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借邛海它山之“石” 助力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优质发展

来源:华龙网2017-12-16

    华龙网12月16日14时58分讯(通讯员 周云龙 雷宽亮)近日,记者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获悉,为学习先进地区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2017年9月12日至15日,仙女山度假区第一批考察组前往西昌邛海旅游度假区对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据了解,本次考察“以问题为导向、以先进为榜样、以提质为目的”,重点考察了邛海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情况。为期4天的考察中,考察组学习了邛海的旅游发展经验,收获颇丰。

    旅游资源丰富 邛海旅游度假区发展迅猛

    邛海旅游度假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距离市中心3公里。西昌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情浓郁,被称为“航天城”“月亮城”“小春城”。2002年5月,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的一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旅游度假区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于2017年6月结为友好度假区。

    邛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旅游环境无比优越。据了解,度假区紧邻西昌市,与西昌城区形成山、水、城交相辉映的组合景观。西昌海拔1500米,四季如春,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西昌气候舒适度一流,年均气温18℃。邛海旅游度假区以邛海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环邛海湿地与湖滨乡村田园为载体。邛海湖泊面积34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95米,总容积3亿立方米,是西昌城区40万各族群众的饮用水源地,被誉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邛海湿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地区特有的封闭与半封闭湿地类型,是国内罕见的城市周边珍贵的自然湿地。同时,邛海区位优势突出,紧邻成昆铁路、雅攀高速公路、108国道,已建立公路、铁路、航空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地势平坦辽阔,城市空间发展大、规划布局优势突出。

    经过长达五年的滨湖湿地系统的修复、改造和重建,邛海已形成“梦里水乡”“梦寻花海”“梦回田园”三大片总面积达2万亩的中国最大城市湿地群,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划分标准,邛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好。邛海流域物种丰富, 特有属种多, 生态系统类型多, 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造就了一流的滨湖湿地生态旅游度假资源。

    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开始对景区合理布局,对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据了解,西昌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保护是核心、管理是关键”,用一流的规划指导景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邛海湿地恢复始终把“自然性、生态性”放在首位,按照“去公园化”“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入则自然,出则繁华”的理念。直接委托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全国知名规划单位编制邛海湿地的恢复建设规划。在制定实施《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础上,还编制了《邛海流域环境规划》《邛海泸山景区规划》《邛海西岸控制性详细规划》《邛海南岸控制性详细规划》《邛海西岸景观规划》《邛海南岸截污管网规划》《邛海东北岸截污管网规划》《邛海泸山景区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创意规划》等系列规划。这些规划为景区的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景区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景观设计上,湿地公园结合广场道路及临水空间形成开敞集散空间,满足游人健身、休闲、集会等公共空间的需求;结合水岸、绿地、起伏地形等形成不同的私密、半私密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园林中很多景点,巧妙地结合地势和自然充分地融合,用人工结合自然的手法,再现自然场景,给人步移景异,变幻莫测的视觉享受。

    同时,西昌对景区进行提档升级管理。从2009年起,持续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1—6期湿地恢复工程,恢复湿地2万亩。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完成了环邛海湖滨带30余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据悉,邛海湿地连片接壤、接城环湖,构筑起自然生态立体景观和天然生态屏障,形成了壮观深远的两万亩湿地景观、独具特色的湿地水上航线,具备了科普教育、环境保护、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等多项功能,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了西昌生态文明建设蓝图。此外,还发展惠及景区居民。围绕“恢复一片湿地,助推多项产业,造福全市百姓”的目标,把邛海湿地恢复与社区和谐相结合,将拆迁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精心建设集居住、旅游、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安置小区,提升了群众就业和生活水平,分流安置群众从事导游、船工、保安、保洁等旅游服务,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据悉,西昌还以“提升全民环境福利”为目标,为公众提供了休闲游憩、健身锻炼的最佳场所,积极倡导尊重自然和生态,让市民、游客共同分享湿地恢复建设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公益与共享。

