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故事荟·城口篇|巴山原乡 生态城口

区县故事荟·城口篇|巴山原乡 生态城口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5-27

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   刘恒旺 摄

巴山星火。   杨夏麟 摄

游客在鸡鸣寺内品尝鸡鸣茶。   谢模燕 摄

正在熏制的城口老腊肉。  李小玲 摄

山花烂漫。 罗大万 摄

任河碧水。 曾赞红 摄

缤纷彩叶。 王荣 摄

银装素裹。 王荣 摄

城口县城。黄祖满 摄

“据三省之门户,故名城;扼四方之咽喉,因称口。”“城口”之名由此而来。

城口,秦属巴郡,汉为宕渠辖地,隋唐属通川郡宣汉县,宋元属通川郡通明县,明属达州太平县,清道光二年设城口厅,属绥定府。一九一三年改厅为县。

近年来,城口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全域旅游发展,做优生态旅游、做特乡村旅游、做响红色旅游,确立“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围绕打好巴山牌、生态牌、康养牌、原乡牌、人文牌、红色牌“六张名片”,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城口旅游业升级版,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人文城口

巴山星火势燎原

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有一块浸染着无数优秀城口儿女鲜血的红色版图——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就镶嵌在这块版图的最东边。当年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深情回忆:“川陕革命根据地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

城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革命老区中,独享“三个第一”和“一个唯一”的鲜明特征,即:城口是重庆市第一个打出地方红军旗帜的县、第一个由地方红军解放县城的县、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唯一一个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的鲜血曾洒满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红军的足迹曾踏遍了巴山任水,红军曾在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铸成了燎原之势。1929年,党组织在城口、万源组建了城万红军,创建了川东游击根据地。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挥师城口,开辟了城口苏区。红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相继在城口战斗过,李先念、徐向前、王维舟、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军在城口的战斗,实现了东调敌军于预定战场歼灭的战略部署,策应了主力红军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确保了生死攸关的“万源保卫战”大获全胜。1935年春,红军撤离城口参加长征。当年,仅有5.7万人口的城口县,就有3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500多人参加长征,470余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何巴儿、彭长儿、范召儿、刘长娃、刘四娃、牟四女……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城口儿女,为了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金字招牌老腊肉

在全国,提到老腊肉,人们脱口而出的便是“城口老腊肉”。

城口老腊肉,数百年来经过南来北往的人口口相传,已然成为城口的一块“金字招牌”。甚至在很多外地客商看来,先有耳熟能详的“城口老腊肉”,后才得知“城口”乃重庆一方县域之名。

城口老腊肉,选用城口生态有机饲养的土猪宰杀,添加上适量食盐、黑胡椒、丁香、香叶、茴香等几十种中药材进行腌制,腌制2-3天后,晾在竹竿上风干,然后精选青冈树、九把香等多种中药材和香料树枝、硬杂树,燃起袅袅青烟慢慢熏烤2个月左右制作而成。通过香料浸润和香烟沐浴等十多道工序,秘制出的城口老腊肉其味独特、其色悦目。

城口老腊肉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其工艺独特、香味纯正,肉质精良、营养丰富,早已驰名中外,并远销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实现了从走出山门到走向世界。一块块金黄剔透、香味纯正、肥而不腻的城口老腊肉,给人以齿颊流芳、回味悠长之感,令好吃嘴们趋之若鹜。吃上一嘴,便马上感到一种浓浓郁郁、香香醇醇、滋滋润润的鲜美荡气回肠,让人垂涎欲滴……

改革开放以来,城口老腊肉逐步走出山门,从传统的自熏自食到“红色腊肉”“爱心腊肉”,再到“绿色腊肉”“口袋腊肉”“休闲腊肉”,城口老腊肉产业一天天做大做强,并迅速成为最能代表城口地域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2007年,“城口老腊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集体商标;2009年,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城口老腊肉相继上榜《重庆非遗美食地图》《重庆味道地图》《重庆年货地图》《重庆名片地图》等。

乾隆御封鸡鸣茶

说起重庆的历史名茶,城口鸡鸣贡茶榜上有名。

鸡鸣贡茶是一种主产于重庆城口鸡鸣寺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古茶园,在八保鸡鸣寺后。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

