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年轻人开起扶贫大讲堂 “连我们村干部观念都变了”
市人大代表张凤政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高科 摄
市人大代表张凤政是万州区龙驹镇党委书记,他来主城开人代会之前,和从市级部门选派的7名驻村“第一书记”商量了7个深度贫困村下一次扶贫大讲堂的内容。
说起这些“第一书记”,张凤政说:“这群年轻人有想法,他们让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讲自己的脱贫故事,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从等靠要,变为主动积极脱贫。”
新面孔
开完会提着行李就下村
2017年8月30日,我市从18个市级扶贫集团的成员单位选派了近百名精兵强将,到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贫困村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力量,助力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村高质量脱贫、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张凤政所在的万州区龙驹镇,就有从市里选派的7名“第一书记”。
“梧桐村、花坪村、民义村、黄显村、老雄村、岭上村、向东村,每个村一名从市级部门选派的‘第一书记’。”除此之外,万州区委组织部从万州区级部门选派9名“第一书记”,张凤政说,“我们龙驹镇党委也从镇机关干部中选派了5名’第一书记’。”
“都是年轻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张凤政看来,年轻人是新面孔,有新思想。
2017年9月8日,在市科委召开的见面会上,张凤政见到了这批年轻人,他们是:从市环卫局选派到向东村的姚茂瑜、从市生态环境监督中心选派到黄显村的胡棋耀、从市国税局绩效办选派到老雄村的程鹏、从市中药研究院选派到花坪村的李小军、从市工商局选派到梧桐村的白新亮、从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选派到岭上村的徐廷喜、从市科协选派到民义村的杭勇。
“他们都是主动自我介绍的。”会一结束,7名年轻人和张凤政一起坐上大巴,往龙驹镇开,“不浪费一点时间,开会的时候都带起行李,会一开会,马上走。”
第一次见面,年轻的新面孔们就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积极主动,雷厉风行。
新想法
开办起扶贫村民大讲堂
当天下午4:30,7名“第一书记”到达龙驹镇,和村里的干部短暂交接后,7人直接来到各自入驻的贫困村。
张凤政和白新亮来到了梧桐村。白新亮在收拾住宿、办公室的同时,抓紧时间和张凤政商量。
“2015年,万州区就启动了脱贫攻坚,几年时间应该说项目、资金这些都基本解决,但贫困户的一些旧观念,改起来真的太慢。”张凤政说的旧观念,实际上就是贫困户的“等靠要”观念。
“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很具体。一时半会脱贫了,没有连续的收入,以后怎么办?”张凤政把自己的想法和7位“第一书记”说了。
怎样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自然也就成了7名“第一书记”要解决的问题。
姚梦渝是市环卫局办公室副主任,做了多年办公室工作的他,“想到老百姓讲自己的故事,开个‘扶贫村民大讲堂’。”这个讲堂的内容,“可以是脱贫榜样讲自己的故事,可以是贫困户讲自己的困难,可以是技术人员讲一些种植技术,也可以是‘第一书记’讲政策。”张凤政总结为,“讲体会、看典型、学榜样、比技术。”
就这样,这批新面孔不仅自己走上讲堂讲课,还发掘身边的技术能手、寻找脱贫榜样。
一系列课下来,“连我们村干部的观念都变了。以前,我们的村干部认为脱贫,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喝足就算完成了任务,交得到差了。现在他们想的是要解决老百姓有钱用,而且是持续的有钱用。贫困户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等靠要的少了,他们想的也是更多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持续地挣钱。”
新气象
脱贫户给贫困户作榜样
花坪村61岁的李寿江就是变化最大的人之一。李寿江的妻子由于股骨头坏死,不能劳作,家里因病返贫,“以前他认为就是该帮他,而且帮他还要注意方法。”
流转土地不支持,临时性务工也不去,“我们真的是反反复复做工作,成效不大。”张凤政说。
直到李寿江听了几次课,“宏福村的李寿文现身说法。”
李寿江看到曾经和他一样因病返贫的李寿文,通过村里政策性帮助,种植果树、维护农村公路,从曾经的贫困户,成为月收入近4000元的脱贫榜样。
有了这个榜样,李寿江现在不但自己想通了,带头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村里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之前还在合作社里务工,每天有60元的收入。这段时间,他还到江苏打工。
李寿江的转变,让花坪村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专业合作社,“集中土地1500亩,现在完成中药材的栽种100亩,我们计划在今年的5月,1500亩全部栽植完成。”
张凤政说,观念变了,是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后最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