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04-03

  平安乡田间地头都有老师家访的身影。

 

  陈冬梅与孩子们去甘元竹家家访。

  家访老师陪孩子做作业。

  甘元竹说,陈老师送来的“学习进步奖”让他信心倍增。(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你早点回来看看爷爷、奶奶、我吧!连猫都盼望你回来看看呢!怎么样爸爸?能回来看看我们吗?”

  这是奉节县平安乡平安小学学生王勇写给爸爸的信。王勇的爸爸妈妈在他出生后便离了婚,爸爸外出打工至少两年没回家了。王勇很想爸爸,但这信,他也不知道寄往哪儿。

  在平安小学,像王勇一样的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不在少数。全校411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达280多名,贫困学生有83人,单亲家庭的孩子近100名。

  “山区孩子最缺失的就是家庭教育。”平安小学校长罗军介绍,教师家访,开辟了山区教育的“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缓解了家庭教育缺位问题,坚定了青年教师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念。

  “哪个老师对我好,我就好好学习”

  3月30日,平安小学教师陈冬梅带着李涛、廖涛、匡燕等7名学生来到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贫困学生甘元竹家家访。这是陈冬梅第三次到甘元竹家。11岁的甘元竹拉着陈老师的手,一起钻进树林捡柴,没有一丝的拘束。

  “两年前可没这么亲昵。”2016年8月,陈冬梅被分配到平安小学担任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她的记忆里:那时的甘元竹瘦高瘦高的,总穿着旧衣服,邋里邋遢的样子也不爱学习,作业从不按时完成,每次考试20来分,问为啥不做作业,他也不吭声。

  陈冬梅第一次来到甘元竹家,发现他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又瘫痪在床,爸爸眼睛残疾偶尔打点零工,爷爷已去世,年迈的奶奶行走也困难。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国家每月一点救助。生在这样的家庭,根本谈不上功课辅导,更别说考出好成绩。陈冬梅说,但甘元竹很懂事,家中的家务活都会做。

  “你在家表现不错,老师表扬你。”陈冬梅摸着甘元竹的头,接着引导他:“你也应该认真学习,长大了才能更好地照顾爸爸妈妈和奶奶。”

  “哪个老师对我好,我就好好学习。”甘元竹坦言,以前的黎老师对他很好,所以自己学习很认真。陈冬梅假装很在意的样子追问,“那陈老师对你好吗?”

  甘元竹说,陈冬梅不但对自己好,还对他的家人好。他告诉陈冬梅,他会更加好好学习。从那以后,甘元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去年,他期末考试语文得了62分。

  今年1月,陈冬梅第二次来到甘元竹家中,特地为他颁发了“学习进步奖”,全家人高兴坏了。陈冬梅说,虽然甘元竹的成绩离优秀还差得远,但他的改变和努力值得肯定。她要把这些进步告诉家长,老师和家长一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没想到一次小小的家访居然有这样的魔力!”这坚定了陈冬梅把家访继续下去的信念。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次让班干部和学生代表一起去甘元竹家家访,一是让大家了解真实情况,引导同学们不歧视他,真心帮助他;二是让甘元竹感受同学们的友爱和班集体的温暖,更加努力学习。现在,陈冬梅越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

  辍学的王竞成功返回学校课堂、患病的陈志勇变得坚强、寄住伯伯家的李定燕露出了笑脸……教师家访,让平安小学的老师们与山区的孩子们走得更近、关系更亲,更带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牌不打了,我这就出去打工挣钱”

  郑代春老师去年毕业分配到平安小学担任四年级二班班主任。上班不久,她遇到了一件怪事——学生邓胜(化名)作业一点没做,但作业本上却签下“已阅”和家长的姓名。

  这是怎么回事?郑代春带着作业本第一次去邓胜家家访。

  “我是在麻将桌上找到家长的。”看到这个空白的作业本和自己的签字,邓胜的爸爸大骂了一句邓胜。他向郑代春坦白,当时为了赶时间打麻将,就先在作业本上签了字出了门,让儿子随后把作业补上。“没想到他居然不做,交了白卷。”

