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谈环保变迁④丨长江木洞段这样告别“黑历史”
系列报道:
七旬老人谈环保变迁①丨两名抽调干部+一间借来的办公室 45年前重庆环保部门这样成立
七旬老人谈环保变迁②丨万盛如何从“煤都”到“绿色新生” 环保老局长摆给你听
七旬老人谈环保变迁③丨“一波三折” 龙溪河的清水绿岸之路经历了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6日6时讯(记者 冯茴花)“我哪儿都不去,就在这里养老。”漫步在巴南区木洞镇的滨江路上,70岁的刘清成老人兴致勃勃。放眼望去,长江木洞段的如画美景就在眼前一一铺陈开来:两岸青山夹带一江碧水,摆渡船就静静停靠在码头,岸边杨柳依依,倒影迷人,微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刘清成说木洞镇后山上的空气很好,修了步道后他几乎天天来走路健身。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环境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从小在长江边上长大的刘清成,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眼见证过长江从清澈到污染再到慢慢变好的过程,深知良好生态来之不易,对这清水绿岸倍加珍惜和爱护。
一别“黑历史” 长江木洞段的水清了岸绿了
“游泳、洗衣服、抓鱼抓虾……水里有什么‘耍事’,我们就耍什么。”
“小时候,整个木洞镇只有两口水井,隔江水近的,直接就可以在江里担水喝。”
“那时,哪里看得到什么垃圾,有垃圾反而是一种‘稀奇’。”
……
谈起昔日长江木洞段的情景,刘清成话语中满是儿时的回忆。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江碧水,却不曾想也有了一段“黑历史”。刘清成说:“后来河水遭污染了,连看都不想多看它一眼,太臭了。”
上世纪80到90年代,由于上游造纸厂等工业污水直排入江,长江木洞江水一度变成了黄色,让人退避三舍,再也不敢下水了。
“造纸厂污染严重,江水气味太大,河边到处是各种垃圾。” 刘清成介绍,重庆焊管厂烧煤产生的煤灰,经东风一吹而就来了,让居民们头痛不已。
刘清成关心着长江的环保问题,他说现在行驶在江上的货轮都需要加遮篷布。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不堪其扰,怎么办?居民向当地政府反映后,经过综合整治,纸厂、焊管厂等污染企业被相继关闭或搬迁,场镇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后排放,以前脏乱差的水码头被取缔后建成了湿地公园。水逐渐变清了,空气变好了,居住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如今,经过整治,木洞段的长江又变回了最美的样子,刘清成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三三两两的人成群结伴,来到江边散步锻炼,刘清成也是其中的一员。每每走在江边,只要看到一点纸屑、树枝,他都会第一时间捡起。他总说:“绿水青山来之不易,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江水清澈、空气清新、步道洁净,我感到很满意,很开心。” 刘清成老人的幸福感,也正是每一个巴南人的实感。对于生态环境的企盼,群众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不断地从期待变为现实。
全面发力 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幸福“靠山”
“拯救”一池江水,并不能满足巴南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渴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巴南区围绕大气、水、土、噪声等领域,在全区生态环境上 “下功夫”。
水环境方面,构建完善了全区河(库)长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累计投资15.3亿,完成流域生活污染治理项目68个,建成场镇污水处理厂24座,治理沿江化工企业11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刘清成在江边散步时还会清理一些小的塑料垃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大气方面,大力实施“蓝天行动”,严控交通、工业、工地以及道路扬尘等污染,对工业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秸秆燃烧落实专业部门牵头整治。2018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超300天,达到了309天,比2013年执行国家新标准以来增加了109天,创历史新高。
噪声方面,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扰民专项执法行动,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17个,全区环境主城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0.8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9.9分贝,城市建成区全部完成噪声达标工作。
农村环境方面来看,累计完成12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和126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累计完成600余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成147个行政村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981年,原巴县环境保护办公室正式成立,标志着巴南的第一个环保机构诞生。近40年来,巴南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更加美丽,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全区人民用辛劳和汗水换来的蓝天、绿水、青山,也正逐渐成为巴南人民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