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①:慢半拍细雕琢  美了家园来了归雁

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①:慢半拍细雕琢  美了家园来了归雁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8-03

相关报道

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②:炊烟下的人气  民宿餐饮都被激活

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③ :慢城后生可畏   95后村支书挑大梁

核心提示:

“慢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刚刚过去的重庆长寿“双晒”,让慢城的诗和田野再次惊艳网友目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长寿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地标……穿过这些光环和彩带,慢城内的娴静生活,更让人向往。

在这座“城”里,村民不出家门,就不必困守青山受穷,而是从稳定工作中收获踏实的幸福;

在这座“城”里,商铺不盲求人流量,却关心一花一木,磨掉数月时间打造一处景观;

在这座“城”里,游客一天只做一件事——看一本书或品一杯茶,安放一身乡愁别绪和倦意……

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长寿慢城·橘乡故事】系列报道,通过三组不同人物的故事,带您慢行这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田园,细品慢城韵味和背后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3日18时讯(记者 舒婷 陈美西 谢鹏)“李经理,我们外面的人回来,想搞点农家乐,要些哪样手续?”一大早,50岁的村民杨俊池就来到重庆市长寿区保合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简称保合文旅公司)询问,装修店面、办健康证、办营业执照……这些都是老杨一辈子没接触过的新鲜事儿。

2019年底,位于长寿区龙河镇的“橘乡福地•长寿慢城”正式开园,杨俊池老家所在的保合村,地处其核心区。

看着白墙青瓦下,素雅的民居错落有致;万亩橘林中,蜿蜒的自行车道如丝如绢。和杨俊池一样,许多出走半生为讨口饭吃的人,渐渐被家乡的田园牧歌吸引回来……

“农民一辈子,就向往一个安稳踏实。”今年,杨俊池决定:“回来了,就再也不走了!”


杨俊池在家门口务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50岁,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如果不外出打工,杨俊池最理想的人生状态应该是这样——早上送女儿到学校,上午和妻子下地干活到日晒当头,中午回家吃着老母亲做的饭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脚盆前,泡个舒服的热水脚。

但30多年前,生他的村庄养不活一家人。三亩地流种的是玉米、水稻,杨俊池无奈外出讨口饭吃。

女儿上一年级那年,他和妻子背上两个编织袋,在一个天没亮的早上,踏上了进城的路。

这条路有多远?他们走路加坐车,颠簸一整天,才来到重庆的市中心。在城里,夫妻俩租下一间10几平米的老屋,每天挤公交到各个场镇摆摊,平时就打些零工。为了节约路费,过年才回家一次。

这条路有多长?为了攒够积蓄回老家,杨俊池用了半辈子时光,错过了女儿的成长,也错过了与母亲的永别。

“看嘛,人生百年我过半!50(岁)了……”说这话的时候,杨俊池正在慢城里的“君子山居”民宿前务工——工作内容是修排水道,这里离家不过三分钟路程,一天有120元的收入。

慢城橘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去年底,横跨龙河镇、双龙镇,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的“橘乡福地•长寿慢城”开园,杨俊池无奈离开的家乡,已然成了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试验田。

回到这座“城”里,修民宿、做保洁、进餐馆……对杨俊池夫妻俩来说,处处是机遇。如今,杨俊池就近务工,妻子则在茶舍上班,一个月领着2000元的工资。

“过去村里没产业,回来,有家没工作;在外面,有工作没家。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女儿进城教了书,家里老父亲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杨俊池和妻子决定:“下半辈子,咱们家里过!”

家里二层小楼完成风貌改造后,不时有游客拍照打卡,他甚至不想打工了,计划着开农家乐自己当老板:“我家老婆做菜味道好,特别是回锅肉!”

风貌整治后的农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家园变公园,下半辈子不漂了”

和杨俊池一样,同样年过半百重新开启人生的,还有邻居王仁海。

57岁的王仁海从贵州回到老家不过半年。他的新房就建在蔡家河湿地公园旁,公园沿岸13公里步道串起8个亲水平台,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曼妙多姿,令人心旷神怡。

王仁海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前家里经济条件差,自己21岁外出打工那一年,大儿子才出生几个月。

为了养家糊口,王仁海做过木工,也卖过禽蛋,后来因为家具建材生意找到了致富门路——在贵州,王仁海的门面达到10余个,年利润数百万元。

“做生意表面看起轻松,实际思想压力很大,几百个人的工资等着你来发。”乡亲眼里风光无限的“王老板”却因为劳累焦虑,经常睡不着。

“外面漂了多年,很累。”今年疫情期间,王仁海索性将建材生意全部打点出去,回到慢城。

俯瞰当下慢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王仁海是个特别爱干净的人,等到他回来时,印象中“鸡屎猪屎到处是”的乡村,已经大变样——慢城核心区14个湾落环境综合整治和1000余栋房屋外立面风貌改造完成后,家家户户拥有别具一格的农家院落,挂着秋千,开满鲜花。

