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眼中的库区城市巨变
——来自万州的蹲点报告
相关报道:【壮丽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六倍拓城辐射大三峡 平湖万州凭实力站上“C位”
即将建成通车的万州长江三桥。通讯员 冉孟军 摄
席慧馨(中)和女儿席学红、孙子席程边看影集边讲述万州巨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席慧馨:
从环城路到南津街的万安桥,先是木桥,再是石桥,一涨水就淹。当时整座城只有一条马路一条街。现在,桥多了,路通了,城变了。万州就是我的家,我的故乡,我要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席学红:
三峡工程,让城市变美了,也让这座城市精气神更足了。万州是三峡库区搬迁安置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更显百万移民的深明大义。
席程:
做新时代新万州发展的记录者,采访卖凉面的大姐,拍摄卖杂酱面的婆婆、补鞋的大叔,记录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从他们的谈话中、笑容里,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窗外,高楼林立,宽阔的江面波澜不惊。屋内茶几上,一本摄影集《图说·百年万州》,让席慧馨的思绪回到了过去。
“70年,万州日新月异,已不是当初的万县了。”94岁的席慧馨,是原万县市京剧团副团长,女儿席学红已从万州区文化馆退休,孙子席程是三峡都市报记者。老人说,“我们一家三代唱京剧、演话剧、写报道,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巨变。”
4月18日,万州区北滨大道,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席慧馨老人家中,一边翻阅着影集,一边聆听席家三代人讲述这座城市变迁的故事。
94岁的席慧馨:
桥多了,路通了,城变了
“从环城路到南津街的万安桥,先是木桥,再是石桥,一涨水就淹。”席慧馨是江苏省兴化市人,9岁开始学唱京剧。1949年,席慧馨初到万县,这里给她的印象就是脏乱差,“当时整座城只有一条马路一条街。”
去过北京、上海、武汉、南京、香港的席慧馨当时是不愿意留在万县的。但党组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让她留了下来。1951年,万县市京剧团成立,席慧馨被任命为副团长,后又陆续获评四川省劳模、四川省“先进文艺工作者”。
“党把我从一个‘戏子’变成了文艺工作者。”后来,席慧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人说,党不仅改变了我,更带领着人民改变了这座城市,“现在,桥多了,路通了,城变了。”
下个月,万州长江三桥就将建成通车,万州主城区和万州江南新区又将多一条连接通道,这条通道同时也把万州机场、达万铁路及长江水运连成一体。
从1997年到现在,长江万州段上先后建起了万州长江大桥、万州长江二桥、宜(昌)万(州)铁路万州长江大桥、万州长江四桥,加上即将竣工的万州长江三桥和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五桥,万州南北两岸正变得愈发通畅。
“五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万州区交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万州与梁平、云阳、忠县、利川等地的高速路先后建成通车,总里程达到195公里;全区建成农村公路8840公里,基本形成“城达城、镇通镇,村连村”的区域路网结构。
万州机场、新田港,达(州)万(州)、万(州)宜(昌)铁路,渝万客运专线等陆续投用,万州库区航运中心、渝东北铁路枢纽、三峡库区航空口岸的地位日益凸显。
席慧馨说:“我当年眼中的那个万县城不见了。”现在,万州城区面积达到100余平方公里,有25公里城市滨江内环、29个城市公园、24个广场,3000亩“玉带串珠”的滨水开敞空间,是一个“一江两岸、依山傍水、高峡平湖”的美丽山水城市。
和平广场,从又脏又臭的停车坝变身群众休闲娱乐之地;周家坝,从一个穷村落发展成新城;百安坝,从没有一条路、没有一幢房,到现在成为生态宜居的移民新城……席慧馨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作为文艺工作者,她与同事们创作了《黄葛树下》《巴山岗哨》《阳光哺育》《山村医生》等京剧,唱出了这座城市变化。
“现在万州就是我的家,我的故乡。”席慧馨说,她女儿、孙子也扎根这里。去年,老人在《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和《重庆市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上摁下了鲜红的手印,她说,“我要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
女儿席学红:
三峡工程让城市更有精气神
“轰隆一声震天响。巫山神女应无恙……昔日万县被水淹,百万移民大搬迁……”这是2008年席学红参演的歌舞剧《万州放歌》的歌词。她说,“三峡工程,既让城市变美了,也让这座城市精气神更足了。”
三峡工程建设,万州是三峡库区搬迁安置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离别情,离别情,离别之时难舍分。土生土长几代人,乡里乡亲几十春。为了三峡大移民,幸福生活起航程……”至今,席学红还记得万州外迁移民魏太得那首《离别情》。她噙着泪水说,“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更显百万移民的深明大义。”
在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后靠安置移民冉振爱,带着乡亲们在“坡坡坎坎不长草”的荒坡上建果园、修公路,部分农民年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闯出了一条移民致富路。
在万州区周家坝天子路移民社区,妇女们自己创办起5个小工厂,解决了200多名移民妇女的就业问题。
……
“家住三峡瞿塘下,惯经风浪不知愁。”在三峡移民搬迁中,库区干部群众吃苦耐劳、坚韧顽强、勇搏激流的品格得到最充分深刻的展示,孕育出三峡移民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三峡移民纪念馆负责人说,“这些故事、这种精神,成为万州人干事创业的新动力。”
长江边上的大周镇,移民安置涉及原4个村33个村民小组。三峡库区蓄水后,4个村土地近一半被淹没,人均土地仅有0.3亩。
“年轻的外出打工,年老的在家种树。”后来,4个村合并成五土村、铺垭村,村民种植起古红橘、桂圆、枇杷。十多年过去了,果树成林,大周镇在沿江的果园建起了十里滨江长廊。移民熊道和说:“休闲、健身、郊游的游客来了,当年出去打工的村民又回来了。”
从去年开始,刘小林、邓均等近30名外出务工的村民先后回村开起了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7年11月,万州区脱贫攻坚工作经过国家验收,全区整体脱贫摘帽,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6688名贫困人口越过扶贫标准线、16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
