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用工匠精神绣出中国的“小而美”
文化古城:古韵文脉 一眼千年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是城市景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要素,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关乎着城市的品味和内涵。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757年)建县,距今已有整整1260年的历史。璧山的执政者和建设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做出了建设“文化古城”,追寻千年历史文脉的选择。
11月25日,周六。这一天,人们像往常一样,出游购物,或居家休闲,尽情享受周末假期的惬意。
可对于吴道藩和他的建设团队来说,今天却是“工作日”,课题是调研璧山的古城建设。而对于璧山市民来说,这样的场景早已是见惯不惊,因为在大多数的周末或节假日,他们都会看见这群熟悉的身影,奔忙在璧山各处公园、景区、建设工地。
一路走走停停,与赏景的游人不同,吴道藩关注的更多是建设中的细节。
吴道藩认为,城市建设不是光喊口号,更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城市建设水平。近年来璧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实际上就是抓细节、重细节的成果。一些工作看似小事不起眼,但把这些细节做好,城市就会更有魅力、品味。
去年,吴道藩也是带着这样的理念,两次带队前往杭州南宋御街考察。
实地考察杭州南宋御街之后,考察团队深受启发,“古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文脉修复起来。不仅要恢复建设仿古建筑,还要赋予建筑更多历史故事,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
同时,考察团队也在学习借鉴南宋御街先进经验中,提高了发展“手艺”,在璧山“文化古城”建设中,充分发挥仿古建筑商业价值,把南门唐城、秀湖水街、地派宋街等打造成为独具魅力和价值的引爆项目,为旅游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按照这个思路,璧山在南门唐城商业区的打造中,注重现代商业与历史元素的巧妙融合,大气设计与细节处理的完美兼顾,让人流连忘返。而此地,正是1260年前,璧山置县时的县衙所在地。
文化古城,文化在前,古城在后,非常直观地表达出璧山施政者古城建设的本意,那就是传承文脉。
一座城市最大的魅力来自生态和文化,近年来,璧山致力于通过“文化古城”建设,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博物馆。
与其他地方不同,璧山的古城建设,不是单纯的仿古建筑的堆砌,而是立足于原有古迹保护的前提,按照璧山发展的历史轨迹,用一砖一瓦重现属于璧山在历朝历代原汁原味的风貌,将历史文化遗迹巧妙地和现代城市建设融为一体,以此彰显璧山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璧山在遗迹原址或重要节点,恢复建设寺庙、文庙、祠堂、书院、牌坊、塔楼、戏楼、会馆、宅院、驿站、古桥等,将古城风貌、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营造古城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依照明清风格复建的秀湖水街,高挑的飞角屋檐、精巧的楼亭院阁、高大的牌坊、巧笔勾画的彩绘以及潺潺的流水,都仿佛让人穿越回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
觉院夜雨、东林晓钟、圣灯普照、茅莱仙境、凉伞云遮、金剑晴雪、虎峰马迹、石泉凝脂,这些让历代文人骚客为之陶醉的璧山古八景,借以璧山八景图,在秀湖公园得以全部再现,彰璧山山川之秀丽。
明建文帝朱允炆隐居璧山、毛熙震作词、陈德荣助夏、任畹治县州等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故事,借浮雕景墙、天子桥、隐帝流光坊等景观,惟妙惟肖地呈现于眼前,显璧山历史厚重。
中国历代文状元不过五百余,璧山独占其二,“双状元、十翰林”的儒林盛况,在状元桥、翰林院的恢宏雅致中,书写着璧山人千年的情愫与骄傲。
历经浩劫却幸存至今的璧山文庙,修复之后再现光彩,成为巴渝地区最厚重和鲜明的儒家文化遗产,也生动地诠释了璧山“厚德崇文,儒雅大气”的精神气质。
……
如今,璧山的城市里、公园内的一街一景、一石一屋,都蕴藏着璧山故事,传承着璧山历史。在20余万平方米仿古建筑的串联下,璧山千年文脉的断层正逐渐修复。
正如镌刻于东岳公园另一块奇石上的文字——中国的“小而美”。在璧山的城市建设管理中,施政者、建设者高度重视细节小事,“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实现空间叠加,用“工匠精神”用心用情绣出中国的“小而美”。在璧山人看来,这个“小而美”将继续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