    在文化建设方面,西昌彝族文化底蕴丰厚,旅游业态丰富多样。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西昌成为系统展示凉山彝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度假区内彝族文化资源包括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大凉山彝族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展览、火把广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等彝族文化展示与体验场所,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民俗节事活动,朵洛荷、达体舞、《阿惹妞》《彝红》等彝族歌舞表演,彝族民间斗牛、斗羊、斗鸡、摔跤、射箭等体育竞技活动精彩纷呈,彝族特色美食以及彝族漆器、银饰、服饰等传统手工艺品多姿多彩。国家级非遗“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等彝族风情是中国乃至世界性品牌。为此,西昌开展了文旅深度融合。2017年,成功举办了邛海阳光湿地音乐节、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火把节;2017年“春晚”分会场设在西昌。此外还精心打造了以“南红文化”为代表的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基地,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研发,已有包括南红玛瑙、彝族服饰等体现凉山、西昌和邛海泸山特色文化和展示地方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

    依托邛海湖泊生态资源,西昌提升完善湖泊湿地观光、滨湖运动健身、滨湖休闲度假、山林禅修度假、阳光避寒旅游等生态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其中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邛海国际帆船赛、邛海水上运动、湿地骑游、轮滑、网球、射箭、手划船、龙舟节等体育产品精彩纷呈。依托田园乡村和滨湖湿地,提升完善绿道骑游、慢道休闲、汽车营地、科普观鸟、旅游农业、茶吧慢吧、儿童娱乐等休闲娱乐类旅游产品;依托老年康养、温泉沐浴等旅游资源,提升完善康体疗养类旅游产品。依托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资源,西昌提升完善彝族节庆活动、博物展陈、歌舞观赏、商品购物、餐饮体验等彝族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旅游度假产品体系完善,同时,探索创新度假区“旅游+”新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自驾露营”的业态融合。

    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组织机构保障也必不可少。据了解,西昌景区管理井然有序,不仅出台《凉山州邛海保护条例》,为邛海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凉山州委、州政府为了强化邛泸景区的管理体制,还由州编委会审批设立管理机构,将西昌市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体制由“州市共管,以市为主”调整为“州政府授权西昌市政府管理”,同时将景区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交由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托管,景区范围内涉及昭觉县普诗乡、玛增依乌乡、喜德县东河乡划归西昌市管理。并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实现景区管理人员和涉旅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全覆盖,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目前,示范区交通便捷,咨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公共导览标识系统、旅游购物、儿童度假、老年度假设施标准完善。景区实施“游客中心、污水治理、公厕改造、亮化、摊贩规范、绿化提升、停车场升级、人行道升级改造、游览设施、购物点建设”等“十大”提升工程,重点对各类服务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努力提高游客承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此外,还设立了邛海泸山景区旅游法庭,不断强化景区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卫生管理工作机制,加大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坚持落实好值班值日、预案演练、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等制度,度假区管理秩序井然,保证了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寻找差距 仙女山度假区扬长避短练内功

    4天的考察让考察组收获颇丰。考察后,考察组与专家座谈,形成了建议意见。专家建议,可以根据考察的邛海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寻找仙女山度假区和它的差距,并进行学习。

    专家建议,仙女山度假区的管理机制需要继续优化。据了解,仙女山度假区涉及的管理部门和乡镇众多,无论是在保护、规划、建设、管理上都将面临许多问题。尚未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的“五统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外,面对暑期度假高峰的压力,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也显得捉襟见肘。

    同时,专家表示,仙女山度假区的发展思路也需要继续厘清。仙女山度假区以旅游地产为主导发展了十年,用200万元启动资金撬动了140亿元的投资,建起了一座14平方公里的新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旅游地产的不可持续,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瓶颈,需继续寻求新的途径支撑度假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旅游文化方向,也需要继续培育。“旅游是形式,是载体,是引擎。而文化则是灵魂,是主题,是旗帜。目前,仙女山度假区还缺乏相应的文化元素,缺乏文化之魂。度假区文化生活单一、文化底蕴薄,旅游文化没有多大历史底蕴、氛围不浓,需要继续挖掘和培育。”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和专家们讨论后表示。

    在管理机制和文化之外,仙女山度假区的度假业态也需要继续丰富。目前,度假区主要是以消夏避暑为主,度假产品单一、娱乐项目少、业态不够丰富,淡旺季差明显,还未形成四季全时旅游度假的良好氛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度假产品体系。

