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礼山城——重庆市设计院建院70周年寄语
对于一座城市,如果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对其发展和建设历程做一个较长时段的观察与回望,总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于其他城市演变发展的特点。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文化高度融合、日益趋同的时代,文化的差异依然潜藏甚至显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任何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都一定会留下这一特定城市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对其浸染、影响的印迹。作为著名山城的重庆,在自开埠以来一个多世纪的近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演进中,就显现出许多不同凡响的特点和轨迹,也承载着几代重庆人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建设自己家园的初心和对于未来的种种梦想。
重庆市平面图(1935年)
即将在2020年5月迎来70华诞的重庆市设计院,有幸直接参与、见证和陪伴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在过去7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成长和变迁 —— 在今天遍布山城的大街小巷、楼台市井、公园广场、车站码头等等,无不清晰地记载下了一代代重庆市院人辛勤劳动、智慧创造的身影与足迹。
与重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相伴随并对其产生最直接和最深刻影响的,当然离不开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我们从城市、建筑、市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这个断面,可以管窥这座城市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 其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地域特征与市井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态等等,是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建筑特点和城市风貌的。而所有这些,又正是与栉风沐雨70年的我们息息相关。
上:凯旋路电梯、红岩广场、加州花园
中:大田湾体育场、文化宫
下:大都会、彩电中心、八一隧道
随着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和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一个年轻共和国的大建设时期蓬勃来临。1950年,重庆先后成立了国营西南建筑公司和公营重庆建筑公司,成为这个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和监督施工的核心力量,以张家德、徐尚志、陈明达、唐璞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建筑师以高昂的热情投入新时代的建设,而重庆市设计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以徐尚志为核心的怡信事务所的设计师、馥记营造厂技术骨干人员和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精英们组成的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部,逐步发展演变而来。
新中国的这些建筑师们以极大的热情,倾毕生所学,投身建国大业,服务新重庆建设。他们在经过多年战乱、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针对此时此地实际情况,无论是在补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因战乱造成的房荒、恢复生产生活需要,还是在建筑形式的选择与创新等方面,均做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种种尝试,为这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建筑,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建筑经典。
此后的数十年,我们重庆市设计院从一个几十人的设计部出发,植根山城、放眼世界,汲取巴蜀文化和世界优秀建筑文化之精华,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创作、设计出了一批批深受人民群众认同和喜爱的作品,为重庆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回首曾经走过的道路,令我们思绪翻飞、感慨万千。
在我们建院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设计院直接参与和承担了重庆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大量的设计工作,这个时期重庆在交通、港口、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而此后的60-7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是重庆城市发展史中又一个特殊时期。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备荒”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对此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庆由于自身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而重庆市设计院继续为这个时期重庆的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田湾体育场(1951)设计图
原川东行署办公大楼(1951)设计图
渝州宾馆(1961)设计图
西郊动物园金鱼馆(1961)设计图
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经过两年整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12月召开,之后约十年左右时间内,中国各行各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逐步回归正轨。
这个时期的勘察设计行业也同样逐步走出了十年动乱时期基本停滞的状态,开启了新一轮发展的新局面。面对中华大地正在发生的剧变,城市建设能否以崭新的艺术形象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当时中国城市建设者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着建筑思想的开放和创作环境的宽松,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开始关注和寻求对城市、建筑的创新与突破。在这种相当宽松的创新环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不断改善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客观上奠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城市建设走向繁荣与发展的基调。
