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十直镇蒋家山村 精准扶贫带来的崭新生活
华龙网7月10日15时30分讯(通讯员 何韵婷)“现在住的是新房、用的是自来水、吃的是肉嘎嘎,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我们的日子别提有多幸福啦。”丰都县十直镇蒋家山村村民代华平说。
近日笔者绕着蜿蜒洁净的乡村公路,从十直镇政府驱车10多分钟达到了该镇蒋家山村,这里空气清新、植被丰富,靓丽的便民服务中心、蓄满水的山坪塘、蜿蜒洁净的便民路、各项产业齐头并进,村民们站在田地除草、施肥,惬意享受着精准扶贫带来的崭新生活。
产业继续发力 村民持续增收
蒋家山村是十直镇的贫困山村,位于十直镇西北部,与莲花村相连,距十直镇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3071亩,其中森林11000亩、耕地1306亩、水田765亩。多年来,有劳动力的村民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年纪大的村民在家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全村共有522户1774人,其中残疾人52人,低保23户36人,五保户5人。
怎样才能让村民实现“靠山吃山”,成为困扰蒋家山村村支两委的一大难题。
“猕猴桃一直以来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为了让我村的产业持续发力,因此我们准备丰富产业种类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泽德告诉记者,他们到很多地方考察过,丰都县内和蒋家山村地理条件差不多的乡镇也去看过,也和很多老板谈过,最终决定利用蒋家山的地理优势,让有意向的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项目确定后,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通了村民的工作,流转了土地,种上了白芷、前胡等中药材。
“算起来,今年是我发展中药材的第四个年头,去年除去人均工资等开支,净赚了四五万元,于是从原先的十五六亩扩大至50亩,全部种上了中药材。”该药材基地老板代兴伟告诉记者,蒋家山村的气候、土质、海拔等条件十分适合种植中药材,种出的药材因卖相品质好,不少卖家提前订购,因此发展中药材前景非常好,他们下一步将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并与村民形成“土地流转+入股+年底分红”的链接利益机制,与大家一同增收致富。
王泽德介绍,近年来,为了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已引进了猕猴桃600亩、花卉基地700亩、核桃基地300亩、中药材80亩、巩固茶叶基地100亩,使全村80%的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完善基础设施 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动
“如村上基础设施不到位,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没有规模化产业,就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别谈脱贫了。”王泽德说,加之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只剩老弱妇孺留守,村民增收门路窄,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推进力度,不断完善和夯实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注入生命和活力。
近年来,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治山坪塘、硬化水泥路,新修便民路、水池…一项项工程齐头并进,逐渐改变着村子的面貌。 平坦宽敞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农户家门口,一辆辆运输车行驶在宽敞洁净的村公路,清澈的山坪塘滋润农田,百亩猕猴桃遍布山间郁郁葱葱…这是近日记者走进该村所看到的场景,站在田间的村民挥舞着锄头干着农活儿,家门口的村民哼着小曲忙着手里的活儿,运货物的三轮车来回穿梭,整个村子洋溢着喜悦之情。
“以前道路不通,种出的蔬菜、玉米等农作物常常烂在地里,现在路通了,我们能及时将蔬菜运出到场镇上售卖,方便又省时。”蒋家山村村民代兴华说,他们家常年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现在道路通了,创业的条件有了,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中药材增收致富。
“由于我村属于高山地区,一直交通困难,发展缓慢。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硬化公路15.8公里,硬化便民路15.6公里,新修水池7口,C、D级危房改造30户,解决了群众住房、饮水以及出行困难等,大大提升群众的满意度。”王泽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