    独具优势 仙女山度假区将打造度假慢城

    虽然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与邛海旅游度假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但仙女山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度假区发展大有前途。

    据了解,目前,仙女山度假区开始优化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高效统一的原则,度假区开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调整,科学优化设置度假区范围内的相关管理机构,由侧重开发建设向开发建设与城市管理服务并重。区级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将工作重点向度假区倾斜,对涉及度假区的公共服务工作,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形成合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度假区正积极争取市人大研究制定出台《旅游度假区管理条例》,明确度假区的功能定位、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规划的法律地位以及资金保障,直接赋予度假区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权,为度假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实行“市区共管、区管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设立度假区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性质,调整优化“三定”方案,解决度假区管委会严重的人员不足和混岗问题。据了解,在国内国家级度假区中,单一品牌为数不多,大多都拥有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金字招牌,以此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仙女山度假区认为,应该把景区与度假区予以科学整合,真正提升度假区的资源品质,使之实现内涵发展。此外,度假区还在推动市级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度假区行业主管部门精细化指导度假区管理工作。推动市级部门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旅游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在建旅游接待设施、度假区商贸的企业在税收和旅游用地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在文化建设方面,仙女山度假区深度挖掘仙女文化,深化文旅融合。以“仙女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除了对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行品牌规划定位,对仙女文化进行系统规划布局外,还规划建设一批充分代表仙女文化的有典型意义的雕塑类形象或符号,规划建设仙女文化的展览馆。既丰富仙女文化内涵,又拓展仙女文化外延,在仙女山形成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均具有唯一性和极具震撼力的“仙女文化”的核心阵地。

    此外,仙女山度假区正在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比如,加快推进仙女文化园、国际影视城、星际未来城、阳光童年、懒坝国际主题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改善度假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商贸、娱乐、养生、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动漫、创意等现代绿色文化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项目落户度假区,力求建成一个、成熟一个。同时,推动文化普及,在度假区打造一台群众参与性强、以“仙女文化”为主题的常年性演出剧目,在各大酒店和主题餐厅演出、传播。

    目前,度假区还在丰富度假业态,打造度假慢城,大力实施旅游业态提升工程,努力让旅游度假客人留得下来、玩得舒心。比如发展文化体验、康体运动、科考探险、健康养老、亲子游学、自驾露营等项目。加紧对商业街各小业态的布局招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开设KTV、酒吧、咖啡吧、足浴吧、室内游泳馆等,遵循“政策搭台、企业唱戏”原则,鼓励企业在商业街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聚人气,活跃市场,充分满足旅游度假客人吃喝玩乐的个性需求。同时,还积极倡导慢游生活。突出“忘却纷扰、回归自然”的休憩主题,推动旅游的“一锤子买卖”向“定期来武隆消费”转变。

    座谈会上,专家表示,“仙女山度假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头客,慢旅游已经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要依托仙女山良好的生态,实施低密度、微密度开发,从细节入手,以‘宁静、原生态、尽情放松’的慢旅游吸引游客,形成一批完整的度假产品体系,让游客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陶冶生活情趣。”在提升度假品质方面,度假区引进了一批旅游、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养老、度假等产业项目,实现度假区内业态多元化、多样化。立足于提升消费质量、度假质量和生活品质,让度假区留得住客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小公园、小游园、步游道、运动公园等设施设备,满足客人的差异化需求;加快推进仙女山职业院校的规划建设,引进品牌名校,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引进高端医养结合的品牌项目,满足高端人群的养生养老、医疗养护的需求。

    生态是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仙女山度假区坚持规划先行,严格生态保护。目前,度假区以《重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4—2030)》为遵循,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品质规划,合理配置度假区空间资源,优化度假区用地结构,完善功能分区,突出仙女山旅游度假优势特色,进一步开展好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度假区各项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城乡建设、林地保护、环保、交通等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和配置城市建设用地,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山脊线、原生态山头、生态绿化用地,严格控制容积率,坚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杜绝引进纯地产项目。最后,度假区依法坚决查处规划区范围内的违规建设行为。持续开展“两违”整治行动,有效处理存量,坚决遏制新增,维护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进建设美丽度假区。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借邛海它山之“石” 助力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优质发展

