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实干树形象 实绩惠民生]春绿夏红 一套新技术破解渝茶难题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7-09-27

  夏秋季节,是重庆茶叶的淡季,大多数茶山无人采茶,冷冷清清。然而,永川云岭茶厂却是一派繁忙景象。

  日前,永川箕山,重庆日报记者沿盘山路蜿蜒而上,青山如黛,层峦叠嶂间,云岭茶厂若隐若现。采茶机马达轰鸣、采茶姑娘手指拈花,茶香馥郁。

  “夏秋茶叶制茶,茶多酚含量高,味道苦涩、香气不足,一直是重庆茶产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而今年,‘夏秋茶叶制不出品牌名优茶’这一多年来的论断正在被否定。”云岭茶厂总经理吴全喜上眉梢。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套制作红茶的新工艺。

  只制绿茶 渝茶产量低效益低

  陆羽在《茶经》开篇即写:“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里的“巴山峡川”指的就是以重庆为主的大巴山和三峡地区。

  重庆是我国重要茶源地之一,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茶叶也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一。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70万亩,产量约3.4万吨。然而,我市涉茶区县37个,却无一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不及周边省市的一个乡镇;注册茶企540余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不到40家,多数为粗放式“麻雀型”企业。

  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区域辐射较窄、缺乏全国知名品牌,是重庆茶叶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而究其根源,茶叶综合利用率低是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我们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制成绿茶、名优茶。而其他地方一年采三季,春夏秋茶,加工成绿茶、红茶、大宗茶。采一季茶导致人工成本高,茶园效益低,赚不到钱,市场自然萎缩。”吴全说。

  重庆为何重春茶、名优茶,轻夏秋茶、大宗茶?

  “气候是主要原因!”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负责人李中林表示。我市气温回暖早,茶树萌芽早、品质高,这本是生产优势,但气温升高,会引起春芽生长加速,不及时采摘,品质将下降。尤其到夏秋季,高温、高湿、多日照,鲜叶老化更快,茶多酚含量过高,制绿茶味道苦涩、香气不足,顾客接受度低,更达不到优质标准。

  为找到一条我市茶叶产业的突围之路,近年来,茶叶研究所将目光盯上了以夏秋茶叶为主要原料的红茶。

  事实上,红茶是当今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在全球100多个饮茶的国家和地区,红茶产销量约占75%。茶中所含的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深受全球茶人的喜爱。

  去涩增香 创制工夫红茶

  然而,在重庆,创制红茶绝非易事。

  首先,我们不能“自废武功”,抛弃原本市场占优的绿茶,伐树改种,种植适制红茶品种,而是要在现有品种中筛选出“绿红兼具”的品种;其次,是在炒制过程中,如何创新工艺,改善滋味,去涩增香。

  此前,全市并无成功经验,外来品又怕“水土不服”。许多人不看好,李中林也没绝对把握。

  “我们从品种适制性研究开始,重点研究10个本地主栽品种。”李中林研发团队成员钟应富说,为获取试验数据,他们采摘不同品种鲜叶原料,从鲜叶叶色、内质生化成分等方面,比较品种适制性。

  2016年,经3年的攻关,他们从蜀永2号、巴渝特早、蜀永1号等品种中,成功筛选出适制红茶品种。

  有了原料,加工又是一大难题。农产品非工业标准件,因品种、气候条件不同,外地工艺的不匹配性会严重影响本地茶的品质,致使产品竞争力弱。

  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做形、干燥……李中林团队对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他们创造性地融合多茶类加工工艺,采用光质萎凋,借鉴黄茶堆闷、永川秀芽做形等技术,创新工艺流程,提高了茶汤香气,增进了滋味醇度。

  随后,被李中林团队命名为“渝红工夫”的红茶,端上了“中茶杯”“三峡杯”评委的桌前,其条索匀齐、香气浓郁、滋味甘浓、汤色红艳,一举分获全国一等奖和金奖。

  亩产增一倍 茶农笑开颜

  目前,李中林团队已形成“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1套,及“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一种高品质红茶的加工方法”2件专利,并在永川、万州、武隆等地茶园示范推广15000亩。

  “往年,夏秋茶白送人,别个都不要。今年,加工成工夫红茶,均价可售400—600元/公斤。”8月5日,在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的茶园里,烈日如炽,茶农周斌手握采茶机,正挥汗如雨地采茶,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他称,以前只采春茶,遇天气不好,连续降雨,又恰逢繁忙春耕,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嫩芽老化,种茶沦为农业生产中的副业,亩均年收益仅4000元左右。今年,在李中林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他一年采三季,亩均年收益可达上万元,种茶成了他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吴全也表示,在李中林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他700多亩茶园今年首次实现“绿红”并轨发展,春茶产量现只占总产量的40%,制红茶的夏秋茶占60%,茶园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实干树形象 实绩惠民生]春绿夏红 一套新技术破解渝茶难题