“这些故事,这种精神,也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最近,席学红正忙着排练话剧《薪火》。这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话剧,讲述了一个贫困村三代村支书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接力修路的故事。在剧中,她扮演了因修路牺牲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茂林的妻子。席学红说:“三峡移民精神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孙子席程:
做新时代新万州发展的记录者
4月17日早上8时许,长江万州段,两只清漂船游弋在江面,几名清漂工人在打捞水葫芦、浮萍、生活垃圾等漂浮物。船的另一头,席程正拿着相机,拍下眼前的画面。
“织好‘防护网’、建好‘隔离网’、布好‘监管网’。”作为记者,36岁的席程提起长江生态屏障建设如数家珍,“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长江水域万州段上起长坪,下止黄柏,岸线长80.3公里,流经20个乡镇,有25条主要次级河流,岸线长265公里。席程介绍,近年来,万州长江沿岸1公里以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关闭18家非法码头,大力实施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同时全区建成各级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工业园区污水规范处置,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初步建立“区-部门-乡镇-社区”四级网格化监管格局。万州投资5800多万元建设的清漂码头,预计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做新时代新万州发展的记录者。”8年前,席程到三峡都市报工作,主动申请到江南移民新区驻站。那时,报社开设了一个叫“幸福那些事儿”的栏目。每天,他都穿梭在移民新区,采访卖凉面的大姐,拍摄卖杂酱面的婆婆、补鞋的大叔,记录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从他们的谈话中、笑容里,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席程身体壮实,朋友戏称他胖哥。前年,报社为他量身定制了“胖哥说事”栏目。有一期“胖哥说事”,席程品尝了上百种柑橘,大饱口福。
“提到柑橘,不得不拿万州玫瑰香橙说事儿。”席程介绍,玫瑰香橙是从意大利引进塔罗科血橙改良后的品种,果大质优,每年2—4月成熟。现在,全区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量5万吨,先后荣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荣誉。“今年还卖到了菲律宾。”席程说。
玫瑰香橙只是万州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目前,万州形成了以粮油、畜禽、蔬菜三大保供产业,柑橘、茶叶、小水果为主导产业,中药材、林木花卉、烟叶、特色水产为特色产业的“334”产业体系,并成功创建4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5个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14个地理标志商标等,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基础。
前不久,席程参加了“新媒体进民企”采访活动,走进重庆三雄极光照明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要生产LED筒灯、节能灯等绿色照明产品的企业,也是万州区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700余个,去年产值14亿元,上缴税金8275万元,为万州产业发展、移民安稳致富、创新创业作出了贡献。
“深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万州区经信委负责人介绍,三峡工程建设,万州区搬迁工矿企业370户。在成功破解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之后,万州区着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照明电气、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以长安跨越、三雄极光、雷士照明、江东机械、华歌生物、神华万州港电等为代表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目前,万州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1户。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79.1亿元,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8%。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的幸福,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
彭瑜
4月15日下午,我们前往三峡库区的万州开始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采访。相比过去得在高速路上驱车行驶3小时,现在坐动车90分钟就能到达。万州,已不再遥远。
万州的夜晚,不再是过去的黑灯瞎火。吃罢晚饭,我们开始了此次的蹲点采访,感受一江两岸的夜景。夜风轻拂,大桥横卧,霓虹闪烁下的万州城,在岸上也在水下,照亮了半边天、一江水。
4月16日上午,座谈会上,来自万州区的各个部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他们都为曾在这片土地挥洒汗水而自豪,都为今天的幸福城市而骄傲。他们更憧憬着万州的明天,因为奋斗让明天更加美好。
万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移民新城,那些移民究竟过得怎么样?下午,我们深入到大周镇五土村、铺垭村采访。这里果园成林、农舍成排,成群结队的游客徜徉在平坦宽阔的十里滨江长廊,乡村旅游带“火”了这个滨江小镇。
17日,我们来到与大周镇一江之隔的太龙镇。绵延数公里成片的古红橘扮绿了江岸。古树、老街、旧屋、栈道,这里正谋划着以小桔灯为主题的文农旅融合实践。不久的将来,这个因为移民沉寂数年的渔村,将会再次热闹起来,迎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70年,万州城乡发生了巨变。94岁的席慧馨坦言,她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从一条马路,到数座桥,再到100余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席家三代人用唱京剧、演话剧、做报道的方式,记录着见这座城市的巨变。
从想回故乡,到留在万州建设,再到如今要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席慧馨老人体会到了奋斗的快乐,发现了万州这座城的幸福。
他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更是奋斗者。正因为有了像席家三代这样的万州人的奋斗,才有了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座城市的幸福,更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