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是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新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持续推进,重庆乡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际服务能力仍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重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有着高度契合性。乡村振兴战略为重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新的导向,主要体现在理念引领、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
理念引领:推动城乡服务的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于过去城乡关系的重新审视,这是在遵循城乡发展规律、转变“以城统乡”发展思路、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给出的科学论断。根据城乡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城乡之间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乡村人口增长趋于缓慢,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乡村劳动力选择到城镇工作、生活,而相当部分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则留守在乡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从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升级到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也就是要真正重视乡村价值塑造,弥补乡村发展短板,促使城市和乡村共生共荣、实现共同发展。结合到重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方面,需要更加重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从提供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视角来设计乡村服务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以推动在保持乡村服务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城乡服务融合发展,进而激发乡村潜在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目标定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矛盾转变这个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总要求正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村民的美好生活。农民美好生活的标志除了富裕之外,还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乡村振兴战略使重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开始更多地关注增强人民群众的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此,在构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时,应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纳入其中。
路径选择:实现服务功能、资源配置与供给方式的三维整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又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而这些都离不开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实质上就是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支撑。2017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了以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为重点、以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途径的总体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导向和《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指导下,面对重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整体不足的样态,基于重庆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可从功能开发、资源配置和供给方式等维度设计和选择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路径。第一,在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方面,重点任务是加强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做好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服务内容。但必须注意的是,重庆作为大城市的同时还存在广泛乡村区域,因而乡镇政府需要提供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基本权益保护、扶贫开发与救济等方面公共服务,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第二,在创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当务之急是厘清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权责边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乡镇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同时,还要重视畅通村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与反馈渠道,如网站建设、微信微博开通、移动客户端运用等,实现乡镇政府服务供给与村民需求的协调一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