2017-09-27 07:14:16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夏秋季节,是重庆茶叶的淡季,大多数茶山无人采茶,冷冷清清。为找到一条我市茶叶产业的突围之路,近年来,茶叶研究所将目光盯上了以夏秋茶叶为主要原料的红茶。

  夏秋季节,是重庆茶叶的淡季,大多数茶山无人采茶,冷冷清清。然而,永川云岭茶厂却是一派繁忙景象。

  日前,永川箕山,重庆日报记者沿盘山路蜿蜒而上,青山如黛,层峦叠嶂间,云岭茶厂若隐若现。采茶机马达轰鸣、采茶姑娘手指拈花,茶香馥郁。

  “夏秋茶叶制茶,茶多酚含量高,味道苦涩、香气不足,一直是重庆茶产业发展路上的‘拦路虎’。而今年,‘夏秋茶叶制不出品牌名优茶’这一多年来的论断正在被否定。”云岭茶厂总经理吴全喜上眉梢。

  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套制作红茶的新工艺。

  只制绿茶 渝茶产量低效益低

  陆羽在《茶经》开篇即写:“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里的“巴山峡川”指的就是以重庆为主的大巴山和三峡地区。

  重庆是我国重要茶源地之一,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茶叶也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一。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70万亩,产量约3.4万吨。然而,我市涉茶区县37个,却无一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不及周边省市的一个乡镇;注册茶企540余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不到40家,多数为粗放式“麻雀型”企业。

  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区域辐射较窄、缺乏全国知名品牌,是重庆茶叶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而究其根源,茶叶综合利用率低是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我们每年只采一季春茶,制成绿茶、名优茶。而其他地方一年采三季,春夏秋茶,加工成绿茶、红茶、大宗茶。采一季茶导致人工成本高,茶园效益低,赚不到钱,市场自然萎缩。”吴全说。

  重庆为何重春茶、名优茶,轻夏秋茶、大宗茶?

  “气候是主要原因!”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负责人李中林表示。我市气温回暖早,茶树萌芽早、品质高,这本是生产优势,但气温升高,会引起春芽生长加速,不及时采摘,品质将下降。尤其到夏秋季,高温、高湿、多日照,鲜叶老化更快,茶多酚含量过高,制绿茶味道苦涩、香气不足,顾客接受度低,更达不到优质标准。

  为找到一条我市茶叶产业的突围之路,近年来,茶叶研究所将目光盯上了以夏秋茶叶为主要原料的红茶。

  事实上,红茶是当今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在全球100多个饮茶的国家和地区,红茶产销量约占75%。茶中所含的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深受全球茶人的喜爱。

  去涩增香 创制工夫红茶

  然而,在重庆,创制红茶绝非易事。

  首先,我们不能“自废武功”,抛弃原本市场占优的绿茶,伐树改种,种植适制红茶品种,而是要在现有品种中筛选出“绿红兼具”的品种;其次,是在炒制过程中,如何创新工艺,改善滋味,去涩增香。

  此前,全市并无成功经验,外来品又怕“水土不服”。许多人不看好,李中林也没绝对把握。

  “我们从品种适制性研究开始,重点研究10个本地主栽品种。”李中林研发团队成员钟应富说,为获取试验数据,他们采摘不同品种鲜叶原料,从鲜叶叶色、内质生化成分等方面,比较品种适制性。

  2016年,经3年的攻关,他们从蜀永2号、巴渝特早、蜀永1号等品种中,成功筛选出适制红茶品种。

  有了原料,加工又是一大难题。农产品非工业标准件,因品种、气候条件不同,外地工艺的不匹配性会严重影响本地茶的品质,致使产品竞争力弱。

  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做形、干燥……李中林团队对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他们创造性地融合多茶类加工工艺,采用光质萎凋,借鉴黄茶堆闷、永川秀芽做形等技术,创新工艺流程,提高了茶汤香气,增进了滋味醇度。

  随后,被李中林团队命名为“渝红工夫”的红茶,端上了“中茶杯”“三峡杯”评委的桌前,其条索匀齐、香气浓郁、滋味甘浓、汤色红艳,一举分获全国一等奖和金奖。

  亩产增一倍 茶农笑开颜

  目前,李中林团队已形成“渝红工夫红茶”加工技术1套,及“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一种高品质红茶的加工方法”2件专利,并在永川、万州、武隆等地茶园示范推广15000亩。

  “往年,夏秋茶白送人,别个都不要。今年,加工成工夫红茶,均价可售400—600元/公斤。”8月5日,在永川区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的茶园里,烈日如炽,茶农周斌手握采茶机,正挥汗如雨地采茶,脸上难掩喜悦之情。

  他称,以前只采春茶,遇天气不好,连续降雨,又恰逢繁忙春耕,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嫩芽老化,种茶沦为农业生产中的副业,亩均年收益仅4000元左右。今年,在李中林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他一年采三季,亩均年收益可达上万元,种茶成了他家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吴全也表示,在李中林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他700多亩茶园今年首次实现“绿红”并轨发展,春茶产量现只占总产量的40%,制红茶的夏秋茶占60%,茶园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 白永茂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