鸡鸣贡茶因鸡鸣寺而得名。据《城口厅志》记载:“鸡鸣寺,相传建于东汉,东南有一白鹤井(山泉),茶树皆明时种植,实属多产茶,以是处为佳。”

鸡鸣寺,位于永定山。史载汉光武帝刘秀拥麾巴山,追剿王莽,兵至永定山下,有雄鸡晓唱,万山回音,一时阴霾尽扫,光武帝龙心大悦,旨封鸡鸣而建寺。

寺院历经岁月沧桑,清乾隆年间,著名高僧德怂大师重修庙宇,待到高僧广隆执掌鸡鸣寺,鸡鸣寺已是香火鼎盛不绝,寺庙飞阁流丹,院内古木参天。

一日,一对翩翩起舞的白鹤栖息于此,众僧竟挥之不去。方丈广隆忽然间合掌深悟:“阿弥陀佛,此白鹤乃上天茶使也!”白鹤舞于井,井中仙气缭绕。于是广隆潜心培茶研茶,数载之后,寺内茶树竟丈高有余,且嫩芽如豆,绿里透红,清香入鼻。清明将至,广隆沐身焚香,亲采茶叶,按特别的工序制作出了上等绿茶,再舀白鹤井水冲泡,顷刻间,气韵氤氲,香波袅袅,有茶入口,则香融经络,味存丹田,一时神清气爽,物我两忘。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为收集地方名产,诏曰:“进献贡品者,庶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鸡鸣茶”就是时年城口“鸡鸣寺”方丈广隆创制并奉诏进贡之茶。乾隆皇帝亲品后御封其为“鸡鸣寺院内贡茶”,并吟诗“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赞誉。自此,“鸡鸣茶”岁岁精制进贡,乾隆御封“鸡鸣寺院内贡茶”印模流传至今。

生态城口

任河倒流八百里

南唐后主李煜词云:“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道出了我国河流受“西高东低”地势影响,大小河流自西至东、由北向南流淌为常规,沧桑岁月改变的只是河的流量、流速与河道,亘古不变的是河流的流向。

然而,在大巴山腹地流淌了数万年的任河,她却反其道而流之,先由东向西,后击穿大巴山山脊折而向北流淌,从川入陕,在巴山北麓汇入汉江。或许是任河的“任”字带有任性之意,改写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自然法则,因此成为大巴山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

任河,汉江上游最大支流,发源于重庆城口、巫溪和陕西镇坪三县交界的大燕山(古名万顷山)的“三棵树”。流经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分上、中、下段,即上游名城口河、九江;中游名大竹河、北江;下游名任河、外权河(多指芭蕉口至权河流段)。任河上游即城口河由9条支流汇成,故又名九江。任河全长211.4公里,流域平均宽度20-25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4871平方公里,俗称“任河倒流八百里”,是全国倒流距离最长的内陆河流。

汉江,是中国内陆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南水北调”,一江清水送北京,送的就是汉江水。任河,是国内全段无污染的一条净流,水质标准可自然饮用,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区。

因此,作为汉江上游最大支流且发源于重庆城口的任河,可谓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资源储备库。

濒危崖柏现城口

崖柏,源于3亿多年前,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在1亿4550万年前的白垩纪繁盛一时,被世界林木研究专家组植物学家称为世界上最稀有、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活化石”物种之一,是我国的“国宝”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崖柏生长于800米至2100米的山上,生长速度极慢,一年长粗0.1毫米,目前仅局限在溪谷两岸向阳的悬崖峭壁和山脊等人迹罕至的地段,结子母株及实生苗非常稀少,自然更新困难,种群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国际学术界定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1891年-1893年间,法国传教士鲍尔·法吉斯在城口南部片区首次采集到崖柏标本,收藏于法国自然博物馆。

由于当时传教士的标本只标注其发现于大巴山城口咸宜溪,没有明确的经纬度。此后100多年里,曾有人多次到城口寻找崖柏,均未找到。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将崖柏列为中国已经灭绝的植物,但中国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1999年,重庆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骨干调查队专家在大巴山搜寻崖柏近半年,于当年底,终于在城口县重新发现了崖柏野生居群。2000年,第3期中国《植物杂志》向世界宣布“崖柏没有灭绝”,一时间,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2012年7月26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城口县咸宜镇明月村7组杨家岩,发现一株崖柏,其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目测此崖柏地径为1.2m,树龄约500-600年。如此粗大、古老的崖柏单株,在大巴山区尚属首例,堪称崖柏“树王”。

