山,如同欣赏一幅丹青水墨画卷。
其实,渝西缺水,璧山区更是渝西最缺水的区县之一。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也没有大的湖泊水库,由于水利设施缺乏,以前的璧山人饱受着旱涝交替的危害。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璧山人跟水“较”上了劲。
2014年4月23日和5月13日,区委书记吴道藩两次带领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到黛山水库、雪山水库等地实地调研。
……
随后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这支建设勘探团队马不停蹄,走村入户,踏遍了璧山的山山水水,也弄清楚了璧山缺水的真正原因: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调查后经过深思熟虑,璧山确定了新的目标——打造“活力水城”。
缺水的璧山,却要建水城。这在当时有点让人不解。
“璧山缺水是事实,但要想不缺水,也能办到。”据水务部门统计,在璧山9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降下的雨水有10亿立方米左右,城市用了1.5亿立方米左右,蒸发掉了1.5亿立方米左右,有近7立方米的水白白地流出了璧山。
把流走的水留下来,璧山就不会缺水,建水城也不再是一个梦。
为此,近年来,璧山每年都启动建设2到5座水库,拦截雨水。
四年的建设,璧山“活力水城”已初现芳容。
回想当初,2010年,发端于璧南河污染整治,璧山拉开了污染治理、水环境打造序幕。从“三河”(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治理到镇街污水处理厂(站)建设,从每年新建改造2到5座水库到“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打造,从“中水回用”工程纵深推进到“海绵城市”试点花落璧山……
近年来,璧山与水共生、依水发展,治好了水、留住了水,更用活了水,城市防洪压力大大减轻,宜居水平不断提升,生活、工业用水得到满足,水城各项硬性指标基本实现,曾经的“贫水”地区开始向“富水”地区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从“水”这篇文章入手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璧山把环境转换为了资源、资本和生产力,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在环境魅力驱使下落户璧山、留在璧山、长在璧山,推动经济增长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是对璧山“活力水城”的形象表述;城区水域面积占比提高到10.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1平方米,水网密度超过3公里/平方公里,是璧山“活力水城”取得的亮眼成绩。
璧山加强水系空间塑造,新建成大岚、东岳、雪山、双凤、安乐、竹林沟等7座城区景观防洪水库,扩建柯家桥、莲花等2座小型水库,新增水库蓄水能力3000多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璧山还重点完成盐井河水库扩建、璧南河综合整治、千层岩水厂扩建、璧城污水处理厂扩建、璧南河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30多项重点水利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水质长期保持在IV类以上。
除此之外,璧山还在全市率先使用中水,城市里的园林绿化用水、街道冲洗用水、机关单位的厕所用水都用上了中水。目前,城市用水量中,中水回用已占46%。在城市建设中的“用水理念”,解决了璧山建水城的“水源”。
与水共生,依水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在璧山起步。一批“亲水”设施、音乐水秀、城市水景观相继建成投用,形成丰富多彩的水生态文化。
璧山人倾力建设水城,并乐于与花鸟虫鱼共享。这些生灵在秀湖公园安家,在湿地公园筑巢,在东岳公园追逐,未来还将在即将修复的新堰、打鼓塘、菜子沟、双柏等湿地嬉戏。
不仅如此,不少城乡自然水体也被利用起来,种上水生、陆生植物,不经意间营造出一座座小型湿地。
如今,璧南河绿水长流、蜿蜒而过,秀湖、御湖镶嵌城中,雪山、双凤等水库星罗棋布,周边湿地众多,尽显生态之美,人们争相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活力水城”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