2017-12-16 15:18:43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12月16日14时58分讯(通讯员 周云龙 雷宽亮)近日,记者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获悉,为学习先进地区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2017年9月12日至15日,仙女山度假区第一批考察组前往西昌邛海旅游度假区对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据了解,本次考察“以问题为导向、以先进为榜样、以提质为目的”,重点考察了邛海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情况。为期4天的考察中,考察组学习了邛海的旅游发展经验,收获颇丰。

    旅游资源丰富 邛海旅游度假区发展迅猛

    邛海旅游度假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距离市中心3公里。西昌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城市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情浓郁,被称为“航天城”“月亮城”“小春城”。2002年5月,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的一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旅游度假区与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于2017年6月结为友好度假区。

    邛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旅游环境无比优越。据了解,度假区紧邻西昌市,与西昌城区形成山、水、城交相辉映的组合景观。西昌海拔1500米,四季如春,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西昌气候舒适度一流,年均气温18℃。邛海旅游度假区以邛海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环邛海湿地与湖滨乡村田园为载体。邛海湖泊面积34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95米,总容积3亿立方米,是西昌城区40万各族群众的饮用水源地,被誉为西昌人民的母亲湖。邛海湿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地区特有的封闭与半封闭湿地类型,是国内罕见的城市周边珍贵的自然湿地。同时,邛海区位优势突出,紧邻成昆铁路、雅攀高速公路、108国道,已建立公路、铁路、航空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地势平坦辽阔,城市空间发展大、规划布局优势突出。

    经过长达五年的滨湖湿地系统的修复、改造和重建,邛海已形成“梦里水乡”“梦寻花海”“梦回田园”三大片总面积达2万亩的中国最大城市湿地群,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划分标准,邛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好。邛海流域物种丰富, 特有属种多, 生态系统类型多, 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造就了一流的滨湖湿地生态旅游度假资源。

    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开始对景区合理布局,对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据了解,西昌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保护是核心、管理是关键”,用一流的规划指导景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邛海湿地恢复始终把“自然性、生态性”放在首位,按照“去公园化”“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入则自然,出则繁华”的理念。直接委托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全国知名规划单位编制邛海湿地的恢复建设规划。在制定实施《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础上,还编制了《邛海流域环境规划》《邛海泸山景区规划》《邛海西岸控制性详细规划》《邛海南岸控制性详细规划》《邛海西岸景观规划》《邛海南岸截污管网规划》《邛海东北岸截污管网规划》《邛海泸山景区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创意规划》等系列规划。这些规划为景区的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景区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景观设计上,湿地公园结合广场道路及临水空间形成开敞集散空间,满足游人健身、休闲、集会等公共空间的需求;结合水岸、绿地、起伏地形等形成不同的私密、半私密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园林中很多景点,巧妙地结合地势和自然充分地融合,用人工结合自然的手法,再现自然场景,给人步移景异,变幻莫测的视觉享受。

    同时,西昌对景区进行提档升级管理。从2009年起,持续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1—6期湿地恢复工程,恢复湿地2万亩。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完成了环邛海湖滨带30余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据悉,邛海湿地连片接壤、接城环湖,构筑起自然生态立体景观和天然生态屏障,形成了壮观深远的两万亩湿地景观、独具特色的湿地水上航线,具备了科普教育、环境保护、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等多项功能,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了西昌生态文明建设蓝图。此外,还发展惠及景区居民。围绕“恢复一片湿地,助推多项产业,造福全市百姓”的目标,把邛海湿地恢复与社区和谐相结合,将拆迁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精心建设集居住、旅游、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安置小区,提升了群众就业和生活水平,分流安置群众从事导游、船工、保安、保洁等旅游服务,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据悉,西昌还以“提升全民环境福利”为目标,为公众提供了休闲游憩、健身锻炼的最佳场所,积极倡导尊重自然和生态,让市民、游客共同分享湿地恢复建设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公益与共享。

