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再访中益乡②产业有人带销路有保障,日子越过越红火
编者按: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石柱县中益乡,细察深问,殷殷嘱咐。如今,半年过去了,在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再次回访中益乡,看看这里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相关新闻:
习声回响|再访中益乡③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报销,三甲医院专家来坐诊指导
首席记者 黄宇 佘振芳 见习记者 姜音子
从中益乡政府出发,过了桥,沿着柏油马路往山里走,就到了华溪村。沿途葱翠的群山脚下,“黄精木瓜种植示范基地”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基地里,村民流转土地种植的黄精长势喜人。
华溪村的黄精、木瓜长势喜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10月11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黄精、木瓜种植示范基地里,正在锄草的陈朋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介绍,近半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人人都流转土地参加了黄精种植,每亩光保底收入就有两千块钱,三年后还将参与效益分红。
陈朋、谭明兰夫妇俩在为黄精除草,通过种植黄精、木瓜增收致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在华溪村,黄精、木瓜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家庭工坊、土特产销售也开始尝到甜头。当地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克服自然条件限制,因地制宜,做起了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脱贫“大文章”。
——黄精种植成“宝贝疙瘩”,管护三年还有效益分红
【镜头回放】
•4月15日下午,习近平前往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家,沿着乡间小路步行察看自然环境、村容村貌,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
•在马培清家中,看到谷仓里装满粮食,厨房里挂着不少腊肉,温饱不愁,了解到他们家通过参加黄精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习近平表示欣慰。
【循着足迹看变化】
我们到访马培清家时,淅沥的秋雨刚停。马培清的儿子陈朋和儿媳谭明兰换上工作服,戴上手套,就又下地锄草去了。
入秋后,气温渐降,充沛的雨水下,杂草难免疯长,这段时间正是锄草最忙的时候。
“现在黄精已经长出一大截了,锄掉杂草让它长得更好一点。”陈朋说,黄精经济价值高,锄草一点都不能马虎,得用手,速度相应要慢很多,“我承包的5亩地,预计全部锄完得1个月。”
打理5亩黄精可带来多少收益?“一亩地管三年有2000块钱的工钱。”陈朋说,黄精种植的活儿并不多,有专人教种植管理上的技术,以保障产量更高,平时主要就是注意锄草和排水,“5亩地三年下来有1万块钱。”
陈朋、谭明兰夫妇通过打扫马路卫生,一年有4800元的收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工钱虽然不多,他期待的是宝贝疙瘩上市后的分成。按照承包时的协议约定,黄精上市之后可以分到20%的收益。产量好的情况下,一亩地产量有1万斤,他保守按照6000斤计算,3年下来5亩地有3万斤。
按照以往一般行情5元/斤算,3年下来他家可拿到3万元的分成。加上管护3年共1万元的收益,黄精上市后他家可有4万元的收益。陈朋说,现在没考虑别的,只是希望管护细心一些,让地里黄精产量能高一点。
近半年来,又有不少村民流转土地,参加黄精种植和管护工作。“一开始有人认为三年才见效,太慢了,参与积极性不高,”陈朋说,“我给大家算了账,管护工钱分3年返还,这样每年都有收入。现在大家都加入进来了。”
——家庭工坊“手挽手”,在家妇女也能增收
【镜头回放】
•习近平对乡亲们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
【循着足迹看变化】
每天下午,谭明兰有一个固定时间,是为家庭工坊制作手工艺品。
布老虎、手提袋、餐垫绣边……穿针引线,上下钩连,不一会儿,一个崭新精致的工艺品就制作完成了。
谭明兰每天都在家里制作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是市妇联在华溪村设立的巾帼扶贫车间家庭工坊,通过为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手工技能集中培训,并以计件合作、产品回购等方式,转化培训成果,促进居家灵活就业、脱贫增收。
今年7月,家庭工坊结合当地土家风俗文化元素,设计出布老虎、手提袋、餐垫绣边等特色产品,并在马培清家开展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经过一个月的培训,谭明兰掌握了手工产品制作的基本技术。
游客在购买谭登周精心包装好的土特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现在不仅每天有50元的手工制作收入,还能通过售卖玩偶获得提成。”谭明兰说,通过售出部分手工玩偶,她已实现增收3000余元。
除了自己致富增收外,谭明兰还将工坊技术介绍给同村妇女,带动4户贫困户邻居主动参加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实现脱贫致富,一起“手挽手”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
【镜头回放】
•4月15日,习近平踏着湿滑的石阶登上陡坡,来到贫困户谭登周家,从屋外看到屋内,详细询问老两口生活和身体状况。
•总书记同他们一起算起了收入账和医疗账:“低保补助有多少?”“土地流转一年收入多少?”“医药费花了多少?报销了多少?”“子女一年给的赡养费有多少?”
