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千丘田贡米香 稻未熟订单来
高坪梯田美景。 邻鄂镇政府供图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
高坪梯田,位于黔江区邻鄂镇高坪村。这片梯田依山而立,约有1120亩,十分壮观。
梯田并不规则,有的像腰带那么狭长,有的如井口那般窄小,层层叠叠,纵横交错。因此,当地村民也把高坪梯田叫做“千丘田”。“高坪梯田出好米。”一百多年来,高坪梯田只种水稻。这里曾出产过贡米,是黔江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过一个多月,高坪梯田就将迎来今年的丰收,梯田的农户们已经收到了不少新米的订单。梯田上成片的水稻美得像画一样,还产出了带动农户致富的“黄金米”。
清朝时产贡米
用米做“泡粑”不用放糖
8月22日,记者来到高坪村。71岁的高坪村党支部书记田景华带记者走进梯田,介绍起高坪梯田的历史。
“我从小就是吃着这里的米长大的。”田景华说,高坪梯田上起高架山下至深溪河,海拔高度在730至1000米,是一块种水稻的“宝地”。
高坪梯田之所以产好米,首先是梯田的水质好。田景华说,高架山上有一个溶洞,常年流水不断。水质清澈甘甜,还富含微量元素。高坪梯田的水就来自这里。
高坪梯田的田地也与众不同。田地表面是油沙地,下面有白沙泥,土质松软肥沃,富含矿物质。再加上梯田海拔较高,周围没有山体遮挡,光照十分充足,这里的水稻要比别的地方晚成熟近一个月。
高坪梯田的米,油质高、含糖量也高。高坪村村民逢年过节都有做“泡粑”的习俗,用其他米做“泡粑”需要加糖,但如果用高坪梯田的米来做就不需要加糖了。用高坪梯田的米蒸饭,既软糯又香甜。
在高坪梯田,有一处叫“国馚”的地方,只有6亩左右。“这块地下面全是白沙泥,插秧时,水像米汤一样白晃晃的。这块田产出的米特别好,在清朝咸丰年间曾出产贡米。高坪梯田也因此闻名。”田景华说。
红军三过梯田
村民拿出家中好米相送
邻鄂镇的红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三次转战邻鄂镇的沙子场,也三过高坪梯田。
邻鄂镇镇长周涛介绍,1934年4月5日和4月20日,贺龙带领红军两次经过高坪梯田;1936年1月2日,红十八师长征队伍也从高坪梯田过路。
“红军每次过梯田,村民都把家中的好米拿出来,送给红军。”周涛说,除了送米外,还有一些村民加入红军,参加了长征。
田景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些受伤的红军战士在高坪村住下,由村民细心照料。“他们在村里住了三个多月,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在高坪梯田里插过秧、种过田。”田景华说。
1936年元旦,红十八师打了胜仗,再次抵达邻鄂镇沙子场宿营,并把粮食和物资分给村里贫苦的村民过节。
梯田成文保单位
种田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2011年4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高坪梯田被列入黔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后,高坪梯田避免了被违规建房毁坏。同时,梯田也只允许种植水稻,不允许改田为土种植其它作物。
高坪梯田被保护起来,首先带来的却是尴尬。“村里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了。”周涛说,这几年,高坪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半以上的田地没人耕种了。
种田的人少了,不少农业开发公司却看中了高坪梯田这块“宝地”,准备把土地流转出来发展特色农业。但高坪梯田是文保单位,不能种植其它作物,被邻鄂镇政府拒之门外。
流转土地种优稻
高坪的好米供不应求
如何让高坪梯田再种满水稻,邻鄂镇政府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由高坪村的农业大户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在高坪梯田上种植优质水稻。
2016年,村民崔友福在政府引导下,率先流转了220亩土地种植优质水稻,新米出来后供不应求。“不少市民开着车上山来买米。”崔友福说,米的品质好,每斤能卖到3.5元,“除去人工成本,每亩收入近2000元。”
看到了效益,今年高坪村的多个农业大户也纷纷流转土地,种植优质水稻。目前,高坪梯田种植的水稻面积已达500多亩。虽然水稻还没有成熟,但农户们都已接到了很多订单。“明年,高坪梯田将种满优质水稻。”周涛说,下一步,高坪梯田将通过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把近500亩的撂荒田进行开发,全部种上优质水稻。届时,高坪梯田的水稻种植规模将超过1000亩。
“高坪梯田将种出带动农户致富的‘黄金米’。”周涛预计,高坪梯田种满水稻后,将带动200余户农户致富,预计种植户收入共计近200万元。
记者 刘波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