    在文化建设方面,西昌彝族文化底蕴丰厚,旅游业态丰富多样。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西昌成为系统展示凉山彝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度假区内彝族文化资源包括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大凉山彝族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展览、火把广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等彝族文化展示与体验场所,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民俗节事活动,朵洛荷、达体舞、《阿惹妞》《彝红》等彝族歌舞表演,彝族民间斗牛、斗羊、斗鸡、摔跤、射箭等体育竞技活动精彩纷呈,彝族特色美食以及彝族漆器、银饰、服饰等传统手工艺品多姿多彩。国家级非遗“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等彝族风情是中国乃至世界性品牌。为此,西昌开展了文旅深度融合。2017年,成功举办了邛海阳光湿地音乐节、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火把节;2017年“春晚”分会场设在西昌。此外还精心打造了以“南红文化”为代表的四川省特色旅游商品基地,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研发,已有包括南红玛瑙、彝族服饰等体现凉山、西昌和邛海泸山特色文化和展示地方民俗风情等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

    依托邛海湖泊生态资源,西昌提升完善湖泊湿地观光、滨湖运动健身、滨湖休闲度假、山林禅修度假、阳光避寒旅游等生态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其中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邛海国际帆船赛、邛海水上运动、湿地骑游、轮滑、网球、射箭、手划船、龙舟节等体育产品精彩纷呈。依托田园乡村和滨湖湿地,提升完善绿道骑游、慢道休闲、汽车营地、科普观鸟、旅游农业、茶吧慢吧、儿童娱乐等休闲娱乐类旅游产品;依托老年康养、温泉沐浴等旅游资源,提升完善康体疗养类旅游产品。依托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资源,西昌提升完善彝族节庆活动、博物展陈、歌舞观赏、商品购物、餐饮体验等彝族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旅游度假产品体系完善,同时,探索创新度假区“旅游+”新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自驾露营”的业态融合。

    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组织机构保障也必不可少。据了解,西昌景区管理井然有序,不仅出台《凉山州邛海保护条例》,为邛海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凉山州委、州政府为了强化邛泸景区的管理体制,还由州编委会审批设立管理机构,将西昌市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体制由“州市共管,以市为主”调整为“州政府授权西昌市政府管理”,同时将景区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交由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托管,景区范围内涉及昭觉县普诗乡、玛增依乌乡、喜德县东河乡划归西昌市管理。并定期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实现景区管理人员和涉旅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全覆盖,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目前,示范区交通便捷,咨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公共导览标识系统、旅游购物、儿童度假、老年度假设施标准完善。景区实施“游客中心、污水治理、公厕改造、亮化、摊贩规范、绿化提升、停车场升级、人行道升级改造、游览设施、购物点建设”等“十大”提升工程,重点对各类服务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努力提高游客承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此外,还设立了邛海泸山景区旅游法庭,不断强化景区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卫生管理工作机制,加大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坚持落实好值班值日、预案演练、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等制度,度假区管理秩序井然,保证了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寻找差距 仙女山度假区扬长避短练内功

    4天的考察让考察组收获颇丰。考察后,考察组与专家座谈,形成了建议意见。专家建议,可以根据考察的邛海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寻找仙女山度假区和它的差距,并进行学习。

    专家建议,仙女山度假区的管理机制需要继续优化。据了解,仙女山度假区涉及的管理部门和乡镇众多,无论是在保护、规划、建设、管理上都将面临许多问题。尚未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的“五统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另外,面对暑期度假高峰的压力,管理人员的严重不足也显得捉襟见肘。

    同时,专家表示,仙女山度假区的发展思路也需要继续厘清。仙女山度假区以旅游地产为主导发展了十年,用200万元启动资金撬动了140亿元的投资,建起了一座14平方公里的新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旅游地产的不可持续,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瓶颈,需继续寻求新的途径支撑度假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旅游文化方向,也需要继续培育。“旅游是形式,是载体,是引擎。而文化则是灵魂,是主题,是旗帜。目前,仙女山度假区还缺乏相应的文化元素,缺乏文化之魂。度假区文化生活单一、文化底蕴薄,旅游文化没有多大历史底蕴、氛围不浓,需要继续挖掘和培育。”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和专家们讨论后表示。

    在管理机制和文化之外,仙女山度假区的度假业态也需要继续丰富。目前,度假区主要是以消夏避暑为主,度假产品单一、娱乐项目少、业态不够丰富,淡旺季差明显,还未形成四季全时旅游度假的良好氛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度假产品体系。