  通过交谈,郑代春获知,邓胜的妈妈在超市上班,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管教孩子的学习。爸爸整天都泡在牌桌上,不但不管邓胜,还将智能手机交给他玩耍,以免影响自己打牌。

  就这样,妈妈上班、爸爸打牌、邓胜打游戏,一家三口互不干涉。家访中,郑代春叮嘱一定要把孩子的作业管起来。邓胜的爸爸点头称是。

  “气得死人!”郑代春说,结果第二天邓胜还是没有做作业。邓胜告诉她,昨天爸爸打牌一直没回家,他自己也没控制住,一打游戏就忘了做作业。

  随后,郑代春第二次前往邓胜家家访。她告诉邓胜的爸爸,打牌能养家吗?打游戏就是孩子的未来吗?一个学生即便在学校学习认真,如果回家后父母没有良好的榜样、严格的监督,家庭教育跟不上,甚至家长自己打牌、纵容孩子打游戏,这不但是学习成绩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发展前程。

  “牌不打了,我这就出去打工挣钱。”邓胜的爸爸被郑代春说服了,他自知在家改不了打牌的习惯,于是外出打工。现在,邓胜也放下手机不打游戏,学习慢慢认真起来,作业也比较用心了。

  老教师胡体茂说,农村,特别是山区,家庭教育严重不到位或缺失,有的父母做得不到位;父母外出的孩子,爷爷奶奶只顾衣食住行;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别说学习积极性,就连生活的信心也不足。

  尽管54岁,戴着1200度的近视眼镜,还患有胃病,但胡体茂仍然坚持家访。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家访正慢慢影响、改变着家长,很多家长如邓胜的爸爸一样,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些爷爷奶奶再不抱怨看不懂作业,至少他们可以守着孩子写作业了。

  “相比城里娃,山区孩子更需要我”

  “我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胡翰林虽然刚上一年级,却是一个喜欢缠着班主任老师廖亚军谈心的娃娃。他说,爸爸妈妈在外打工,除了寄点钱回来,很少陪他,有时连过年也不回家。他向廖亚军坦露心迹,“我宁愿变成一个残疾人,那样爸爸妈妈就能天天在身边陪我了。”

  谈起胡翰林的心思,廖亚军心里好不酸楚,当着重庆日报记者的面,她哽咽、落泪了。廖亚军所在的一年级有50名学生,其中只有12个孩子父母在身边。她说,相比城市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太差了,特别是内心深处的孤独。

  廖亚军大学毕业前后,在重庆主城的培训机构当过老师。她说,城里的孩子读书、培训是有接有送,想学啥就学啥、想吃啥就吃啥,但山区留守孩子天天面对的都是老师、爷爷奶奶,和对爸妈无尽的思念。

  “我的昨天就是他们的今天。”廖亚军是奉节县青莲镇人,也是曾经的留守儿童。虽然毕业后在主城有了这份培训机构的工作,而男朋友也在主城上班,但她去年还是回到老家做了一名教师。廖亚军说:“在父母看来,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我眼里,这里有我的童年。”

  在廖亚军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徐丹(化名),爸爸是聋哑人在外打工、妈妈也是聋哑人离家出走失踪了,徐丹与妹妹只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在廖亚军眼里,徐丹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学习认真,在家帮着奶奶做家务,贫困的家庭让她特别成熟,但性格却很内向。

  3月中旬,廖亚军与同事胡德秀去了一趟徐丹家。让她们感动的是,徐丹的奶奶悄悄跑到商店买了两个梨子送给她们。廖亚军说,婆孙俩那么困难,徐丹几乎都没吃过梨子,作为老师,老人的心意她们领了,但这梨子千万不能接。

  “老人拿着梨子追了我们两个院子。”廖亚军坦言,回到老家山区教书,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再想想城市的生活和远方的爱情,她彷徨、犹豫过,但每一次家访,感受到家长的热情、学生的渴望,我还是选择了坚守。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相比城里娃,山区孩子更需要我!”

