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④:渠乡转身绘出七彩乡村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④:渠乡转身绘出七彩乡村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6-01

进入专题>>

相关稿件: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①:家园如公园 公园绕家园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②:校地合作催生绿色经济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③:一支蜡梅正在加速乡村振兴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⑤:以山养山火烧地变经济林

核心提示

为讲好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且不懈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市委网信办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组织开展《山清水秀·绿动巴渝》网络媒体主题采访,重点报道各区县、各部门创新思路、现实路径、具体成效,发掘一批政府主导推动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重点磅推出《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系列报道,从生态宜居、河流治理、乡村振兴、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等方面,深度解读北碚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场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日 17 时讯(记者 李天春)“问渠发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红旗渠已成河南省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重庆北碚区柳荫镇,也有14条人工水渠,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总长在43公里左右,保存完好的水渠还有30公里,被广大网友称为重庆的“红旗渠”。今(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柳荫镇的水渠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增加靓丽的色彩。

绿色美丽的柳荫镇。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长虹卧波润良田

“长虹卧波,气势非凡”,很多网友第一次见到柳荫镇的水渠,禁不住发出如此感叹。

水渠,对于“90后”、“00后”或者比较陌生,但是却是“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在水源匮乏的年代,水渠成为输水的重要渠道,灌溉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的万亩良田。

柳荫镇的水渠也不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柳荫镇常年干旱,农作物收成惨淡,农民生活极为贫苦。但村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愚公移山”的不屈精神,以“人定胜天”的决心开始了这项宏伟工程。

因为水渠,柳荫镇也成为重庆的“渠乡”。

雄伟的柳荫镇水渠。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柳荫镇明通村五社的王吉勇,今年66岁,是柳荫镇的水渠修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当地人称水渠为渡槽,王吉勇亲自参与修建了一条支渠的石孔,对水渠有特别深的感情。“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全肩挑背磨,大家硬是把水渠修好了。”他走在水渠上,当年热火朝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柳荫镇的水渠,有2条干渠,12条支渠。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们开山凿石,徒手搬运,历经10年苦战终于竣工,如同一根根的毛细血管,引来金刀峡胜天水库的甘泉,将全镇的良田沃土全覆盖。

蜿蜒曲折的水渠犹如“长龙”。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一鸣惊人的颜值

一般而言,水渠是修建在地面。但是,柳荫镇的水渠却是悬空而建,像是一座石拱桥,最高处与地面落差超过50米,是不折不扣的“空中水渠”。

人工水渠,是柳荫镇的重点水利工程,更是村民坚韧不拔的人文精神的象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山坪塘、蓄水池多起来,引水管道遍布全镇,柳荫镇的水渠完成历史使命,但是从未退出人们的视野。

“闲”下来的水渠能够做什么呢?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柳荫镇的水渠开始“复苏”,在一个又一个网友的镜头和笔端下,成了重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当年村民建设水渠热火朝天的情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王吉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主动性,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参与修建的水渠,竟然会成为“网红水渠”,真应了那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水渠自修建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柳荫镇的水渠价值利用问题,北碚区的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柳荫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也在谋划,村民们也在群策群力想办法。

“原生态”、“美丽乡村”、“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汇聚到水渠身上的独特“标签。

“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

经过反复论证,柳荫镇决定把水渠的“颜值”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怀旧情感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柳荫镇水渠。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水渠的价值再现

借助水渠发展乡村旅游,柳荫镇定好“舤向”,决定把东升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

为什么选择东升村?

原因很简单,东升村是北碚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有3公里长的水渠保存完整,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与水渠形成的“长虹卧波”交相辉映,作为全市唯一一个乡村在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是一个“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早在2018年11月,柳荫镇就与四川美术学院开展合作,推出中国渠乡“光与音”在地创作工坊、“寻乡之径”竹编艺术展,为北碚的乡村旅游发展作好铺垫。

2019年6月,重庆三峡油画院的画家们前往东升村写生,用画笔彩绘山村风貌。

2020年1月,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们创作的《一锤定荫》大型雕塑在东升村的的一处干渠下落成。这幅作品运用超现实主义、波普等艺术手法,选取柳荫水渠修建阶段的石锤为素材,将那段艰苦卓绝、团结奋进的峥嵘岁月和源远流长的水渠精神予以定型。

《一锤定荫》大型雕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在雕塑上,张贴着许多当年修建水渠的照片,记录着斑驳的过往岁月,余音绕梁,犹言在耳,成为东升村乡村旅游的点睛之笔。

王吉勇站在《一锤定荫》前面,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讲述修建水渠的那段日子,激情之情难于言表。他认为,村民们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功夫,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水渠的价值又得到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村社艺术基地、四川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北碚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重庆三峡油画院写生基地相继落户东升村。其中,四川美术学院已研发捕风捉影、花木奇谭、大地之眼、水到渠成4个研学课程,导入1000余人流量开展研学活动。

柳荫镇距重庆主城核心区仅半小时车程,毗邻两江新区,紧连金刀峡4A级景区。如今,该镇利用空中水渠引来乡村旅游“活水”,以“田园童画·奇彩东升”为总体定位,走上“农+旅+艺+学”的乡村振兴之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④:渠乡转身绘出七彩乡村

