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这个春天,最催人奋进的号角!
相关新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8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 佘振芳 记者 冯司宇)“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郎啰),挑起扁担郎郎扯(光扯)上山岗欧(朗啰)……只要我们(啰儿)多勤快欧(郎啰),不愁吃来郎郎扯(光扯)不愁穿欧(朗啰)”
武陵山间,长江水畔,朗朗上口的土家啰儿调淋漓酣畅,歌唱着勤奋的劳动人民,献给人民的领袖。
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和市长唐良智陪同下,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学校、农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的首次考察调研活动。也是总书记继2016年赴重庆考察后,再赴重庆调研。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这一宏大誓愿,到了决胜的关键阶段。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向!
——越来越多年轻教师扎根在贫困山区
【习语声声】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镜头回放】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调研,同老师同学们亲切交流。师生们给总书记跳起了民族舞蹈——摆手舞。
·看到总书记来了,学生们围拢过来,纷纷问习爷爷好,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交谈,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情况。
·习近平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总书记在石柱看的第一个地方是位于华溪村的中益乡小学校。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习声回响】
16日早晨,阳光洒在中益乡小学宽阔干净的水泥操场上。孩子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跳着摆手舞,尽情地舒展着身体。
前一天,就是在孩子们的摆手舞中,总书记来到了大家的身边。
“当时,我们围成两个圆圈跳摆手舞,跳着跳着,领舞的老师忽然高兴地说,你们看谁来了?我回过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习爷爷!”12岁的王铃欢语气里难掩兴奋与激动,她曾在电视中看到过的面孔,竟然就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慈祥,那么亲切。
中益乡小学建校于1936年,2001年迁到现址,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要招收华溪村、光明村、龙河村、盐井村辖区范围内的学生。学校有11个教学班,23个老师,119名学生。学校如今正在改扩建,对旧教学楼进行了风貌改造,并新建一栋寄宿制学生宿舍楼、一栋综合楼,预计今年6月完工,投资共750万元。
中益乡小学周围有碧绿的青山,环境幽雅。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我们学校90%以上都是土家族的孩子,有78个贫困孩子,留守儿童56个。住得最远的孩子离校5公里,走山路的话要1个小时。”校长谭顺祥说,总书记很关心孩子们的住宿,还看了正在建的宿舍楼,新宿舍楼4人一间,共20间,最多可容纳80个孩子住宿。
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所大山里的学校,还配备了图书室、音乐室、计算机室、共享科技馆等专门教室。
【习语声声】
·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
【镜头回放】
·习近平走进师生食堂,仔细察看餐厅、后厨,了解贫困学生餐费补贴和食品安全卫生情况。
·习近平嘱咐学校和老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临时家长,把学生教好、管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
【习声回响】
谭顺祥记得,在厨房,总书记看得尤为仔细,尤其是墙上张贴的营养改餐计划公示、营养食谱公示、食材进货公示等,他都一一细看。在储藏间,总书记还拉开冰箱门,查看了半成品食材。
4月16日,炊事员焦大翠和陈益淑在为孩子们准备午餐。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16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现场看到,食堂的操作间、备餐间等整洁明亮,洗肉池、洗菜池等都是分开的,墙上的各种记录齐全,包括食堂财务收支情况、教师陪餐记录等,餐厅可以容纳80人就餐,现在实行错峰就餐,每天有值周老师陪餐。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中益乡小学的每一个小学生每学期都能得到400元的补贴款。“按照标准,我们根据营养专家推荐的菜谱,变着花样让孩子们吃好。”谭顺祥说,目前食堂午餐为每餐两荤两素一汤,由县、乡两级定期抽查,确保食品安全。
【习语声声】
·希望老师们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群众脱贫贡献一份力量。
【镜头回放】
·35岁的马影翠老师告诉总书记,师范毕业后,她回到母校中益乡小学当老师,今年已经17年了。
·习近平高兴地说,就希望看到更多乡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为国家、为家乡培养优秀人才,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
【习声回响】
中益乡小学有23名教师,其中中高级教师15人。5年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现在则是40岁左右。这其中有刚毕业一年的新老师,也有扎根学校几十年的老教师。
“我是从中益乡小学走出去的,毕业后我又回到了这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马影翠很自豪。在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后,她更是激动。“当时,我的眼泪都在眼眶中打转。”马影翠说。
马影翠就是从中益乡小学走出去的,最能感受到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是马影翠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18岁时,从重庆市黔江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这只山窝窝飞出的“金凤凰”,又飞回了山窝窝。“我一开始只是想着在家乡工作会比较顺手,我教语文课,又担任班主任,慢慢地,我越来越割舍不下这群孩子,以后我还会继续扎根在这里。”
43岁的刘代洋是从县城来的一名支教老师,见了总书记后,他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扶贫先扶智,需要他在这里干多久他就干多久。
刘代洋是从县城到中益乡小学校支教的老师。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学校里和刘代洋一样的支教老师还有4名,其中有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刘代洋说,乡村学校的师资还是比较薄弱,比较缺专业老师,尤其是美术、英语等老师。