  年轻教师浦东令认为,教师家访开辟的“第二课堂”,不但影响着学生、改变了家长,还让年轻教师深受教育,坚定了他们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念。她说,用他们个人的选择去改变更多山里娃的命运,从根上杜绝贫困的代际传递,这笔账划算!

  记者手记>>>

  教师家访,让教育扶贫更有力量

  彭瑜

  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设好学校、培育好教师、出台好政策,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但随着大量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教育的“短板”,他们不但衣食住行简陋,学习上也得不到良好的辅导,身心健康方面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等我长胡子了,我就当爸爸了,那么我就有个小儿子了。我要带他去动物园,先教大狗熊敬礼,再去后山看猴子,我一定不骗他说,‘等下一次去吧’……”

  这是教师陈冬梅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学生写的一段诗,她念哭了自己。陈老师说,孩子们对未来向往的,也许就是现在正缺失的。学校、课堂、老师,不是山区教育的全部,也无法承担起留守儿童美好的未来。

  爸妈远行的脚步无法停歇,爷爷奶奶双眼模糊得看不清东西。为了他们的孩子,陈冬梅与她的同事们走出校门,跋山涉水入户做家访。每一天放学的下午、每一个周末的休息日,他们深入有辍学倾向的、家庭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孤儿、留守儿童等学生家中,做到户户必到。

  教师家访,走进学生的家门,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灵、点燃了家长的期望,也激活了他们自身的热情。在教师家访这个“第二天堂”,受教育的不只是学生、家长,还有老师本身。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治本之计,而教师家访,无疑让教育扶贫更有力量,脱贫更有希望。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教师家访,开辟山区教育“第二课堂”

2018-04-03 10:09:35 来源: 0 条评论

  平安乡田间地头都有老师家访的身影。

 

  陈冬梅与孩子们去甘元竹家家访。

  家访老师陪孩子做作业。

  甘元竹说,陈老师送来的“学习进步奖”让他信心倍增。(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你早点回来看看爷爷、奶奶、我吧!连猫都盼望你回来看看呢!怎么样爸爸?能回来看看我们吗?”

  这是奉节县平安乡平安小学学生王勇写给爸爸的信。王勇的爸爸妈妈在他出生后便离了婚,爸爸外出打工至少两年没回家了。王勇很想爸爸,但这信,他也不知道寄往哪儿。

  在平安小学,像王勇一样的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不在少数。全校411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达280多名,贫困学生有83人,单亲家庭的孩子近100名。

  “山区孩子最缺失的就是家庭教育。”平安小学校长罗军介绍,教师家访,开辟了山区教育的“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缓解了家庭教育缺位问题,坚定了青年教师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念。

  “哪个老师对我好,我就好好学习”

  3月30日,平安小学教师陈冬梅带着李涛、廖涛、匡燕等7名学生来到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贫困学生甘元竹家家访。这是陈冬梅第三次到甘元竹家。11岁的甘元竹拉着陈老师的手,一起钻进树林捡柴,没有一丝的拘束。

  “两年前可没这么亲昵。”2016年8月,陈冬梅被分配到平安小学担任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她的记忆里:那时的甘元竹瘦高瘦高的,总穿着旧衣服,邋里邋遢的样子也不爱学习,作业从不按时完成,每次考试20来分,问为啥不做作业,他也不吭声。

  陈冬梅第一次来到甘元竹家,发现他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又瘫痪在床,爸爸眼睛残疾偶尔打点零工,爷爷已去世,年迈的奶奶行走也困难。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国家每月一点救助。生在这样的家庭,根本谈不上功课辅导,更别说考出好成绩。陈冬梅说,但甘元竹很懂事,家中的家务活都会做。

  “你在家表现不错,老师表扬你。”陈冬梅摸着甘元竹的头,接着引导他:“你也应该认真学习,长大了才能更好地照顾爸爸妈妈和奶奶。”

  “哪个老师对我好,我就好好学习。”甘元竹坦言,以前的黎老师对他很好,所以自己学习很认真。陈冬梅假装很在意的样子追问,“那陈老师对你好吗?”

