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代代重庆交大人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脊梁人物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04-16

  大桥建设时期,吊装白海豚塔的壮观景象。 (受访者供图)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重庆交通大学培养出的一代代优秀学子,成为其中的脊梁人物。

  他们,或是整座大桥设计的总负责人,或承担了“港珠澳大桥隧道防灾减灾”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或领衔完成桥面和隧道的铺装任务,或运用创新思维和高难度技术安装了白海豚塔……优秀的重庆交大学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交出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解决钢桥面铺装的世界级难题

  4月9日,港珠澳大桥。桥面上的沥青路面异常平整,汽车行驶在上面非常平坦。参与青州段桥面和岛隧路面铺装的是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的难点在于钢桥面铺装。”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人士说,钢桥面铺装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对于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而言,更是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成败。

  “在光滑的钢板上铺装沥青混凝土,并保证其不开裂变形,其难度可想而知。”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总工程师李林波(重庆交通大学2007年研究生毕业)解释道,因为钢箔梁桥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受力变化较普通路面和桥面复杂,这就要求铺装层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变形能力;加上港珠澳一带属亚热带气候,对铺装层的高温性能有很高要求。

  要保证工程质量,首先是原材料。该公司走遍全国几个先进的石料基地,仔细检验石料的压碎值、磨耗值等指标后,经过上百次工艺调试和1000多次试验,最终生产出铺装需要的细石料,调试出沥青混合料的最佳配合比。

  在铺装过程中,团队采用了“跨界”的工作方式,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如钢桥面铺装的第一道工序是抛丸喷砂除锈。公司走访了欧美的军工、船舶行业,了解到美国有一种用于航空母舰甲板上的喷砂除锈设备——车载式抛丸除锈机,于是将这种设备运用于港珠澳大桥的桥面铺装,整个工期节约了30%。

  “在整个桥面铺装过程中,施工队伍一滴汗水都不能滴在钢板上!3年多来,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辛勤劳动,换来了这项世纪工程的高质量。”该公司董事长刘颖(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专业)感慨地回忆,正因为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卓越表现,2017年,公司集体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完成首个海底沉管隧道防灾减灾项目

  经过一段明暗变换的光影带,重庆日报记者从西人工岛“钻”入长达6.7公里的海底隧道。

  隧道是双向6车道。车道上方,每隔数米便安装有一个高清摄像头,全程还布满了数百个温度探头和喷淋“水龙头”;两边侧壁,则每隔20余米,便有3个百叶窗式的通风系统(里面装有轴向风机)。

  “这些都是为隧道防灾减灾所布置的探测、减灾系统。”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生田堃说,港珠澳大桥隧道里的防灾减灾非常重要,因为整座大桥设计交通量大,由33节沉管构成的隧道对耐火灾和高渗水的要求很高。

  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蒋树屏的带领下,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上百人的科研队伍,投入到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港珠澳大桥隧道防灾减灾”项目里。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确定方案后,2011年,团队在福建漳州市临海的区域,按1:1的足尺比例,建立了试验隧道模型。

  长150米、高7.8米、宽15.95米,这个模型为真实沉管隧道的一截。2013年4月10日,团队在隧道里,用汽油点燃了燃烧热量为5兆瓦(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燃烧的热量)的第一把火,以进行各项基本试验数据的标定。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通过上百次试验,对沉管隧道里火灾发生的温度、火向、烟雾、热释放速率、通风排烟等各项数据进行了翔实的研究,从而研发出沉管隧道运营火灾、通风排烟、火灾报警、逃生救援等6大综合试验系统和试验技术。

  “当隧道里的图像、温度、烟雾等出现异常,各项仪器即会将数据传输回监控中心,报警系统会自动报警。此时,通风、排烟、喷淋等系统均会开始工作。”蒋树屏说,这是我国首次对大段面积沉管隧道进行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多项成果填补了海底沉管隧道火灾防治技术的空白。

  巨型白海豚塔是如何“站”起来的

  在从大桥返回珠海口岸人工岛的途中,我们再一次经过大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白海豚塔。

  这三座精心打造的全钢巨型白海豚塔,高105米(相当于35层楼高),重达2600吨。“中华白海豚于港珠澳大桥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伶仃洋一带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该桥塔造型正是象征人与自然、海洋的和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桥上依次展现的三座塔(风帆塔、白海豚塔、中国结塔),使这座桥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化载体。

  负责吊装白海豚塔项目的总工程师陈儒发,是重庆交通大学1991级桥梁专业学生。

  “伶仃洋上最大的中华白海豚长约2.7米、重250千克,而白海豚塔的高度是白海豚体长的40倍,体重约等于一万只白海豚。”陈儒发告诉我们,海豚塔从设计、制造到滚装上船、起吊、空中竖转、横移就位与安装,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陈儒发所在的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了载重3200吨的起重船以运载巨大的白海豚塔。陈儒发则领衔设计出了安装方案:先用两艘大型起重船平抬起海豚钢塔;再按照事先拆分的60多个步骤,逐步实现钢塔在空中的竖转;最后将白海豚塔横移至桥位处安装就位……

  “在公司近2000名员工中,有1/5是从母校毕业的。”陈儒发骄傲地说,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大桥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孟凡超、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方明山、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总经理杨绍斌、中交二航局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周光强等,都是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友,“他们在建设大桥过程中作出的贡献,都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一代代重庆交大人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脊梁人物

