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幸福像花儿一样
今年70岁宋集会和丈夫高兴地在记者的相机里留下合影
48岁的阳达明是铜梁区火龙果种植大户
铜梁是保障主城蔬菜供应的四个核心基地之一,如今菜地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还绿后的毓青山矿坑
彭品全是矿山披绿的全程参与者和推动者
铜梁将建成中国西部首个导轨电车基地
罗定琼靠搞农家乐发家致富
瞰铜梁城区,绿色将各条街道串联起来。
石鱼镇老百姓在休闲广场晒太阳
毓青山的矿坑里碧绿荡漾,这里将发展乡村旅游。
石鱼镇修建在山坡上的健身场和步道,让当地百姓有休闲娱乐的场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怎样才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庆晚报记者近日走进铜梁区,探求该区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等方面的进展。
重庆晚报记者 伊文 黄艳春 首席记者 冉文 摄影报道
绿色观念
最小投入最小改动最大敬畏最好效果
明年春天,铜梁城外的石鱼镇,2万多村民的房前屋后,将被迎春花、牡丹花等拥簇。说起这事,罗定琼等村民笑得特别开心。
原来,镇政府给村民们免费发放了花种,明春开花时,这里将是一片花海。
石鱼镇位于风景名胜区巴岳山脚下,距铜梁城区五六公里,区域优势使这里成为不少城里人周末休闲的首选地之一。除了清新空气、绿树、农家乐等,还有什么可以充分体现美丽乡村给人带来的愉悦?铜梁区的决策者们另辟蹊径,以“四最”观念在绿色之路上再出发。
本月中旬接受采访的石鱼镇党委书记张光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全镇正在践行的“四最”绿色观念,含义是以最小的投入,做最小的改动,保持最大的敬畏之心,取得最好的效果。
为此,本月初镇上还启动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村民小组、最美村落评比活动。获胜者,得到流动红旗、牌匾及现金奖励;违背“四最”观念的参评者,一经查实取消参评资格。这项活动覆盖全镇8个村及1个居委会,涉及2万多人,村民们参与度很高。镇政府测算了一下,购花种、制流动红旗、牌匾及发放奖金,仅需3万余元。
“这样的好事,没有哪个不愿意参与。我们就算没有评上,至少美化了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那些花看着养眼,也是为绿化环境作了贡献。”罗定琼说出了村民们最朴实的想法。
绿色环保导轨电车明年走进铜梁人生活
明年3月,重庆轨道交通将添新成员——铜梁区导轨电车届时下线,具有低噪音、绿色无污染的特点。
导轨电车项目是铜梁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的。“如果说以前招商是有商即招,那么现在我们引进的项目,必须是绿色无污染的。”铜梁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刚说,该区确立新型工业化之路发展战略后,园区成功招商导轨电车组装基地项目,并带来产业集群效果。
据介绍,铜梁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获悉导轨电车项目很偶然。陈刚是参与谈判者之一,“谈判两天一夜后,双方就签了合同。”陈刚对谈判的过程记忆犹新。
去年11月的一个周五,临下班时,管委会得到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一个项目在主城区考察落地事宜,相关人员即将离渝。
管委会在区有关领导带队下立即赶往主城,抵达时已是当晚8时许。
导轨电车项目绿色无污染,属新型化工业,且能带来上下游配套产业集群。这些信息在谈判中被管委会锁定,伴随判谈往纵深方向发展。陈刚说,双方谈到次日凌晨2时左右才暂时结束,约定天亮后继续谈。
次日是周六,双方又谈了一天,到周日凌晨2时左右暂停。到了周日中午,谈判终于结束,铜梁方面守住了预期底线。第二天,双方签订了合同。