  甘元竹说,陈冬梅不但对自己好,还对他的家人好。他告诉陈冬梅,他会更加好好学习。从那以后,甘元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去年,他期末考试语文得了62分。

  今年1月,陈冬梅第二次来到甘元竹家中,特地为他颁发了“学习进步奖”,全家人高兴坏了。陈冬梅说,虽然甘元竹的成绩离优秀还差得远,但他的改变和努力值得肯定。她要把这些进步告诉家长,老师和家长一起鼓励孩子坚持下去,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没想到一次小小的家访居然有这样的魔力!”这坚定了陈冬梅把家访继续下去的信念。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次让班干部和学生代表一起去甘元竹家家访,一是让大家了解真实情况,引导同学们不歧视他,真心帮助他;二是让甘元竹感受同学们的友爱和班集体的温暖,更加努力学习。现在,陈冬梅越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

  辍学的王竞成功返回学校课堂、患病的陈志勇变得坚强、寄住伯伯家的李定燕露出了笑脸……教师家访,让平安小学的老师们与山区的孩子们走得更近、关系更亲,更带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牌不打了,我这就出去打工挣钱”

  郑代春老师去年毕业分配到平安小学担任四年级二班班主任。上班不久,她遇到了一件怪事——学生邓胜(化名)作业一点没做,但作业本上却签下“已阅”和家长的姓名。

  这是怎么回事?郑代春带着作业本第一次去邓胜家家访。

  “我是在麻将桌上找到家长的。”看到这个空白的作业本和自己的签字,邓胜的爸爸大骂了一句邓胜。他向郑代春坦白,当时为了赶时间打麻将,就先在作业本上签了字出了门,让儿子随后把作业补上。“没想到他居然不做,交了白卷。”

  通过交谈,郑代春获知,邓胜的妈妈在超市上班,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管教孩子的学习。爸爸整天都泡在牌桌上,不但不管邓胜,还将智能手机交给他玩耍,以免影响自己打牌。

  就这样,妈妈上班、爸爸打牌、邓胜打游戏,一家三口互不干涉。家访中,郑代春叮嘱一定要把孩子的作业管起来。邓胜的爸爸点头称是。

  “气得死人!”郑代春说,结果第二天邓胜还是没有做作业。邓胜告诉她,昨天爸爸打牌一直没回家,他自己也没控制住,一打游戏就忘了做作业。

  随后,郑代春第二次前往邓胜家家访。她告诉邓胜的爸爸,打牌能养家吗?打游戏就是孩子的未来吗?一个学生即便在学校学习认真,如果回家后父母没有良好的榜样、严格的监督,家庭教育跟不上,甚至家长自己打牌、纵容孩子打游戏,这不但是学习成绩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发展前程。

  “牌不打了,我这就出去打工挣钱。”邓胜的爸爸被郑代春说服了,他自知在家改不了打牌的习惯,于是外出打工。现在,邓胜也放下手机不打游戏,学习慢慢认真起来,作业也比较用心了。

  老教师胡体茂说,农村,特别是山区,家庭教育严重不到位或缺失,有的父母做得不到位;父母外出的孩子,爷爷奶奶只顾衣食住行;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别说学习积极性,就连生活的信心也不足。

  尽管54岁,戴着1200度的近视眼镜,还患有胃病,但胡体茂仍然坚持家访。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家访正慢慢影响、改变着家长,很多家长如邓胜的爸爸一样,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些爷爷奶奶再不抱怨看不懂作业,至少他们可以守着孩子写作业了。