王家的老房子盖成了保合书院,一家人在政府批复的新地上盖起了新家。

“现在每天睡到八九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子里里外外扫一遍。”老王响应政府号召,开起了美食美客石磨豆花餐饮店。周末和节假日是旺季,他就雇贫困户前来帮忙打理,工作日游客不多,王仁海起床吃了早饭,还能贪个回笼觉。

王仁海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豆花店一个月有近万元的利润,远比不上做生意。但老王说,能带动老乡一起增收,外面有钱也不想赚了。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多少钱也买不来,他还准备把经营、管理技术教给更多的人。

“你看,路边全是花,我连花都不用种。完全是住在公园里面!”王仁海说。

乡村微景观。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袁舒含 摄

“守着老家,就是守着稳稳的幸福”

对农村人来说,在地里,就是最踏实的幸福,在家里,就是最满足的生活。

在李家湾,绣铸铁板、砖石木竹的混搭,以及陶罐猪槽等器物的陈设营造出怀旧氛围;在巷子湾,四面合围、巷巷相连,呈现出一派和乐景象……目前,以新老秀才湾片区为核心,以李家湾、巷子湾、铁匠湾、插旗山、石厂湾为重点,结合各湾落历史文化沿革,当地已经打造出一湾一景的新型慢生活村景。

曾经无奈背井离乡的人,曾经出走想要回家的人,越来越多的老乡踏上了回慢城的路。

“秀才湾回来了3家,插旗山回来了3家,现在已经有6户确定回村了……”保合村村主任余书明回忆,村里以前条件差,留不住人。尤其是5000余亩土地从2010年全部流转出去种植柑橘后,因为产业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外出打工的人很多,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随着慢城一期项目的完工,河道生态环境治理、道路沿线景观、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一度静默的乡村开始有了人气和笑声。

“我看看,最近和我联系想回来开农家乐的,都有十几家了!”余书明扳起手指数了数,脸上满是笑意。

“慢城不是建造一个城市中心,而是选择把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目标,是展现生产、贸易、消费的一种全新方式,这与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也是我们选择以慢城形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因之一。”龙河镇党委书记邹翔名补充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①:慢半拍细雕琢  美了家园来了归雁

2020-08-03 18:25:43 来源:

相关报道

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②:炊烟下的人气  民宿餐饮都被激活

长寿慢城·橘乡故事③ :慢城后生可畏   95后村支书挑大梁

核心提示:

“慢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刚刚过去的重庆长寿“双晒”,让慢城的诗和田野再次惊艳网友目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长寿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地标……穿过这些光环和彩带,慢城内的娴静生活,更让人向往。

在这座“城”里,村民不出家门,就不必困守青山受穷,而是从稳定工作中收获踏实的幸福;

在这座“城”里,商铺不盲求人流量,却关心一花一木,磨掉数月时间打造一处景观;

在这座“城”里,游客一天只做一件事——看一本书或品一杯茶,安放一身乡愁别绪和倦意……

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长寿慢城·橘乡故事】系列报道,通过三组不同人物的故事,带您慢行这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田园,细品慢城韵味和背后故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3日18时讯(记者 舒婷 陈美西 谢鹏)“李经理,我们外面的人回来,想搞点农家乐,要些哪样手续?”一大早,50岁的村民杨俊池就来到重庆市长寿区保合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简称保合文旅公司)询问,装修店面、办健康证、办营业执照……这些都是老杨一辈子没接触过的新鲜事儿。

2019年底,位于长寿区龙河镇的“橘乡福地•长寿慢城”正式开园,杨俊池老家所在的保合村,地处其核心区。

看着白墙青瓦下,素雅的民居错落有致;万亩橘林中,蜿蜒的自行车道如丝如绢。和杨俊池一样,许多出走半生为讨口饭吃的人,渐渐被家乡的田园牧歌吸引回来……

“农民一辈子,就向往一个安稳踏实。”今年,杨俊池决定:“回来了,就再也不走了!”