这个时期重庆市设计院的创作、设计和全国一样,基本遵循了“经济、适用、美观”和“中而新”等方针、原则,无论是民用建筑、城市景观,还是市政工程、装饰装修,都能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的整体要求,做到功能合理、抛却浮华、形象朴实,时有新意。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工程建设规模并不是很大,城市形象也远不如今天这样繁华绚丽,但这却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起步,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一次自发的重新起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凯旋路电梯(1986)
人民宾馆东楼(1986)
重庆大都会广场(1994)
人民大会堂重庆厅装饰工程(1997)
重庆都市广场(1999)
万豪大酒店(1999)
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同时也伴随着国外建筑思潮的更多传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中国的城市建设领域出现了对传统建设思想、原则的反思和挑战,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研讨、设计竞赛、评优评奖等,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繁荣发展与进步。
重庆市设计院与全国的这一总态势基本同步,也迎来了建筑创作一次新的发展机遇。1990年北京亚运会场馆建设、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及《北京宣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和活动,对中国的建筑和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们使中国建筑被放在了世界全新的平台上去思考,也由此逐步找到了从建筑形象到创作思维上的文化革新之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庆建筑的地域性也孕育着新的变化。
重庆人民大厦(2002)
四公里立交(2003)
长江国际(2005)
重庆科技馆(2005)
三峡博物馆内部装饰工程(2005)
重庆市中医院(2005)
中华新城一期工程(2006)
龙湖·春森彼岸(2006)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2006)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2007)
重庆人民大礼堂内部改建(2007)
重庆环球金融中心(WFC)(2008)
嘉华大桥南延伸段一期工程(2009)
重庆市政府办公楼(2009)
这一时期重庆院的创作和设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无论对于建设项目的形式还是功能的探索,均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比如在对于山地高层和较大型公共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探索中,越来越多地尝试结合山城、江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点,摸索在现代建筑中对于重庆地域文化的深入发掘与准确表达。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为重庆市设计院的创作和设计,特别是在山地建筑创作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的形成,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从重庆院这个时期及以后的建筑创作中,人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一种山水情怀和现代化梦想。
重庆国金中心(IFS)(2010)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新馆(2010)
重庆解放碑威斯汀酒店(2010)
重庆市渝州宾馆改建(2011)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2011)
雾都宾馆改扩建工程(2012)
罗中立美术馆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12)
重庆国华天平大厦(2014)
实际上,植根于大山大水之间的重庆市设计院的城市建设理论和创作实践,无不与这座城市的独特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比如作为最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山城街道,与平原城市明显不同。山地城市街道的走向与山体等高线关系密切,形成并非东西或南北走向的街道,而是大体顺沿等高线的横街和垂直于等高线的纵街。因此其街道的空间形态与非山地城市街道就有了明显的不同。
正像一位著名建筑师在一篇阐述其在重庆创作实践的文章中所言:“重庆是一座魔幻的城市。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们,会发现过去的城市经验失效。平原城市往往在水平方向上展开,易于感知。而重庆,沿着山体向上,不同标高的建筑交错重叠,其间隐藏着茶馆、酒肆、索道、吊脚楼……而道路随地形蜿蜒穿行于高楼与绿树之间,行人车辆拥挤而行。不同年代的房子、桥梁,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怀旧与时尚,人工与自然,在同一个空间里和谐共存。”[2]重庆人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在与这种城市空间,特别是街道空间互为因果的参与互动中发生和展开的。而重庆市设计院设计的这些各式各样融入这座城市独特背景的建筑、市政、景观工程,实际上正是深入思考和回应这种因果互动关系的逻辑结果。
重庆国泰广场商业(2010)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2013)
东宏时代广场(2014)
北碚南京路片区风貌改造(2016)
渝北全民健身中心室外场地及景观工程(2016)
两江幸福广场展厅(重庆大数据展示中心)(2018)
重庆中心(2018)
重庆市档案馆室内装饰设计(2018)
北碚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装饰设计(2019)
两江四岸品质提升方案(2019)
即使在重庆院内,不同的创作个体也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创作意识和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倾向。他们的创作活动,从思想理念到操作实践,可谓形形色色、风格迥异。但所有这些创作活动,都无不显示出与这座山水城市地形地貌和社会人文特点的深刻联系。显然,从城市发展的层面和尺度来看待这些创作和设计,更容易发现其中隐含的内在关联和思想逻辑,以及它们与这城市山水和人民生活的不解之缘。
解放碑地下环道(2009-2019)
金凤隧道工程(2017-2019)
新燕尾山隧道工程(2018-2019)
秀山川河盖水源头游客接待中心(2017)
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
贵州丹寨旅游小镇项目(2018)
凤冈县华盛街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2019)
我们几代重庆市院人,
共同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
向我们生活的这座著名山城 —— 致礼!
2019国庆重阳 重庆市设计院老同志回家团聚
注 释
[1] 重庆市设计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编.重庆建筑地域特色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汤桦,袁丹龙.拥挤文化语境下的摩天楼酒店综合体[J].住区,2017(2)