森林人家遍巴山

“以前谁知道,这里的空气、山水、风景能赚钱?但现在一切都变成了现实!”近日,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桥沟湾”大巴山森林人家老板周远秀谈起近几年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前些年我们村的人搬出去一大半,他们说在外面才能挣到钱;现在大家都抢着搬回来,说在家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也能过上好日子……”

周远秀是城口第一批带头“吃螃蟹”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而尝到甜头的农户之一。短短几年时间,这里曾经散落在山野林间的一座座低矮破旧的泥瓦房,如今变成了一栋栋鳞次栉比、窗明几净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曾经这里一年四季进来的外人屈指可数,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逾40万人次……大巴山森林人家,让曾经一穷二白的“穷沟沟”,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窝窝”,昔日大巴山深处的贫困村,如今已蜕变成“全国美丽乡村”和“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凸显“森林”和“人家”特质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其实就是一个大宾馆,只不过,是把房间开在了青山绿水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房间,不同的风格,这种独具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目前城口已有1500余家,床位数达2万张以上。这样超大规模的特色宾馆,坐落在大巴山最深处,堪称世界旅游奇观,也是世界酒店业的一大创新。

近年来,城口着力打造旅游业升级版,重点聚焦“巴山原乡·生态城口”精准发力,深入挖掘原乡、原味、原生、原貌内涵,让游客走进城口,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远离都市的喧嚣,忘却心中的烦恼,放慢匆忙的脚步,在这里修身养性,找回乡愁乡情记忆,在这方“寻梦巴山而来、圆梦巴山而归”的旅游胜地,让“住森林人家、享清新空气、吸负氧离子、听巴山夜雨”成为城口乡村旅游独一无二的体验。

环境好、天凉快、服务好、人热情……炎炎夏日,大巴山森林人家“一床难求”。如今,一个个风格各异、特色凸显、乡土气息浓郁、农家氛围鲜明的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点燃老区儿女的“后发赶超,绿色崛起”梦。

本版文稿由城口县新闻中心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

区县故事荟·城口篇|巴山原乡 生态城口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时间:2019-05-27

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   刘恒旺 摄

巴山星火。   杨夏麟 摄

游客在鸡鸣寺内品尝鸡鸣茶。   谢模燕 摄

正在熏制的城口老腊肉。  李小玲 摄

山花烂漫。 罗大万 摄

任河碧水。 曾赞红 摄

缤纷彩叶。 王荣 摄

银装素裹。 王荣 摄

城口县城。黄祖满 摄

“据三省之门户,故名城;扼四方之咽喉,因称口。”“城口”之名由此而来。

城口,秦属巴郡,汉为宕渠辖地,隋唐属通川郡宣汉县,宋元属通川郡通明县,明属达州太平县,清道光二年设城口厅,属绥定府。一九一三年改厅为县。

近年来,城口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全域旅游发展,做优生态旅游、做特乡村旅游、做响红色旅游,确立“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围绕打好巴山牌、生态牌、康养牌、原乡牌、人文牌、红色牌“六张名片”,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城口旅游业升级版,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人文城口

巴山星火势燎原

历史不会忘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有一块浸染着无数优秀城口儿女鲜血的红色版图——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就镶嵌在这块版图的最东边。当年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深情回忆:“川陕革命根据地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

城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革命老区中,独享“三个第一”和“一个唯一”的鲜明特征,即:城口是重庆市第一个打出地方红军旗帜的县、第一个由地方红军解放县城的县、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唯一一个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的鲜血曾洒满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红军的足迹曾踏遍了巴山任水,红军曾在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铸成了燎原之势。1929年,党组织在城口、万源组建了城万红军,创建了川东游击根据地。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挥师城口,开辟了城口苏区。红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相继在城口战斗过,李先念、徐向前、王维舟、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军在城口的战斗,实现了东调敌军于预定战场歼灭的战略部署,策应了主力红军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确保了生死攸关的“万源保卫战”大获全胜。1935年春,红军撤离城口参加长征。当年,仅有5.7万人口的城口县,就有3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500多人参加长征,470余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何巴儿、彭长儿、范召儿、刘长娃、刘四娃、牟四女……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城口儿女,为了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金字招牌老腊肉

