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一个重庆摄影师与6个大凉山孤儿的新家
华龙网8月10日9时50分讯(首席记者 张雅萍 实习生 张一帆 通讯员 熊迪)八月,正值大凉山地区的雨季,盐源县棉桠乡,通往大山深处的小路常常被雨水淹没,重庆籍摄影家吕继林的匆匆脚步并没有因为雨水的泥泞慢下来,这是他第四年走在这条山路上,山的深处,有他帮扶的六个孤儿,这一次,他是来帮六个孩子搬新家的。
六个孩子之前居住的旧房子。通讯员 熊迪 供图
幸福三代之家因病致贫
盐源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是西昌到泸沽湖的必经之地。
这是一个本该幸福享受天伦之乐的三代同堂家庭,年近70的老太太膝下三个儿子都陆续成了家,并为她和老伴添了7个孙辈,日子虽然不富裕,一家人夜生活得其乐融融。
变故发生在几年前,先是老伴和两个儿子、一个儿媳相继病逝,紧接着另一个儿媳受不住打击上吊自尽了,最后小儿媳在贫困潦倒的生活和巨大生存压力下带着女儿离开了这个家,一个15口人的大家庭,只剩下老太太、小儿子杨医生和他两个哥哥留下的六个孩子。
吕继林帮扶的大凉山贫困家庭。通讯员 熊迪 供图
重庆摄影家采风结缘 为六个孩子千里造梦
把吕继林与这个家庭联系起来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摄影创作采风活动。吕继林第一次到这个小山村时,这里还没有通水电,照明的是黑夜里一盏微弱油灯,饮水浆洗全靠老天爷“赏雨”。破旧的房子处处残垣破壁,起风时透风,下雨时漏雨。
“虽然家里很贫穷,但他们都团结而顽强地面对着生活扔来的‘厄运’”,小儿子杨医生在附近的一所小学打工养活全家八口人,六个孩子最小的9岁,最大的才14岁,却格外地懂事,相互帮衬着照顾年迈的奶奶,共同将各类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他们身上你全然看不见城里孩子的撒娇任性,有的只是同龄孩子不具备的成熟干练”。
看着这彼此依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个念头在吕老师心中萌芽——他要在盐源县棉垭乡他们原住址的不远处给他们建造了一个美丽的家。
在同行摄影师的支持和关注下,尽管缺水少电,各种条件也不具备,吕继林一点点克服各种困难,让计划慢慢得以实现。
今年,新房子终于修好了,孩子们就要搬进新家了。四间卧室,可以让奶奶、杨医生、男孩、女孩分室而居,增加了洗澡间和卫生间,还在门口的小树上建了图书室,陈列了3000册图书供周边孩子阅读。
吕继林等摄影人为六个孤儿修建的新家。通讯员 熊迪 供图
独善善不如众善善 这群摄影人自掏百万扶贫
在这四年里,吕继林和他的摄影家朋友们做的可不仅仅是为六个孩子修新房子。在他的带领下,一大帮摄影人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盐源的各大山头。
截止目前,他们已在盐源大草乡、棉桠乡小学捐赠书包1800个,校服1800套,学校餐厅桌椅数十套,再加上购买的服装鞋子、书本文具和赠送的现金,耗资上百万元。此外,他们还带动行业爱心人士资助十个贫困孩子上学直至大学毕业。
在关爱孩子们的同时,吕继林还为当地40个贫困户送去种子、树苗和1600只小鸡仔,并给六个孤儿家种了12亩花椒树和杜丁等药材,想让贫困村民通过劳动致富,真正实现自给自足。
吕继林连续四年来到大凉山深处的和这个小山村。通讯员 熊迪 供图
摄影家有个公益目标 要在大凉山建“艺术教室”
“吕老师是做任何事都追求极致完美的人,做摄影是这样,做公益更是如此”,同行摄影师告诉我们,吕继林作为中国人像摄影“十杰”,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是行业里人人敬重的摄影大家,但更为人所敬佩的,是他热衷公益事业并积极参与的“善心善举”。
“我只是想尽一个摄影人的本分,用影像记录和唤起”,这些年,吕继林光是自掏腰包,就在这片土地上花费了40万元,而他在公益事业上投入的,可远不止这4年和40万。在关爱留守儿童这条路上,他已经走了30年。
吕继林告诉记者,帮助这六个孩子是不够的,他们正在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积极申请立项“艺术教室”公益项目,准备在全国建立艺术教室20个,如果项目能够实现,第一个“艺术教室”他想建设在大凉山。“国家正在精准扶贫,我们摄影人也能出一份力,我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我相信我们摄影人联合起来,这里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