时隔一天后,24岁的语文老师唐大鹏依旧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向总书记自我介绍时,他十分激动,怕总书记不知道自己的学校长江师范学院在哪,还特意加上了“重庆”二字,随后他又补充道: “我是全科师范生,重庆市政府免除学费培养了我,我特别高兴来到中益。”
课余时间,教师唐大鹏和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家庭医生让群众少花钱少生病少跑路
【习语声声】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
【镜头回放】
·习近平踏着湿滑的石阶登上陡坡,来到贫困户谭登周家,从屋外看到屋内,详细询问老两口生活和身体状况。
·习近平指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
硬化公路已经通到谭登周家不远处,出行得到极大改善。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习声回响】
去年3月,谭登周外出务工不慎摔伤,上楼就不方便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摔,在2016年脱贫了的谭家又返贫了:谭登周暂时丧失了劳动能力,还住了几个月的院,焦光润患有高血压、风湿、哮喘等慢性病,老两口去年的医疗开支就有15万,大女儿外嫁,两个儿子都已成家,搬了出去。
谭登周老两口惬意地晒着太阳,享受着幸福生活。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眼看着老两口日子过得艰难,当地政府将谭家纳入低保兜底。去年,谭登周家享受医疗救助14万,相当于自己只用出1万。此外,老两口还享受低保、养老金等补贴约1.1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的保底分红和股金分红,谭家2018年的总收入达到1.59万元。
中益乡华溪村一角。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华溪村村民张剑峰今年48岁,家里三口人,上有85岁的母亲,下有13岁的儿子。长年靠种辣椒和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来源少,不稳定,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2017年,张剑峰被查出鼻咽癌,手术治疗共花费11万元,其中医保报销了8万元,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了2万元,自己只花费了1万元。
健康扶贫挽救了张剑峰的家庭。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蒋凤向总书记汇报了中益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医生定期上门问诊,帮助群众少花钱、少生病、少跑路。
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蒋凤。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16日,接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蒋凤说:“我们一定有信心和决心,执行好党的健康扶贫政策,确保全民小康,共奔小康。”
蒋凤说,现在中益乡542户贫困户中有大约40%是因病致贫的,“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家庭医生团队,互相都留有电话,可以直接一对一服务”。
蒋凤介绍,签约医生服务团队每月上门一次,对这些家庭进行测量血压、指导服药等入户巡诊。卫生院每年为村民提供一次免费体检,还有健康促进、心理辅导这些更为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我们通过大病保险等方式,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为贫困群众进行兜底救助。这样,贫困户住院可以报销90%,门诊报销80%,均是先诊疗后服务,在出院时采取一站式结算。”蒋凤说。
去年,中益乡共实施医疗救助1800多人次126万元,对农村建卡贫困对象和当年大病慢病致贫患者全年住院费用专项兜底,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发生。
——吃得饱吃得好,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
【习语声声】
·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
【镜头回放】
·15日下午,习近平前往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沿着乡间小路步行察看自然环境、村容村貌,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
·在马培清家中,看到谷仓里装满粮食,厨房里挂着不少腊肉,温饱不愁,了解到他们家通过参加黄精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习近平表示欣慰。
·习近平对乡亲们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
华溪村的黄精、木瓜种植示范基地。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习声回响】
16日下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来到马培清家中时,老人仍沉浸在见到总书记的幸福心情中。
85岁的老党员马培清。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是我们家最幸福的一天。我是旧社会走过来的,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总书记会到我家来。”马培清拉住记者的手笑着说,“我向总书记问好,我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主席。”
马培清一家三代人住进了新翻修的三层小楼。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马培清1974年7月入党,她的父亲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现在,马培清和儿子陈朋一同居住。
2014年以前,陈朋因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2016年脱贫。2018年,在政府支持下,陈朋翻修了自家三层小楼,刷上了崭新的姜黄色墙漆,将旱厕改建为冲水厕所,还更换了电线。
陈朋和他的妻子在示范基地管护中药材,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整修房子没怎么花钱,主要是政府有保障,让我们享受了盖房的好政策。”陈朋说。
“我还想向总书记汇报,我们现在住的条件也好多了,产业条件也起来了,”陈朋说,“今年我还想继续种黄精,再搞个农家乐,利用好我们靠近黄精示范基地和蜜蜂小镇的优势。”
中益乡拥有蜜源植物30余种,山上彩色的蜂箱里喂满了蜜蜂。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谭登周家的粮仓里装着满满的谷子,锅里是洋芋饭、酸酢肉、油团子粑粑,冰箱里有鸡蛋、汤圆,七个装满咸菜的坛子排得整整齐齐,灶房的火塘上还挂着腊肉。
不仅不愁吃穿、看病,老两口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政府出钱给谭家的两层楼房进行了风貌改造,小楼旁修起了明亮卫生的厕所,冲水马桶让用了一辈子茅厕的焦光润觉得舒心。门口设有垃圾桶,日常垃圾装满了就丢到公路边的大垃圾桶,村里专门组织清运。
院坝边,十几颗梨树上的花还没谢尽,八九只土鸡在坡上散步吃食,山间清新的空气吸一口沁人心脾。
“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这声音,是这个春天最催人奋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