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个村委会办公院坝 成了花菇产业试验地
如果现在去城口县沿河乡联坪村的村委会所在地,大部分人会觉得走错了地方——这里看上去更像一个露天厂房而不是办公地:门前院坝堆积如山的是潮湿的谷渣、木屑,空气中弥漫着发酵后酒糟似的味道,在塑料薄膜搭建的无菌操作台里,一双双手正在将谷渣、木屑裹成能长出菌类的菌棒。
村支部书记刘文中说,花菇产业承载着联坪村贫困户们脱贫希望,需要一块操作场地,于是征用了村委会门前的院坝。
从今年初决定要打造花菇产业这个脱贫引擎到现在,整个过程犹如联坪村脱贫工作的缩影。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最难的,应该是如何一直让贫困户保持一定能脱贫的信心吧。”刘文中说。
“谁不想过得好一点呢?再消极的人也想”
沿河乡位于城口县西部,是全县最后一个通乡公路的乡,仅有到场镇的2.5公里路通客车,社组通达率仅为46%。闭塞,是沿河乡的特点。
“沿河乡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地形狭窄陡峭,农业基础薄弱,土地利用率低,农业生产基本就是靠天吃饭。”沿河乡副乡长贺鹏说,因为务农无法支撑家庭生活,沿河乡很早就有外出务工传统,但那个年代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不少劳动力患上矽肺病。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始时,刘文中也为此头疼,联坪村50户贫困户,一半多是因病致贫。“那时给我的感觉是,大家对脱贫已不抱多大希望了。”刘文中说,一家的主要劳动力生病在床,老的老、小的小,很容易让人产生“只能这样了”的消极思想,对于脱贫动员,大部分人听了都没什么反应。
于是,在2015年10月,联坪村做的第一件事是环境整治。刘文中带重庆晚报记者来到半山一处居民点,这里聚居着十来户居民,水泥院坝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前没整治,一到下雨天都不能走,到处是烂泥。”
环境整治,是由村里统一规划并配发材料,农户自己施工。让刘文中高兴的是,很多农户开始主动要材料,“谁不想过得好一点呢?再消极的人也想。”刘文中说,环境整治完成后,贫困户们的精神面貌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在整洁的环境中,似乎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同了。
更重要的是,环境整治带来差异化的消失。“驻村工作队再做脱贫动员的时候,贫困户没有以前那样无动于衷了,因为他们感觉到在这个集体的带领下,贫困户并不低人一等。”刘文中说。
“如果效果好,明年绝大部分贫困户都会加入”
由于没有可开发矿产资源,农业基础薄弱,加上因病致贫率高,劳动力缺乏,联坪村需要的是一个不太费劳力,但又能稳定产生效益的脱贫产业。按照这个思路,村委会在今年初看上了花菇产业。
很快,实施方案出来了:引进龙头企业来统领,提供种植技术,统一建设培育花菇的大棚。每一棚花菇,村里提供1500元补助,相当于承担了一个棚的材料、建设成本,贫困户建一个棚不需要花一分钱。
棚建好后,就可以上菌棒了,这时候贫困户按每包7元的价格,从龙头企业购买菌棒。“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这些钱需要贫困户向国家贷款,每户可以贷5万元。”刘文中说,每包菌棒正常可以产4两花菇干货,龙头企业以26元每斤的保底价收购。按这个价格计算,每包可以赚3.4元,每棚花菇的菌棒数量都是864个,也就是说,每一棚至少能赚2937元。
至于申请贷款需要的材料,自然也是由村委会承担了。
即便如此,要让贫困户有投身产业、负担成本的勇气还是不够。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联坪村甚至由村委会出钱,组织了一次全由贫困户组成的考察活动。“花菇产业是从城口县另一个乡镇引进的,3个长安车载着17户贫困户的代表去实地看了,终于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刘文中说。
目前,第一批17户贫困户已全部加入花菇产业,“按规划,今年11月就能产菇了,如果效果好,明年绝大部分贫困户都会加入进来。”刘文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