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斩断思想上的穷根 开州大进镇的脱贫之路(中)
华龙网2月14日10时讯(记者 李天春 首席记者 张雅萍 实习生 闫仪)戴着“穷帽”不光彩,脱贫致富才是真。重庆开州大进镇贫困村民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和干劲,当地政府部门不仅大力“输血”,而且还鼓励村民发展产业,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今(14)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毕业于西南大学的“牛倌”郭用安,回到大进镇紫金村创业,独自开办养牛场,带领村民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天地,成为大进镇产业脱贫的亮点。
毕业挥挥手 回乡养牛创业
紫金村,虽然带有一个“金”字,但是由于资源贫乏,地处山区,不少村民望着大山“守穷”。
2015年,紫金村成为市级贫困村,共有127户贫困户537人,大多因病致贫。
2016年,紫金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其中原因除了长期有10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之外,还在于村里不断发展的产业,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在紫金村产业脱贫致富的扉页中,今年30岁的郭用安完全可以写上一笔。
2012年,郭用安从西南大学毕业,学了四年的动物科学,本来想进入畜牧部门工作,可是当年畜牧部门没有招人。
早在读大二时,郭用安曾在一家大型畜牧集团实习,毕业后本来可以留下来工作,那家企业的待遇不错。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毕业后,既然进不了畜牧部门,郭用安就挥挥手,告别校园回乡创业。
2012年9月,郭用安在叔叔和姐姐的帮助下,筹集了70多万元,在紫金村的山脚下开起了养牛场。
2013年5月,郭用安购买了第一批西门塔耳小肉牛,共有50多头。一年后,他将长大的肉牛卖掉,由于经验不足,他走了些弯路,只赚了10多万元。
尽管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但是掘到创业的第一桶金,郭用安还是非常高兴。不管赚多赚少,总算赚了,他看到了养牛的前景,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上阵父子兵 好钢用在刀刃
大学毕业后直接回乡创业,这个大学读得值吗?有些村民对郭用安的做法不理解。可是他却认为创业也需要文化和技术,他回乡养牛正好可以学以致用。
郭用安的父亲是兽医,本来在江苏打工。自从郭用安回到家乡创业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外出打工,一起在家养牛,给郭用安当做技术指导。
打仗靠亲兄弟,上阵靠父子兵。郭用安与其父亲扣起手,决心在养牛道路上闯出一条路。
2017年,郭用安养的第三批牛出栏,赚了50多万元,这让他更加坚信养牛前景一片光明。
赚得多,但是开支也很大。养牛的成本除了购卖小牛之外,还在于喂养的饲料。料草不够,郭用安就向周边的村民收购包谷杆,380元/吨,每年用量在800-1000吨。光是花在收购包谷杆的钱,每年就有三四十万。
除此之外,郭用安还长期雇有二三个贫困村民养牛,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郭用安的养牛场,增加了村民创收的渠道,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有钱大家赚 乡亲们一起来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郭用安一直认为,钱,一个人赚不完,有钱就大家赚。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开始动员贫困村民和他一起养牛。
没有文化的村民,养的是土牛,但是市场价格不高。2017年,郭用安帮助村民换了肉牛品种,全部养西门塔耳。一头小牛可以卖8000元左右,出栏后的一头肉牛可卖到1.7万元。如果一个村民能够养三头牛,一年的收入就有5万多元。
养牛的收入可观,肉牛产业充满阳光。想养牛的不只是紫金村的村民,其他村的村民也纷纷跑到郭用安的养牛场“取经”。
养牛产业越做越大,郭用安的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又动员村民喂养母牛,仔牛由他全部收购。肉牛出栏后,他直接卖给丰都的一家肉牛加工企业,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环节,养牛的利润得到充分保证。
养牛养出了经验,也养出了情怀。经过5年时间的打拼,郭用安前后投入了近200万元,不断扩大养牛规模。他还打算利用团市委的30万元“青年创业基金”,定点帮扶15户村民脱贫致富。每户村民按2万元作为股金,每年可得到1000元的保底分红。养牛的风险由郭用安承担,村民实现了旱涝保收。
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郭用安,每年要和大学的同学聚会。昔日同窗好友都佩服他的创业勇气。一些同学不断给他提供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让他时刻掌握市场的行情和动态,为他的养牛产业提供信息参考。
郭用安是大进镇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驻村干部用汗水和心血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欲知详情请关注明日推出的《斩断思想上的穷根 开州大进镇的脱贫之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