  “相比城里娃,山区孩子更需要我”

  “我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胡翰林虽然刚上一年级,却是一个喜欢缠着班主任老师廖亚军谈心的娃娃。他说,爸爸妈妈在外打工,除了寄点钱回来,很少陪他,有时连过年也不回家。他向廖亚军坦露心迹,“我宁愿变成一个残疾人,那样爸爸妈妈就能天天在身边陪我了。”

  谈起胡翰林的心思,廖亚军心里好不酸楚,当着重庆日报记者的面,她哽咽、落泪了。廖亚军所在的一年级有50名学生,其中只有12个孩子父母在身边。她说,相比城市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太差了,特别是内心深处的孤独。

  廖亚军大学毕业前后,在重庆主城的培训机构当过老师。她说,城里的孩子读书、培训是有接有送,想学啥就学啥、想吃啥就吃啥,但山区留守孩子天天面对的都是老师、爷爷奶奶,和对爸妈无尽的思念。

  “我的昨天就是他们的今天。”廖亚军是奉节县青莲镇人,也是曾经的留守儿童。虽然毕业后在主城有了这份培训机构的工作,而男朋友也在主城上班,但她去年还是回到老家做了一名教师。廖亚军说:“在父母看来,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我眼里,这里有我的童年。”

  在廖亚军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徐丹(化名),爸爸是聋哑人在外打工、妈妈也是聋哑人离家出走失踪了,徐丹与妹妹只好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在廖亚军眼里,徐丹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学习认真,在家帮着奶奶做家务,贫困的家庭让她特别成熟,但性格却很内向。

  3月中旬,廖亚军与同事胡德秀去了一趟徐丹家。让她们感动的是,徐丹的奶奶悄悄跑到商店买了两个梨子送给她们。廖亚军说,婆孙俩那么困难,徐丹几乎都没吃过梨子,作为老师,老人的心意她们领了,但这梨子千万不能接。

  “老人拿着梨子追了我们两个院子。”廖亚军坦言,回到老家山区教书,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再想想城市的生活和远方的爱情,她彷徨、犹豫过,但每一次家访,感受到家长的热情、学生的渴望,我还是选择了坚守。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相比城里娃,山区孩子更需要我!”

  年轻教师浦东令认为,教师家访开辟的“第二课堂”,不但影响着学生、改变了家长,还让年轻教师深受教育,坚定了他们扎根山区教育的信念。她说,用他们个人的选择去改变更多山里娃的命运,从根上杜绝贫困的代际传递,这笔账划算!

  记者手记>>>

  教师家访,让教育扶贫更有力量

  彭瑜

  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设好学校、培育好教师、出台好政策,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但随着大量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教育的“短板”,他们不但衣食住行简陋,学习上也得不到良好的辅导,身心健康方面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等我长胡子了,我就当爸爸了,那么我就有个小儿子了。我要带他去动物园,先教大狗熊敬礼,再去后山看猴子,我一定不骗他说,‘等下一次去吧’……”

  这是教师陈冬梅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学生写的一段诗,她念哭了自己。陈老师说,孩子们对未来向往的,也许就是现在正缺失的。学校、课堂、老师,不是山区教育的全部,也无法承担起留守儿童美好的未来。

  爸妈远行的脚步无法停歇,爷爷奶奶双眼模糊得看不清东西。为了他们的孩子,陈冬梅与她的同事们走出校门,跋山涉水入户做家访。每一天放学的下午、每一个周末的休息日,他们深入有辍学倾向的、家庭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孤儿、留守儿童等学生家中,做到户户必到。

  教师家访,走进学生的家门,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灵、点燃了家长的期望,也激活了他们自身的热情。在教师家访这个“第二天堂”,受教育的不只是学生、家长,还有老师本身。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治本之计,而教师家访,无疑让教育扶贫更有力量,脱贫更有希望。

[责任编辑: 李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