    独具优势 仙女山度假区将打造度假慢城

    虽然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与邛海旅游度假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但仙女山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度假区发展大有前途。

    据了解,目前,仙女山度假区开始优化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高效统一的原则,度假区开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调整,科学优化设置度假区范围内的相关管理机构,由侧重开发建设向开发建设与城市管理服务并重。区级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将工作重点向度假区倾斜,对涉及度假区的公共服务工作,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形成合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度假区正积极争取市人大研究制定出台《旅游度假区管理条例》,明确度假区的功能定位、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规划的法律地位以及资金保障,直接赋予度假区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权,为度假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实行“市区共管、区管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设立度假区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性质,调整优化“三定”方案,解决度假区管委会严重的人员不足和混岗问题。据了解,在国内国家级度假区中,单一品牌为数不多,大多都拥有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金字招牌,以此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仙女山度假区认为,应该把景区与度假区予以科学整合,真正提升度假区的资源品质,使之实现内涵发展。此外,度假区还在推动市级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度假区行业主管部门精细化指导度假区管理工作。推动市级部门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旅游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在建旅游接待设施、度假区商贸的企业在税收和旅游用地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在文化建设方面,仙女山度假区深度挖掘仙女文化,深化文旅融合。以“仙女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除了对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行品牌规划定位,对仙女文化进行系统规划布局外,还规划建设一批充分代表仙女文化的有典型意义的雕塑类形象或符号,规划建设仙女文化的展览馆。既丰富仙女文化内涵,又拓展仙女文化外延,在仙女山形成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均具有唯一性和极具震撼力的“仙女文化”的核心阵地。

    此外,仙女山度假区正在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比如,加快推进仙女文化园、国际影视城、星际未来城、阳光童年、懒坝国际主题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改善度假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商贸、娱乐、养生、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动漫、创意等现代绿色文化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项目落户度假区,力求建成一个、成熟一个。同时,推动文化普及,在度假区打造一台群众参与性强、以“仙女文化”为主题的常年性演出剧目,在各大酒店和主题餐厅演出、传播。

    目前,度假区还在丰富度假业态,打造度假慢城,大力实施旅游业态提升工程,努力让旅游度假客人留得下来、玩得舒心。比如发展文化体验、康体运动、科考探险、健康养老、亲子游学、自驾露营等项目。加紧对商业街各小业态的布局招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开设KTV、酒吧、咖啡吧、足浴吧、室内游泳馆等,遵循“政策搭台、企业唱戏”原则,鼓励企业在商业街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聚人气,活跃市场,充分满足旅游度假客人吃喝玩乐的个性需求。同时,还积极倡导慢游生活。突出“忘却纷扰、回归自然”的休憩主题,推动旅游的“一锤子买卖”向“定期来武隆消费”转变。

    座谈会上,专家表示,“仙女山度假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回头客,慢旅游已经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要依托仙女山良好的生态,实施低密度、微密度开发,从细节入手,以‘宁静、原生态、尽情放松’的慢旅游吸引游客,形成一批完整的度假产品体系,让游客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陶冶生活情趣。”在提升度假品质方面,度假区引进了一批旅游、科技、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养老、度假等产业项目,实现度假区内业态多元化、多样化。立足于提升消费质量、度假质量和生活品质,让度假区留得住客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小公园、小游园、步游道、运动公园等设施设备,满足客人的差异化需求;加快推进仙女山职业院校的规划建设,引进品牌名校,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引进高端医养结合的品牌项目,满足高端人群的养生养老、医疗养护的需求。

    生态是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仙女山度假区坚持规划先行,严格生态保护。目前,度假区以《重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4—2030)》为遵循,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品质规划,合理配置度假区空间资源,优化度假区用地结构,完善功能分区,突出仙女山旅游度假优势特色,进一步开展好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度假区各项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城乡建设、林地保护、环保、交通等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和配置城市建设用地,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山脊线、原生态山头、生态绿化用地,严格控制容积率,坚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杜绝引进纯地产项目。最后,度假区依法坚决查处规划区范围内的违规建设行为。持续开展“两违”整治行动,有效处理存量,坚决遏制新增,维护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进建设美丽度假区。

[责任编辑: 石月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