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实干树形象 实绩惠民生】孩子心中的“杨爸爸”:12年康复治疗孤残儿童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2017-12-15

杨军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受访者供图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刘真

  今年34岁的杨军,是市儿童福利院康复师,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12年来埋头苦干,从最初的“实习生”到中级康复治疗师,在一次次康复治疗中,成为孩子们眼中的依靠。身为党员的他还不断专研,所在的康复团队成为中残联“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康复训练定点机构。

  每天评估孩子治疗效果

  市儿童福利院主要承担着主城区弃婴和孤残儿童的收养工作,全院现收养孤残儿童600余名,其中95%为残疾孩子。

  早上6点40分,天还未全亮,杨军就已收拾妥当出门了。从轻轨再换乘公交,50分钟后,他抵达位于巴南区花溪镇的市儿童福利院。

  作为康复治疗师,每天工作开始前,杨军都有一个习惯,梳理前一天孩子们的治疗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改进治疗方案。8点一刻,他就带上工作记录本来到康复室,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日常的运动治疗。

  患儿康复训练常没“反应”

  “在康复治疗中,讲求患者的配合程度,在互动中,治疗师通过观察患者反应,评估治疗情况。”杨军介绍,福利院的孩子们不仅身体有严重残疾。在康复训练互动和配合中,孩子们常常没有“反应”。因此,康复治疗工作具有相当难度。

  但杨军不气馁,积极配合主管医生的医嘱,针对每个孩子病情制定对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延缓他(她)们的残疾恶化程度,最大程度恢复受损肢体功能。在他的精心训练和陪伴下,加上同事们的积极配合,患儿们的身心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有的则已完全恢复。在他的康复治疗下,至今有20余名恢复受损功能的孤残儿童被爱心家庭收养,成功回归社会。

  5岁的文文(化名),是杨军康复训练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孩子。去年入院时,文文被诊断为右下肢踝关节以下缺失,左足畸形,右手四指融合,不能行走,也无法正常生活。经过团队的评估,决定对文文进行安装矫形器具康复治疗,并进行了装配支具前期肌力、关节活动度以及装配后的康复训练。经康复师们的共同努力,文文在矫形支具的帮助下,逐渐有了行走功能,不久后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

  专研康复治疗脑瘫患儿

  2002年,杨军进入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一开始他只是抱着学习的心态,选择了社区康复专业。2005年毕业后,他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到当天却傻眼了,院内几百名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中重度残疾,最小的才1个多月。

  “我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杨军最初的内心抗拒慢慢消失了。但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又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一开始他接触最多的是脑瘫患儿,当时不仅康复治疗的相关书籍少,而且学习了解的渠道也不多。

  为了细心专研,杨军想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他借来相关专业书学习,空余时间一遍遍翻看孩子们的病历,将每个脑瘫患儿的情况熟记于心。在科室主任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时,他思考着每个动作指令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天天的坚持学习,让杨军对脑瘫的了解不断加深,康复治疗的执行工作也渐渐上手。有了动力,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孩子亲热地叫他“杨爸爸”

  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关心,杨军已成为福利院这群孩子最亲近的人,有的孩子还亲热地叫他“杨爸爸”。他说:“听到这一声‘杨爸爸’,是对自己的信任、认可和喜爱,也是令我最为感动和骄傲的时候”。

  据统计,杨军12年来通过完成重庆市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重生行动”“中残联0~6岁抢救性项目”等项目,已康复治疗儿童1万余人次,且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他带领的团队,也先后为全市的儿童康复机构输送培训出了100余名“一流的康复员”,为残疾儿童康复撑起了一片蓝天。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实干树形象 实绩惠民生】孩子心中的“杨爸爸”:12年康复治疗孤残儿童

2017-12-15 11:01:47 来源: 0 条评论

杨军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受访者供图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刘真

  今年34岁的杨军,是市儿童福利院康复师,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12年来埋头苦干,从最初的“实习生”到中级康复治疗师,在一次次康复治疗中,成为孩子们眼中的依靠。身为党员的他还不断专研,所在的康复团队成为中残联“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康复训练定点机构。

  每天评估孩子治疗效果

  市儿童福利院主要承担着主城区弃婴和孤残儿童的收养工作,全院现收养孤残儿童600余名,其中95%为残疾孩子。

  早上6点40分,天还未全亮,杨军就已收拾妥当出门了。从轻轨再换乘公交,50分钟后,他抵达位于巴南区花溪镇的市儿童福利院。

  作为康复治疗师,每天工作开始前,杨军都有一个习惯,梳理前一天孩子们的治疗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改进治疗方案。8点一刻,他就带上工作记录本来到康复室,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日常的运动治疗。

  患儿康复训练常没“反应”

  “在康复治疗中,讲求患者的配合程度,在互动中,治疗师通过观察患者反应,评估治疗情况。”杨军介绍,福利院的孩子们不仅身体有严重残疾。在康复训练互动和配合中,孩子们常常没有“反应”。因此,康复治疗工作具有相当难度。

  但杨军不气馁,积极配合主管医生的医嘱,针对每个孩子病情制定对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延缓他(她)们的残疾恶化程度,最大程度恢复受损肢体功能。在他的精心训练和陪伴下,加上同事们的积极配合,患儿们的身心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有的则已完全恢复。在他的康复治疗下,至今有20余名恢复受损功能的孤残儿童被爱心家庭收养,成功回归社会。

  5岁的文文(化名),是杨军康复训练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孩子。去年入院时,文文被诊断为右下肢踝关节以下缺失,左足畸形,右手四指融合,不能行走,也无法正常生活。经过团队的评估,决定对文文进行安装矫形器具康复治疗,并进行了装配支具前期肌力、关节活动度以及装配后的康复训练。经康复师们的共同努力,文文在矫形支具的帮助下,逐渐有了行走功能,不久后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

  专研康复治疗脑瘫患儿

  2002年,杨军进入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一开始他只是抱着学习的心态,选择了社区康复专业。2005年毕业后,他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到当天却傻眼了,院内几百名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中重度残疾,最小的才1个多月。

  “我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杨军最初的内心抗拒慢慢消失了。但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又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一开始他接触最多的是脑瘫患儿,当时不仅康复治疗的相关书籍少,而且学习了解的渠道也不多。

  为了细心专研,杨军想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他借来相关专业书学习,空余时间一遍遍翻看孩子们的病历,将每个脑瘫患儿的情况熟记于心。在科室主任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时,他思考着每个动作指令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天天的坚持学习,让杨军对脑瘫的了解不断加深,康复治疗的执行工作也渐渐上手。有了动力,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孩子亲热地叫他“杨爸爸”

  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关心,杨军已成为福利院这群孩子最亲近的人,有的孩子还亲热地叫他“杨爸爸”。他说:“听到这一声‘杨爸爸’,是对自己的信任、认可和喜爱,也是令我最为感动和骄傲的时候”。

  据统计,杨军12年来通过完成重庆市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重生行动”“中残联0~6岁抢救性项目”等项目,已康复治疗儿童1万余人次,且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他带领的团队,也先后为全市的儿童康复机构输送培训出了100余名“一流的康复员”,为残疾儿童康复撑起了一片蓝天。

[责任编辑: 李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