杨俊池在家门口务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50岁,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如果不外出打工,杨俊池最理想的人生状态应该是这样——早上送女儿到学校,上午和妻子下地干活到日晒当头,中午回家吃着老母亲做的饭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脚盆前,泡个舒服的热水脚。

但30多年前,生他的村庄养不活一家人。三亩地流种的是玉米、水稻,杨俊池无奈外出讨口饭吃。

女儿上一年级那年,他和妻子背上两个编织袋,在一个天没亮的早上,踏上了进城的路。

这条路有多远?他们走路加坐车,颠簸一整天,才来到重庆的市中心。在城里,夫妻俩租下一间10几平米的老屋,每天挤公交到各个场镇摆摊,平时就打些零工。为了节约路费,过年才回家一次。

这条路有多长?为了攒够积蓄回老家,杨俊池用了半辈子时光,错过了女儿的成长,也错过了与母亲的永别。

“看嘛,人生百年我过半!50(岁)了……”说这话的时候,杨俊池正在慢城里的“君子山居”民宿前务工——工作内容是修排水道,这里离家不过三分钟路程,一天有120元的收入。

慢城橘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去年底,横跨龙河镇、双龙镇,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的“橘乡福地•长寿慢城”开园,杨俊池无奈离开的家乡,已然成了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试验田。

回到这座“城”里,修民宿、做保洁、进餐馆……对杨俊池夫妻俩来说,处处是机遇。如今,杨俊池就近务工,妻子则在茶舍上班,一个月领着2000元的工资。

“过去村里没产业,回来,有家没工作;在外面,有工作没家。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女儿进城教了书,家里老父亲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杨俊池和妻子决定:“下半辈子,咱们家里过!”

家里二层小楼完成风貌改造后,不时有游客拍照打卡,他甚至不想打工了,计划着开农家乐自己当老板:“我家老婆做菜味道好,特别是回锅肉!”

风貌整治后的农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家园变公园,下半辈子不漂了”

和杨俊池一样,同样年过半百重新开启人生的,还有邻居王仁海。

57岁的王仁海从贵州回到老家不过半年。他的新房就建在蔡家河湿地公园旁,公园沿岸13公里步道串起8个亲水平台,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曼妙多姿,令人心旷神怡。

王仁海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前家里经济条件差,自己21岁外出打工那一年,大儿子才出生几个月。

为了养家糊口,王仁海做过木工,也卖过禽蛋,后来因为家具建材生意找到了致富门路——在贵州,王仁海的门面达到10余个,年利润数百万元。

“做生意表面看起轻松,实际思想压力很大,几百个人的工资等着你来发。”乡亲眼里风光无限的“王老板”却因为劳累焦虑,经常睡不着。

“外面漂了多年,很累。”今年疫情期间,王仁海索性将建材生意全部打点出去,回到慢城。

俯瞰当下慢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摄

王仁海是个特别爱干净的人,等到他回来时,印象中“鸡屎猪屎到处是”的乡村,已经大变样——慢城核心区14个湾落环境综合整治和1000余栋房屋外立面风貌改造完成后,家家户户拥有别具一格的农家院落,挂着秋千,开满鲜花。

王家的老房子盖成了保合书院,一家人在政府批复的新地上盖起了新家。

“现在每天睡到八九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子里里外外扫一遍。”老王响应政府号召,开起了美食美客石磨豆花餐饮店。周末和节假日是旺季,他就雇贫困户前来帮忙打理,工作日游客不多,王仁海起床吃了早饭,还能贪个回笼觉。

王仁海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豆花店一个月有近万元的利润,远比不上做生意。但老王说,能带动老乡一起增收,外面有钱也不想赚了。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多少钱也买不来,他还准备把经营、管理技术教给更多的人。

“你看,路边全是花,我连花都不用种。完全是住在公园里面!”王仁海说。

乡村微景观。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袁舒含 摄

“守着老家,就是守着稳稳的幸福”

对农村人来说,在地里,就是最踏实的幸福,在家里,就是最满足的生活。

在李家湾,绣铸铁板、砖石木竹的混搭,以及陶罐猪槽等器物的陈设营造出怀旧氛围;在巷子湾,四面合围、巷巷相连,呈现出一派和乐景象……目前,以新老秀才湾片区为核心,以李家湾、巷子湾、铁匠湾、插旗山、石厂湾为重点,结合各湾落历史文化沿革,当地已经打造出一湾一景的新型慢生活村景。

曾经无奈背井离乡的人,曾经出走想要回家的人,越来越多的老乡踏上了回慢城的路。

“秀才湾回来了3家,插旗山回来了3家,现在已经有6户确定回村了……”保合村村主任余书明回忆,村里以前条件差,留不住人。尤其是5000余亩土地从2010年全部流转出去种植柑橘后,因为产业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外出打工的人很多,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随着慢城一期项目的完工,河道生态环境治理、道路沿线景观、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一度静默的乡村开始有了人气和笑声。

“我看看,最近和我联系想回来开农家乐的,都有十几家了!”余书明扳起手指数了数,脸上满是笑意。

“慢城不是建造一个城市中心,而是选择把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目标,是展现生产、贸易、消费的一种全新方式,这与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也是我们选择以慢城形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因之一。”龙河镇党委书记邹翔名补充道。

[责任编辑: 董霞]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