2018-04-16 10:24:42 来源: 0 条评论

  大桥建设时期,吊装白海豚塔的壮观景象。 (受访者供图)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重庆交通大学培养出的一代代优秀学子,成为其中的脊梁人物。

  他们,或是整座大桥设计的总负责人,或承担了“港珠澳大桥隧道防灾减灾”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或领衔完成桥面和隧道的铺装任务,或运用创新思维和高难度技术安装了白海豚塔……优秀的重庆交大学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交出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解决钢桥面铺装的世界级难题

  4月9日,港珠澳大桥。桥面上的沥青路面异常平整,汽车行驶在上面非常平坦。参与青州段桥面和岛隧路面铺装的是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的难点在于钢桥面铺装。”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人士说,钢桥面铺装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对于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而言,更是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成败。

  “在光滑的钢板上铺装沥青混凝土,并保证其不开裂变形,其难度可想而知。”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总工程师李林波(重庆交通大学2007年研究生毕业)解释道,因为钢箔梁桥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受力变化较普通路面和桥面复杂,这就要求铺装层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变形能力;加上港珠澳一带属亚热带气候,对铺装层的高温性能有很高要求。

  要保证工程质量,首先是原材料。该公司走遍全国几个先进的石料基地,仔细检验石料的压碎值、磨耗值等指标后,经过上百次工艺调试和1000多次试验,最终生产出铺装需要的细石料,调试出沥青混合料的最佳配合比。

  在铺装过程中,团队采用了“跨界”的工作方式,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如钢桥面铺装的第一道工序是抛丸喷砂除锈。公司走访了欧美的军工、船舶行业,了解到美国有一种用于航空母舰甲板上的喷砂除锈设备——车载式抛丸除锈机,于是将这种设备运用于港珠澳大桥的桥面铺装,整个工期节约了30%。

  “在整个桥面铺装过程中,施工队伍一滴汗水都不能滴在钢板上!3年多来,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辛勤劳动,换来了这项世纪工程的高质量。”该公司董事长刘颖(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专业)感慨地回忆,正因为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卓越表现,2017年,公司集体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完成首个海底沉管隧道防灾减灾项目

  经过一段明暗变换的光影带,重庆日报记者从西人工岛“钻”入长达6.7公里的海底隧道。

  隧道是双向6车道。车道上方,每隔数米便安装有一个高清摄像头,全程还布满了数百个温度探头和喷淋“水龙头”;两边侧壁,则每隔20余米,便有3个百叶窗式的通风系统(里面装有轴向风机)。

  “这些都是为隧道防灾减灾所布置的探测、减灾系统。”重庆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生田堃说,港珠澳大桥隧道里的防灾减灾非常重要,因为整座大桥设计交通量大,由33节沉管构成的隧道对耐火灾和高渗水的要求很高。

  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蒋树屏的带领下,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上百人的科研队伍,投入到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港珠澳大桥隧道防灾减灾”项目里。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确定方案后,2011年,团队在福建漳州市临海的区域,按1:1的足尺比例,建立了试验隧道模型。

  长150米、高7.8米、宽15.95米,这个模型为真实沉管隧道的一截。2013年4月10日,团队在隧道里,用汽油点燃了燃烧热量为5兆瓦(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燃烧的热量)的第一把火,以进行各项基本试验数据的标定。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通过上百次试验,对沉管隧道里火灾发生的温度、火向、烟雾、热释放速率、通风排烟等各项数据进行了翔实的研究,从而研发出沉管隧道运营火灾、通风排烟、火灾报警、逃生救援等6大综合试验系统和试验技术。

  “当隧道里的图像、温度、烟雾等出现异常,各项仪器即会将数据传输回监控中心,报警系统会自动报警。此时,通风、排烟、喷淋等系统均会开始工作。”蒋树屏说,这是我国首次对大段面积沉管隧道进行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多项成果填补了海底沉管隧道火灾防治技术的空白。

  巨型白海豚塔是如何“站”起来的

  在从大桥返回珠海口岸人工岛的途中,我们再一次经过大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白海豚塔。

  这三座精心打造的全钢巨型白海豚塔,高105米(相当于35层楼高),重达2600吨。“中华白海豚于港珠澳大桥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伶仃洋一带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该桥塔造型正是象征人与自然、海洋的和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桥上依次展现的三座塔(风帆塔、白海豚塔、中国结塔),使这座桥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化载体。

  负责吊装白海豚塔项目的总工程师陈儒发,是重庆交通大学1991级桥梁专业学生。

  “伶仃洋上最大的中华白海豚长约2.7米、重250千克,而白海豚塔的高度是白海豚体长的40倍,体重约等于一万只白海豚。”陈儒发告诉我们,海豚塔从设计、制造到滚装上船、起吊、空中竖转、横移就位与安装,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陈儒发所在的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了载重3200吨的起重船以运载巨大的白海豚塔。陈儒发则领衔设计出了安装方案:先用两艘大型起重船平抬起海豚钢塔;再按照事先拆分的60多个步骤,逐步实现钢塔在空中的竖转;最后将白海豚塔横移至桥位处安装就位……

  “在公司近2000名员工中,有1/5是从母校毕业的。”陈儒发骄傲地说,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大桥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孟凡超、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方明山、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总经理杨绍斌、中交二航局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周光强等,都是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友,“他们在建设大桥过程中作出的贡献,都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

[责任编辑: 李仙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