管委会预计,这个项目带来的配套企业约37家,将形成年产值200亿元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项目在铜梁落地后,项目公司叫重庆中车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0列生产能力。”陈刚说,项目本月开工,首列导轨电车有望明年3月下线。“届时,铜梁市民出行会更加便捷,也更加环保,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绿色行动
用近似修复文物的方式恢复矿山绿色
明年,毓青山将新增4个社区公园和一座水质接近九寨沟的人工湖。这些美景是当地一家采矿企业送给村民的,它们由曾经的废弃矿场蜕变而来。
毓青山,铜梁区主要山脉之一,华兴镇团林村与之相依相伴。受这里的石材适合制成石粉的因素影响,团林村的石粉供应规模在铜梁及周边地区占一席之地。
“听说这里的矿区绿化搞得很不错,我们特意来取经。”日前,江津区重庆华能石粉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周敏说,这里干出了废弃矿场披绿装的效果,让自己感到很震撼,园林化思路整合地形及周边植物布局,统筹性理念确实该点一个大大的赞。
铜梁区国土房管局地矿地震管理科科长徐斌介绍,以前,当地开采石材留下的废弃矿场、矿凼,使毓青山植被受到破坏,扬尘污染也让人揪心;现在,这些大山的伤痕得到有效治理且效果可圈可点。前不久,重庆市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及矿管工作会在这里召开,周边区的矿山企业自发前来学习。
彭品全是当地矿主,对矿山披绿装一事,他既是全程参与者,更是推动执行者。谈到推行披绿力度,他以公司名称的变化举例。以前公司叫铜梁区团林建材厂,现在更名为铜梁区林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林水”寓言有成林的植物、清洁的水源。
“你们看,这是才交还给村民的社区公园。”彭品全刨开一处种有紫薇花的土层,“验收时,村民是第一个验收环节,土层厚度低于50厘米就是不合格。”
为啥有这样的规则?彭品全介绍,土层下面是近200米废弃矿场堆砌的碎石,若土层厚度不达标,种花卉的泥土就会流失。现在,他身旁的这个社区公园不仅有鲜花,还有配种的红苕和豆子。
“是林还林,是土还土。这样的方法,我们很满意。”矿区公路旁一位姓赵的村民说,林水建材公司送给大家的社区公园,其绿色轮廓跟没开采前的山林没太大区别。
“我们用近似修复文物的方式恢复矿山绿色。”彭品全坦言,开采前,公司会对矿场山脉拍照,一些大树拍特写后进行移栽;开采中,继续拍照,为后期恢复植被提供直观概念;开采后,参照前期照片,对受损地形进行原貌恢复,把移栽的大树请回来,植上草皮和应季鲜花。
现在,林水建材公司在落实采矿披绿主体责任等方面,已投入5900多万元。彭品全的梦想是,逐年加大技改力度,以后把矿区周边打造成矿山地质公园。那时,将是采矿业向旅游业转型的新时期。
让重点农产品有规模有数量有质量
重庆晚报记者日前从铜梁区农委获悉,明年该区将努力打造两三个“三有”重点农产品,其特征是有规模、有数量、有质量。
换句话讲,铜梁区要有在重庆及周边省市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的品牌农产品。
铜梁区是保障主城蔬菜供应的四个核心基地之一。主城市民在不少超市及农贸市场,都可以见到来自铜梁的农产品。
铜梁区农委副调研员杨龙介绍,截至目前,对全区农产品摸排发现,具备“三有”重点农产品潜质的产品有:鹌鹑,养殖和销售规模占全市总量80%,在西部省市市场占比70%左右;莲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约3万亩,规模不一的种植户约200户;乌鱼,养殖水域3000亩,年产4000吨,销往重庆及四川等地;枝壳,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年产量约2000公斤,因品质特别高,中国药典标准以它的品质为行业标准起草;粉葛、挂面及平滩柚子,在深加工或电商渠道占一席之地,名声在外。
立足打造“三有”重点农产品思路,铜梁区接下来将在两个方面发力。
首先,依托线下聚合优势,对已拥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进行政策扶持及有序管理。
其次,借力入驻铜梁区的京东电商渠道,对上线农产品进行输出,做大做强产业链延伸的广度和深度。