在全国,提到老腊肉,人们脱口而出的便是“城口老腊肉”。

城口老腊肉,数百年来经过南来北往的人口口相传,已然成为城口的一块“金字招牌”。甚至在很多外地客商看来,先有耳熟能详的“城口老腊肉”,后才得知“城口”乃重庆一方县域之名。

城口老腊肉,选用城口生态有机饲养的土猪宰杀,添加上适量食盐、黑胡椒、丁香、香叶、茴香等几十种中药材进行腌制,腌制2-3天后,晾在竹竿上风干,然后精选青冈树、九把香等多种中药材和香料树枝、硬杂树,燃起袅袅青烟慢慢熏烤2个月左右制作而成。通过香料浸润和香烟沐浴等十多道工序,秘制出的城口老腊肉其味独特、其色悦目。

城口老腊肉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其工艺独特、香味纯正,肉质精良、营养丰富,早已驰名中外,并远销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实现了从走出山门到走向世界。一块块金黄剔透、香味纯正、肥而不腻的城口老腊肉,给人以齿颊流芳、回味悠长之感,令好吃嘴们趋之若鹜。吃上一嘴,便马上感到一种浓浓郁郁、香香醇醇、滋滋润润的鲜美荡气回肠,让人垂涎欲滴……

改革开放以来,城口老腊肉逐步走出山门,从传统的自熏自食到“红色腊肉”“爱心腊肉”,再到“绿色腊肉”“口袋腊肉”“休闲腊肉”,城口老腊肉产业一天天做大做强,并迅速成为最能代表城口地域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2007年,“城口老腊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集体商标;2009年,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城口老腊肉相继上榜《重庆非遗美食地图》《重庆味道地图》《重庆年货地图》《重庆名片地图》等。

乾隆御封鸡鸣茶

说起重庆的历史名茶,城口鸡鸣贡茶榜上有名。

鸡鸣贡茶是一种主产于重庆城口鸡鸣寺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古茶园,在八保鸡鸣寺后。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

鸡鸣贡茶因鸡鸣寺而得名。据《城口厅志》记载:“鸡鸣寺,相传建于东汉,东南有一白鹤井(山泉),茶树皆明时种植,实属多产茶,以是处为佳。”

鸡鸣寺,位于永定山。史载汉光武帝刘秀拥麾巴山,追剿王莽,兵至永定山下,有雄鸡晓唱,万山回音,一时阴霾尽扫,光武帝龙心大悦,旨封鸡鸣而建寺。

寺院历经岁月沧桑,清乾隆年间,著名高僧德怂大师重修庙宇,待到高僧广隆执掌鸡鸣寺,鸡鸣寺已是香火鼎盛不绝,寺庙飞阁流丹,院内古木参天。

一日,一对翩翩起舞的白鹤栖息于此,众僧竟挥之不去。方丈广隆忽然间合掌深悟:“阿弥陀佛,此白鹤乃上天茶使也!”白鹤舞于井,井中仙气缭绕。于是广隆潜心培茶研茶,数载之后,寺内茶树竟丈高有余,且嫩芽如豆,绿里透红,清香入鼻。清明将至,广隆沐身焚香,亲采茶叶,按特别的工序制作出了上等绿茶,再舀白鹤井水冲泡,顷刻间,气韵氤氲,香波袅袅,有茶入口,则香融经络,味存丹田,一时神清气爽,物我两忘。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为收集地方名产,诏曰:“进献贡品者,庶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鸡鸣茶”就是时年城口“鸡鸣寺”方丈广隆创制并奉诏进贡之茶。乾隆皇帝亲品后御封其为“鸡鸣寺院内贡茶”,并吟诗“白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赞誉。自此,“鸡鸣茶”岁岁精制进贡,乾隆御封“鸡鸣寺院内贡茶”印模流传至今。

生态城口

任河倒流八百里

南唐后主李煜词云:“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道出了我国河流受“西高东低”地势影响,大小河流自西至东、由北向南流淌为常规,沧桑岁月改变的只是河的流量、流速与河道,亘古不变的是河流的流向。

然而,在大巴山腹地流淌了数万年的任河,她却反其道而流之,先由东向西,后击穿大巴山山脊折而向北流淌,从川入陕,在巴山北麓汇入汉江。或许是任河的“任”字带有任性之意,改写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自然法则,因此成为大巴山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