•习近平问得十分仔细。他说,你们家不愁吃、不愁穿这“两不愁”我们直接看到了,医疗保障、住房安全做得也挺好。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循着足迹看变化】
“快来坐。”10月11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刚刚沿着阶梯来到谭登周家门口,74岁的焦光润婆婆就热情地打招呼。
院坝里,梨树树枝重新修整过,一旁的核桃树上还挂着未摘的果子,八九只土鸡悠闲地蹲在鸡舍中。雨后山间,清新的空气吸一口沁人心脾。
大门一侧,摆了不少精心包装的核桃、蜂蜜、干竹笋等土特产。“都是自家产的,”谭登周说,“核桃3斤一包卖120元,蜂蜜2斤一瓶卖300元,干竹笋2斤一包卖60元。”
随着华溪村农旅融合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前来旅游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谭登周看到了这一趋势,让在外打工的儿媳给自己从网上购买了柜台和包装盒,将自家产的特产都包装出来展销,效果还不错。
随着华溪村游客的增多,谭登周和焦光润夫妇通过卖土特产增加收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去年3月,谭登周外出务工不慎摔伤,丧失了劳动能力。也正是因为这一摔,在2016年脱贫的谭家再次返贫。当地政府将谭家纳入低保兜底。
“现在是治病有报销,吃饭有低保,但我们也不能全都靠政府。”在谭登周看来,如今各种政策都在提供帮助,但只要有可能,自己就应该努力挣钱,减轻国家的负担。
明年,谭登周打算再养10群蜜蜂。“本地的蜂蜜品质好,不愁卖。”谭登周算了笔账,一群蜜蜂可以产大约8斤蜂糖,1斤可以卖到15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还可以增收1万多元。
——变“先天不足”为突出优势,带领村民共同发展
【镜头回放】
•习近平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循着足迹看变化】
“经过动态调整,按照相关标准,村里还有未脱贫户1户1人,是一位尿毒症患者,需要我们进行兜底帮扶。”10月12日,接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刚刚开完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会议的华溪村驻村第一副书记罗风华说。
华溪村共有542户1466人,2018年,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2人,未脱贫8户19人。这一情形在今年10月得到改变。
过去,华溪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粮食作物,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近年来,中益乡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木瓜和黄精套种的方式,发展起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既解决了短期收益,又保障了长期致富。
华溪村采用木瓜和黄精套种的方式,既解决了村民短期收益,又保障了长期致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2017年秋后,华溪村村支“两委”召集村民开大会、签字、按手印,组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发展。
“今年,我们村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收入15万元左右;脆桃种植基地开始尝试采摘,品质还不错。”罗风华说,下一步,该村计划在220亩黄精种植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亩,并打造一个标准化的黄精物种基地,将黄精“返承包”机制推广到莼菜、脆桃、西瓜等作物上去,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
华溪村的脆桃种植基地今年已开始丰收。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全乡粮经作物面积已经由9:1调整为1:9,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中益乡副乡长余海波说,中益乡盛产黄连、莼菜、辣椒等产品,拥有蜜源植物30余种,海拔高,靠近国家森林公园,民宿、健康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潜力十足,正在打造蜜蜂小镇。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合理规划下,大家转变了观念,变“先天不足”为突出优势,卯足了干劲,充满了信心,奋力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