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山村的守望(上篇)
前言
重庆城口县沿河乡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在市纪委监委扶贫集团驻沿河乡工作队的帮扶下,沿河乡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坚决与贫困作斗争。老柏树的村民更是通过坚韧不拔的勇气战天斗地,誓把天堑变通途。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演绎着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从今(24)日起,本网将陆续推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村庄的守望(上篇、中篇、下篇)》系列深度报道,聚焦老柏树的变迁。
在风光秀丽的景区,栈道是风景。在贫穷落后的山区,栈道却是险境。城口县沿河乡老柏树村的风光不错,也有栈道。只不过,这里的栈道却是艰险的“代名词”。
守望群山吃够苦头
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群山环抱,“贫穷”二字,曾是村民祖祖辈辈身上的烙印。
北坡村的五社、六社、七社、八社被当地人称为老柏树,原为中溪乡的柏树村。中溪乡与沿河乡合并为沿河乡后,中溪乡原有的柏树村、安平村、北坡村合并为北坡村。
23年前,原中溪乡是城口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出行靠走、通讯靠吼,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中溪乡的发展,造成中溪乡的贫困、村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低下,出乡需要走栈道、过河流,通过险峻陡峭的扁桶峡到达外面的世界。
都说靠山吃山,村民们却无法“吃山”。交通不便,农副产品、中药材运不出去卖不了。守着金山银山,却只有受穷。
“我们在大山里生活,吃够了苦头。”64岁的村民张前文提起生活经历直摇头。在他小时候,村民要出山只有走险象环生的小路。如果感冒了,就喝点咸菜水或者辣椒汤,然后蒙着被子发汗,把寒气逼出来。这个办法虽然土,但是管用。如果生大病,只有“硬抗”。
村民辛苦养了一年的肥猪,因为路太险,屠户绝不会上门收购。村民也不敢抬活猪下山。如果猪要挣扎,人猪都会落下山崖。
如果非要卖猪,村民们只有把猪杀掉,沿着险峻难行的山路,肩挑背扛走上三四个小时,到平坝镇、双河镇(与沿河乡相邻)去赶场卖掉。
那时,穷乡僻壤,女儿嫁出去易,媳妇取进难。“金凤凰”一旦飞出大山,再也不愿回头。
那时,青壮年们都攒足尽头,外出打工,希望能赚钱养家。挣了钱的就在外面买房,同样不愿回头。
重物靠板车运、靠骡马驮。解决出行难问题,成了村民们最朴素的梦想……
守望天堑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家喻户晓。
“要想富,先修路”。村民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做梦都想“移走大山”。
交通问题一定要解决,村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定要改变。
1995年,城口县委、县政府筹资,由乡政府提供炸药,村民集资购买柴油发动机、岩石打孔钻机、空压机等机械设备,按每户的人口出工出劳,开始建设中溪公路,誓把天堑变通途。
没有地方放机器,村民们就用錾子、铁锤以及那爬满茧的双手,撬、搬、推,那是最有力量的工具;需要炸药先行,村民们就在悬崖上荡单绳秋千,打炮眼、放炸药,那是最悲壮的风景……
修路过程很艰辛,有一公里多的半隧道,那是在坚固的悬崖上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参加施工的群众,有壮劳力,也有驼背的老人,有背着孩子的妇女,这路,是按照户数一家一家分下去的,大家带着锄头、背篓、粮食、铁罐、被子,一家一户来到的工地战天斗地。
修路苦不苦?当然苦。不修路,日子更苦。修路,村民们没有怨言,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只有路通了,好日子才会有。
这一修,就是三年。
1998年,村民们终于修建了一座长约4.5米宽,14公里长的泥结石路,联通了中溪乡与外界。
村民修路,誓把天堑变通途。通讯员 庞启渊 摄
守望出山村民之盼
沿河到中溪的公路通了,虽然道路沆沆洼洼,但是毕竟是路,从无到有。鸣着喇叭的汽车开进扁桶峡时,村民们沸腾了:“车来了”!,中溪乡通了公路,距脱贫的日子不远了。
中溪乡的公路,在老柏树人的心里深深扎下根。
“我们村也要通公路,一直延伸到家门口”,这个愿望像燎原之火一样,在老柏树人的心里蔓延。村民们坚信,“中溪公路修通了,老柏树的公路,我们也一定能修通!”
2003年,老柏树的群众自己集资修路,一家出几百,有的出了几千,买机器,买炸药,买工具。
原来从新公路到老柏树的路,要过一条河,还有3.7公里的山路。宽处不足20厘米,窄处只够掂上半个脚尖,有些断崖处还用木棒捆成梯子。
这是什么路?这哪里叫路?老柏树的村民们受够了,不愿意再走这条路,不愿意再走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
路,修了一年多。新路改变了线路,平缓了—些,虽然烂,但是也算是有改变,为以后要拓宽公路打下坚实基础。
修路,成了老柏树村民们的集体梦想。山高路险,怎么修路?村民们就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古人能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就不能?”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老柏树也没有路,路是村民们从悬崖上的石头缝里一点一点的“抠”出来的,在群山中的那些半隧道的路就是证明。
有一个地方,上面悬崖太大,就用一根铁柱子支撑着上面的悬崖,至今还矗立在悬崖边,锈迹斑斑但又坚硬挺拔。
这条路,好走了,危险少了,但不是公路。
2011年,乡政府又想法争取了资金,将路拓宽了,一米多宽,走人,通骡马都没问题,还在险要的路边加装了护栏。
但,还是要修路,要拓宽,要加固,老柏树要有一条自己的公路!
修建公路,是老柏树村民的信念!
骡马运输费用最低在60元/100公斤左右,农林产品的运出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运入成本极大。
贫穷依然在。
村民们修路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详情请见明日推出的《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一个村庄的守望(中篇)》。
文/记者 李春燕 卢勇刚 李天春 刘雪琴 见习记者 余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