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长江水下 沉浮之间丨白鹤梁跨越千年涅槃重生

来源:华龙网2018-07-29

  华龙网7月29日17时10分讯(见习记者 陈星)在重庆市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有一道天然巨型石梁,从唐逾今1200余年,每到冬春枯水季节,历代文人便会携带美酒佳酿来此镌刻,因而形成了闻名遐迩的白鹤梁题刻。今(29)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1997年三峡大坝蓄水前,为摆脱白鹤梁题刻永沉江心的命运,专家们最终决定以水下博物馆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如今,白鹤梁以一种新的姿态得以重生。

  长江标准眼

  石鱼出水兆丰年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白鹤梁一直都默默无闻沉寂在水里,只有在春天枯水季节才会出水一次,其余时间则久藏江心。每当白鹤梁露水之时,文人墨客便携带美酒佳酿,登上礁石,古往今来,来此探幽登游的观景者络绎不绝。人们信仰江水水面越在石鱼之下,就越为吉祥,因此又有“石不常见,见则年丰”之说。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人们在石梁上镌刻鲤鱼一对作为枯水标记,以后每逢鲤鱼现身,便有人在石梁上题写年代日期、观察情况等,也因而留下了不少诗词。据研究者考证,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留下题刻174段,现存165段,共约3万余字。

  高浮雕石鱼。见习记者 陈星 摄

  白鹤梁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甚至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素有“水中碑林”的美誉。这其中,尤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为后人继续研究石鱼文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黄德建告诉记者,经过他们的勘测发现,石刻中的唐代线雕双鲤的鱼眼,竟与现今涪陵长江零点水位相当,这比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早1100多年;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充分体现了古代巴渝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这对石鱼,堪称“长江标准眼”。

  10年7项方案

  白鹤梁以新的姿态重生

  1997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顺利实现大江截流,而被纳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重点的白鹤梁题刻面临着永沉江心的问题,如何保护珍贵的白鹤梁题刻,成为专家学者们的当务之急。

  从1993年开始,专家先后提出了7个方案,论证了十年时间,最后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的“无压容器”原理、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的方案。从2003年到2009年,历时7年,耗资2.1亿元人民币,水下博物馆最终建成。

  建成后的白鹤梁题刻被罩在穹顶与钢筋混凝土墙内,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观众可在耐压通道通过观测窗口,在数十米深的水下隔水观赏题刻。

  2010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2018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表彰其为2018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黄德建告诉记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自2009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览者达到了145万余人次。

  博物馆历史陈列墙。见习记者 陈星 摄

  历经几度沉浮

  “看得见”变“看得清”

  200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开馆之初,由于水质浑浊,藻类滋生等方面的问题,白鹤梁几度闭馆。

  “科技不断在进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为了让观众看清水中的题刻,还需要做更多的思考。”黄德建说。

  为了更好地突出题刻艺术观赏效果,延缓水中藻类和生物膜的生长,2012年至2014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继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科集团多次开展灯光升级改造相关课题研究。经过几度改进,如今,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

  记者从玻璃窗望出去,能够清晰地看到白鹤梁上的题刻。而这不仅源于灯光和水质的改善,还和这23个观察窗玻璃有关。黄德建透露,这些玻璃看上去很普通,实则大有来头,它们和歼20飞机前面的抗压玻璃为同一种材质,更换后的玻璃抗压能力是原来的16倍,每层玻璃有1.2公分厚,但透度可以达到97%。

  “从玻璃窗望进去,里面的水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每个小时都有20吨干净的纯净水注入进来,进行不断地循环,虽然是净化了的水,依然会滋生藻类。”黄德建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个问题,每个月或者一个半月,潜水员要轮流进入水下37.5米为白鹤梁题刻“洗脸”,37.5米水下作业对潜水员身体是很大的考验,每次作业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潜水员要轮流工作6、7天才能完成一次彻底的打扫。

  开馆之初,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曾挂过公示,提醒观众保护体内水质较为模糊,2012年挂过一两次,从2013年开始基本没再挂过。如今,博物馆已经由“看得见”变成了“看得清”。

  水下题刻清晰可见。见习记者 陈星 摄

  走出国门

  申遗正在进行时

  千百年来,白鹤梁文化绵延至今,薪火相传,人与水、人与江河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理念,揭示了根本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矛盾关系的伟大智慧。

  自2011年以来,涪陵区已经先后投入近8000余万元实施展陈布局、周边环境、玻璃窗更换、灯光改造等工程,完善白鹤梁申遗基础建设。目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已经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同类文化遗产工作中的最早探索,采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堪称国际范例。”黄德建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鹤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与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最新科技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运用研究,自2009年开放以来,已经有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南非等数10个国家3万余人的境外游客来参观白鹤梁。

  “我们对白鹤梁不是保护,而是保存。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吃对了,当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的后人要打开那个保护罩体的时候,白鹤梁会清晰地展示在后人面前,那时他们会感谢我们所做的工作。”黄德建说。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长江水下 沉浮之间丨白鹤梁跨越千年涅槃重生