任河,汉江上游最大支流,发源于重庆城口、巫溪和陕西镇坪三县交界的大燕山(古名万顷山)的“三棵树”。流经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分上、中、下段,即上游名城口河、九江;中游名大竹河、北江;下游名任河、外权河(多指芭蕉口至权河流段)。任河上游即城口河由9条支流汇成,故又名九江。任河全长211.4公里,流域平均宽度20-25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4871平方公里,俗称“任河倒流八百里”,是全国倒流距离最长的内陆河流。

汉江,是中国内陆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南水北调”,一江清水送北京,送的就是汉江水。任河,是国内全段无污染的一条净流,水质标准可自然饮用,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区。

因此,作为汉江上游最大支流且发源于重庆城口的任河,可谓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资源储备库。

濒危崖柏现城口

崖柏,源于3亿多年前,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在1亿4550万年前的白垩纪繁盛一时,被世界林木研究专家组植物学家称为世界上最稀有、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活化石”物种之一,是我国的“国宝”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崖柏生长于800米至2100米的山上,生长速度极慢,一年长粗0.1毫米,目前仅局限在溪谷两岸向阳的悬崖峭壁和山脊等人迹罕至的地段,结子母株及实生苗非常稀少,自然更新困难,种群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被国际学术界定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1891年-1893年间,法国传教士鲍尔·法吉斯在城口南部片区首次采集到崖柏标本,收藏于法国自然博物馆。

由于当时传教士的标本只标注其发现于大巴山城口咸宜溪,没有明确的经纬度。此后100多年里,曾有人多次到城口寻找崖柏,均未找到。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将崖柏列为中国已经灭绝的植物,但中国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1999年,重庆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骨干调查队专家在大巴山搜寻崖柏近半年,于当年底,终于在城口县重新发现了崖柏野生居群。2000年,第3期中国《植物杂志》向世界宣布“崖柏没有灭绝”,一时间,这一消息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2012年7月26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城口县咸宜镇明月村7组杨家岩,发现一株崖柏,其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目测此崖柏地径为1.2m,树龄约500-600年。如此粗大、古老的崖柏单株,在大巴山区尚属首例,堪称崖柏“树王”。

森林人家遍巴山

“以前谁知道,这里的空气、山水、风景能赚钱?但现在一切都变成了现实!”近日,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桥沟湾”大巴山森林人家老板周远秀谈起近几年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前些年我们村的人搬出去一大半,他们说在外面才能挣到钱;现在大家都抢着搬回来,说在家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也能过上好日子……”

周远秀是城口第一批带头“吃螃蟹”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而尝到甜头的农户之一。短短几年时间,这里曾经散落在山野林间的一座座低矮破旧的泥瓦房,如今变成了一栋栋鳞次栉比、窗明几净的大巴山森林人家;曾经这里一年四季进来的外人屈指可数,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逾40万人次……大巴山森林人家,让曾经一穷二白的“穷沟沟”,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窝窝”,昔日大巴山深处的贫困村,如今已蜕变成“全国美丽乡村”和“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凸显“森林”和“人家”特质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其实就是一个大宾馆,只不过,是把房间开在了青山绿水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房间,不同的风格,这种独具特色的大巴山森林人家,目前城口已有1500余家,床位数达2万张以上。这样超大规模的特色宾馆,坐落在大巴山最深处,堪称世界旅游奇观,也是世界酒店业的一大创新。

近年来,城口着力打造旅游业升级版,重点聚焦“巴山原乡·生态城口”精准发力,深入挖掘原乡、原味、原生、原貌内涵,让游客走进城口,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远离都市的喧嚣,忘却心中的烦恼,放慢匆忙的脚步,在这里修身养性,找回乡愁乡情记忆,在这方“寻梦巴山而来、圆梦巴山而归”的旅游胜地,让“住森林人家、享清新空气、吸负氧离子、听巴山夜雨”成为城口乡村旅游独一无二的体验。

环境好、天凉快、服务好、人热情……炎炎夏日,大巴山森林人家“一床难求”。如今,一个个风格各异、特色凸显、乡土气息浓郁、农家氛围鲜明的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点燃老区儿女的“后发赶超,绿色崛起”梦。

本版文稿由城口县新闻中心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