2020-06-01 17:09:28 来源:

进入专题>>

相关稿件: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①:家园如公园 公园绕家园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②:校地合作催生绿色经济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③:一支蜡梅正在加速乡村振兴

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⑤:以山养山火烧地变经济林

核心提示

为讲好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且不懈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市委网信办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组织开展《山清水秀·绿动巴渝》网络媒体主题采访,重点报道各区县、各部门创新思路、现实路径、具体成效,发掘一批政府主导推动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重点磅推出《山清水秀绿动巴渝丨北碚观察》系列报道,从生态宜居、河流治理、乡村振兴、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等方面,深度解读北碚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场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日 17 时讯(记者 李天春)“问渠发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红旗渠已成河南省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重庆北碚区柳荫镇,也有14条人工水渠,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总长在43公里左右,保存完好的水渠还有30公里,被广大网友称为重庆的“红旗渠”。今(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柳荫镇的水渠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增加靓丽的色彩。

绿色美丽的柳荫镇。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长虹卧波润良田

“长虹卧波,气势非凡”,很多网友第一次见到柳荫镇的水渠,禁不住发出如此感叹。

水渠,对于“90后”、“00后”或者比较陌生,但是却是“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在水源匮乏的年代,水渠成为输水的重要渠道,灌溉了一个又一个地方的万亩良田。

柳荫镇的水渠也不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柳荫镇常年干旱,农作物收成惨淡,农民生活极为贫苦。但村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愚公移山”的不屈精神,以“人定胜天”的决心开始了这项宏伟工程。

因为水渠,柳荫镇也成为重庆的“渠乡”。

雄伟的柳荫镇水渠。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柳荫镇明通村五社的王吉勇,今年66岁,是柳荫镇的水渠修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当地人称水渠为渡槽,王吉勇亲自参与修建了一条支渠的石孔,对水渠有特别深的感情。“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全肩挑背磨,大家硬是把水渠修好了。”他走在水渠上,当年热火朝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柳荫镇的水渠,有2条干渠,12条支渠。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们开山凿石,徒手搬运,历经10年苦战终于竣工,如同一根根的毛细血管,引来金刀峡胜天水库的甘泉,将全镇的良田沃土全覆盖。

蜿蜒曲折的水渠犹如“长龙”。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一鸣惊人的颜值

一般而言,水渠是修建在地面。但是,柳荫镇的水渠却是悬空而建,像是一座石拱桥,最高处与地面落差超过50米,是不折不扣的“空中水渠”。

人工水渠,是柳荫镇的重点水利工程,更是村民坚韧不拔的人文精神的象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山坪塘、蓄水池多起来,引水管道遍布全镇,柳荫镇的水渠完成历史使命,但是从未退出人们的视野。

“闲”下来的水渠能够做什么呢?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柳荫镇的水渠开始“复苏”,在一个又一个网友的镜头和笔端下,成了重庆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当年村民建设水渠热火朝天的情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王吉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主动性,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参与修建的水渠,竟然会成为“网红水渠”,真应了那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水渠自修建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柳荫镇的水渠价值利用问题,北碚区的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柳荫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也在谋划,村民们也在群策群力想办法。

“原生态”、“美丽乡村”、“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汇聚到水渠身上的独特“标签。

“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

经过反复论证,柳荫镇决定把水渠的“颜值”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怀旧情感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点,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柳荫镇水渠。见习记者 黎盛荣 摄

水渠的价值再现

借助水渠发展乡村旅游,柳荫镇定好“舤向”,决定把东升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

为什么选择东升村?

原因很简单,东升村是北碚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有3公里长的水渠保存完整,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与水渠形成的“长虹卧波”交相辉映,作为全市唯一一个乡村在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展出,是一个“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早在2018年11月,柳荫镇就与四川美术学院开展合作,推出中国渠乡“光与音”在地创作工坊、“寻乡之径”竹编艺术展,为北碚的乡村旅游发展作好铺垫。

2019年6月,重庆三峡油画院的画家们前往东升村写生,用画笔彩绘山村风貌。

2020年1月,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们创作的《一锤定荫》大型雕塑在东升村的的一处干渠下落成。这幅作品运用超现实主义、波普等艺术手法,选取柳荫水渠修建阶段的石锤为素材,将那段艰苦卓绝、团结奋进的峥嵘岁月和源远流长的水渠精神予以定型。

《一锤定荫》大型雕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在雕塑上,张贴着许多当年修建水渠的照片,记录着斑驳的过往岁月,余音绕梁,犹言在耳,成为东升村乡村旅游的点睛之笔。

王吉勇站在《一锤定荫》前面,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讲述修建水渠的那段日子,激情之情难于言表。他认为,村民们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功夫,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水渠的价值又得到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村社艺术基地、四川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北碚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重庆三峡油画院写生基地相继落户东升村。其中,四川美术学院已研发捕风捉影、花木奇谭、大地之眼、水到渠成4个研学课程,导入1000余人流量开展研学活动。

柳荫镇距重庆主城核心区仅半小时车程,毗邻两江新区,紧连金刀峡4A级景区。如今,该镇利用空中水渠引来乡村旅游“活水”,以“田园童画·奇彩东升”为总体定位,走上“农+旅+艺+学”的乡村振兴之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徐力超]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