铜梁区农委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胡胜勇介绍,目前,铜梁区是农业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试点单位之一,正在继续夯实已建立健全的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措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让铜梁区农产品的市场知晓度更高。
绿色明天
一聊火龙果就掩不住幸福的汉子
今年48岁的阳达明,是铜梁区火龙果种植大户。现在,他正对用火龙果研发出的酵素继续改良,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就能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一定规模的销售。届时,这种酵素不仅能提升他种植的火龙果品牌,还能助推现有的观光采摘、鲜果进超市等项目。
他说,这是他的梦想,更是他努力的方向。
3年前,他在湖北省经营一家物流公司,发展势头不错,乡愁却越来越浓。当年回家乡,他萌生一个大胆想法,转型留在家乡发展。干哪行?他走访后发现商机,铜梁区石鱼镇的土壤适合种火龙果,且铜梁区没有热带水果种植先例。
说干就干。次年,他种的火龙果挂果,引来不少铜梁人前来观光采摘。
用阳达明的话说,自己彻底转型从事绿色产业是幸福的:他雇了13个当地村民为固定工人,每人月薪不低于2500元,非固定工人10人,日薪60元;火龙果一到成熟季节,城区及周边游客自发前来采摘,很大一部分鲜果就地消化;对火龙果深加工,做成酵素,利润较鲜果翻倍,且供不应求……
说起火龙果,阳达明能一口气数出七八个品种,最让他看好的是水晶火龙果,售价每公斤560元,还俏销。
在他办公室里,有10多桶正在发酵的酵素,揭开盖子,一股酵香让人嘴馋。他说,再过10天左右酵素就制成了,会用快递方式交到预订客户手中。
在他的库房里,储备有为方便运输而改进的酵素包装盒。他坦言,这是为走深加工、品牌化之路打基础。
火龙果是阳达明的宝贝,一聊到这个话题,他脸上就有掩不住的幸福。
300株李子树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
在《西游记》里,花果山是自由富足的地方。在铜梁区永(川)铜(梁)公路旁,有一座绿意盎然的山,也叫花果山。这里,属于铜梁区石鱼镇兴发村。
村民罗定琼的家在山脚下,紧邻永铜公路,汽车拐个弯就能开进她家院坝。得益于交通便捷及富足起来的生活,她在院坝建了一间独立式车库,里面停着私家车。站在院坝里,眼光所及之处,格桑花在阳光下开得鲜艳。一个木质休闲凉亭建在院坝边,入内闲坐,花果山的一片绿色纳入眼里;屋内清爽整洁,用于娱乐的露台上,铺着高尔夫练习场常见的草坪……
“我有300株李子树,春天开花的时节,赏花人特别多,我就顺带办起农家乐;李子成熟的时候,不用我摘,来耍的人就买光了,收入七八万元没得问题。”她很开心地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一家三口,现在一年能挣30多万元。”
兴发村党支部书记张兴洪介绍,花果山因产李子等水果得名。以前,村民挑李子进城去卖,普遍卖价不超1元,更多的是烂在树上没人摘。现在,花果山算是实至名归了,不仅果树种植得到农技扶持,镇政府还投资为每户修通水泥路,每家每户则在房前屋后种上四季鲜花——花果山成为城里人休闲采摘的后花园后,倒逼村民想方设法美化家园,进一步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
花果山虽已实至名归,却不能坐吃山空,还得打造响亮名片。张兴洪说,在镇政府扶持下,花果山代表性水果脆李,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商品名为“石鱼李子”。
石鱼李子为花果山带来人流,满山绿色留住人流,花果山的村民们逐渐富足,住在山腰的村民宋集会对此感触特别深。
“村里没发展特色经济果林前,我家里很穷。回一趟家,路边茅草多,就像回深山老林。那个时候,路也特别烂,落雨天穿胶靴都要摔跤。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穿布鞋都可以放心下山进城。”今年70岁的宋集会,在老年人中算比较健谈的,一提到花果山的变化,她就兴奋不已。“最让我高兴的是,城里以前不经常来往的亲戚,现在只要天气好,都像牵着线似的到我屋头来耍,一耍就是一两天。他们喜欢跑到果树下搭帐篷,还特别喜欢吃红苕……”
说到激动处,宋集会依在老伴身旁,要重庆晚报记者给她和老伴照张相,爽朗幸福的笑声在屋前的绿树下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