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县:桥通了 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华龙网7月30日17时讯(通讯员 蔡秀)彭水自治县保家镇三江口,普子河、狗二泉河、郁江在这里汇集,形成三江交汇的景象,由此所在的村也叫三江村。
7月,炎热的夏季,江边凉风习习,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白鹭、青桩栖息。两辆车在刚通车不久的桥上会车,双方短促的汽笛声惊起一群江边觅食的白鹭。吃过午饭的张仕兵坐在屋檐下,望着平静的江面发呆,白鹭飞过他家门前,他才跟着转移了目光。以前,保家镇三江村5组、芦塘乡与通往县城的公路隔着100多米宽的郁江,等船、坐船成为村民们无奈的选择。他们做梦都盼着能有一座桥通向对岸。如今,桥通了!
父辈撑船渡人
张仕兵家就在离三江汇合点的不远处,祖辈几代人都是村里的摆渡人。对于三江口的这番美景,几代人都没有闲暇的时间来欣赏,他们都在忙着一件事——摆渡。
“父亲说从爷爷那辈人开始撑船,爷爷又说从他父亲那辈人开始撑的。到底哪一年开始撑船的,哪个都说不清了。”说起撑船的由来,张仕兵摇摇头。在他的记忆中,爷爷将船交给了父亲,父亲又将船交给了哥哥,哥哥又将船交给了他。因为隔着这条江,保家镇三江村5组有90多户600多人都得靠张仕兵的一艘渡船过河到场镇去往县城,与三江村毗邻的芦塘乡部分村民也得靠这条船去往县城。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张仕兵家几代人都成了这条河的摆渡人。
清晨,对岸的孩子要过河上学,他得渡。下午,孩子放学了,他得送。遇到了赶集的日子,渡口处更是排起了长队等着他。“一个单面船能装下20个人,最多的一天渡了600多人。”说起以往渡口的情况张仕兵津津乐道。“过船费1分、5分、1角到后来1元。船也从木船换成铁船。”
走陆路多走几十里
七月,平静的水面,浅滩处露出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从江边蜿蜒至渡口凉亭,凉亭被周围的玉米杆遮得严严实实。以前,渡口凉亭都是人来人往的聚集地,在这等着张仕兵的船过河。若是遇到汛期,老人、小孩还得等着张仕兵将船靠好后来背他们上船。“洪水一来,岸边冲起壕壕,船去不了,老人、小孩过不去,那怎么办,就只能背哟。”张仕兵说,除了渡人过河,背老人和小孩也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小时候,张仕兵跟着父亲一起渡船,父亲背老人,他就背小孩。除了坐船过河,就没有别的办法过河了吗?涨水了怎么办呢?“不坐船那就得绕路,开摩托车都得绕近2个小时;走路,那更得走上大半天。”周杰是保家镇三江村村主任,他家就住在河的对岸,他见过村民为了过河想过的所有办法。
周杰说的陆路,是避开三江口,翻过村里的山绕行到芦塘乡至郁山镇再到保家场镇或到县城。对于这条河,周杰和村民一样,又爱又恨。一条江河水养育一方村民,也“害”了不少村民。“遇上汛期,过不了河,村民病了打120急救都没有办法。”
桥通了,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几年前有了漫水桥,遇到洪水,又被冲毁了。直到去年底,一条可以通车的桥终于开建了。”看着逐渐架起的桥,张仕兵心里非常高兴。2012年,政府投资建设了一座简易桥,暂时解决村民出行。2017年10月,政府投资再次对桥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2018年1月24日,桥建成通车。这意味着,村民出行方便了,可以走路过河了,也能将车开过对岸,同时也意味着,祖辈流传到他手上的船将退出历史舞台。
“腊月初八,桥通车,船退市。”桥通车这天,张仕兵记得特别清楚,在那一天,那条在河上来回成千上万次的铁皮船,和他一起下岗了。
“几十年了,有了感情,一到河边都觉得空落落的,像丢了个东西。但是,大家出行方便了也安全了,也值!”上岸后,张仕兵将政府给的补贴加上自己的积蓄和儿子、侄子在县城开了一家车店销售汽车。
桥终于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岸群众长期坐船过河的痛苦,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客运车通到5组,大家能直接坐车到保家到县城;村民再也不用租房子陪孩子上学 了;村民房屋改造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周杰列数着这座桥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同时,桥通车了还使芦塘、连湖、保家等乡镇连接更加紧密,周边数万余人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