2018-07-29 17:29:28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7月29日17时10分讯(见习记者 陈星)在重庆市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有一道天然巨型石梁,从唐逾今1200余年,每到冬春枯水季节,历代文人便会携带美酒佳酿来此镌刻,因而形成了闻名遐迩的白鹤梁题刻。今(29)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1997年三峡大坝蓄水前,为摆脱白鹤梁题刻永沉江心的命运,专家们最终决定以水下博物馆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如今,白鹤梁以一种新的姿态得以重生。

  长江标准眼

  石鱼出水兆丰年

  在上千年的时间里,白鹤梁一直都默默无闻沉寂在水里,只有在春天枯水季节才会出水一次,其余时间则久藏江心。每当白鹤梁露水之时,文人墨客便携带美酒佳酿,登上礁石,古往今来,来此探幽登游的观景者络绎不绝。人们信仰江水水面越在石鱼之下,就越为吉祥,因此又有“石不常见,见则年丰”之说。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人们在石梁上镌刻鲤鱼一对作为枯水标记,以后每逢鲤鱼现身,便有人在石梁上题写年代日期、观察情况等,也因而留下了不少诗词。据研究者考证,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留下题刻174段,现存165段,共约3万余字。

  高浮雕石鱼。见习记者 陈星 摄

  白鹤梁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甚至还有少数民族文字,素有“水中碑林”的美誉。这其中,尤以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为后人继续研究石鱼文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黄德建告诉记者,经过他们的勘测发现,石刻中的唐代线雕双鲤的鱼眼,竟与现今涪陵长江零点水位相当,这比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尺的水位观测记录早1100多年;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充分体现了古代巴渝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这对石鱼,堪称“长江标准眼”。

  10年7项方案

  白鹤梁以新的姿态重生

  1997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顺利实现大江截流,而被纳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重点的白鹤梁题刻面临着永沉江心的问题,如何保护珍贵的白鹤梁题刻,成为专家学者们的当务之急。

  从1993年开始,专家先后提出了7个方案,论证了十年时间,最后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的“无压容器”原理、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的方案。从2003年到2009年,历时7年,耗资2.1亿元人民币,水下博物馆最终建成。

  建成后的白鹤梁题刻被罩在穹顶与钢筋混凝土墙内,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部分组成。观众可在耐压通道通过观测窗口,在数十米深的水下隔水观赏题刻。

  2010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2018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表彰其为2018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黄德建告诉记者,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自2009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览者达到了145万余人次。

  博物馆历史陈列墙。见习记者 陈星 摄

  历经几度沉浮

  “看得见”变“看得清”

  200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开馆之初,由于水质浑浊,藻类滋生等方面的问题,白鹤梁几度闭馆。

  “科技不断在进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为了让观众看清水中的题刻,还需要做更多的思考。”黄德建说。

  为了更好地突出题刻艺术观赏效果,延缓水中藻类和生物膜的生长,2012年至2014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继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科集团多次开展灯光升级改造相关课题研究。经过几度改进,如今,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

  记者从玻璃窗望出去,能够清晰地看到白鹤梁上的题刻。而这不仅源于灯光和水质的改善,还和这23个观察窗玻璃有关。黄德建透露,这些玻璃看上去很普通,实则大有来头,它们和歼20飞机前面的抗压玻璃为同一种材质,更换后的玻璃抗压能力是原来的16倍,每层玻璃有1.2公分厚,但透度可以达到97%。

  “从玻璃窗望进去,里面的水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每个小时都有20吨干净的纯净水注入进来,进行不断地循环,虽然是净化了的水,依然会滋生藻类。”黄德建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个问题,每个月或者一个半月,潜水员要轮流进入水下37.5米为白鹤梁题刻“洗脸”,37.5米水下作业对潜水员身体是很大的考验,每次作业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潜水员要轮流工作6、7天才能完成一次彻底的打扫。

  开馆之初,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曾挂过公示,提醒观众保护体内水质较为模糊,2012年挂过一两次,从2013年开始基本没再挂过。如今,博物馆已经由“看得见”变成了“看得清”。

  水下题刻清晰可见。见习记者 陈星 摄

  走出国门

  申遗正在进行时

  千百年来,白鹤梁文化绵延至今,薪火相传,人与水、人与江河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理念,揭示了根本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矛盾关系的伟大智慧。

  自2011年以来,涪陵区已经先后投入近8000余万元实施展陈布局、周边环境、玻璃窗更换、灯光改造等工程,完善白鹤梁申遗基础建设。目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已经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同类文化遗产工作中的最早探索,采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堪称国际范例。”黄德建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鹤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与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最新科技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运用研究,自2009年开放以来,已经有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南非等数10个国家3万余人的境外游客来参观白鹤梁。

  “我们对白鹤梁不是保护,而是保存。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吃对了,当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的后人要打开那个保护罩体的时候,白鹤梁会清晰地展示在后人面前,那时他们会感谢我们所做的工作。”黄德建说。

[责任编辑: 石月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